传承后稷稼穑史办好小麦文化节
——第八届杨凌小麦文化节成功举办

2023-09-11 03:11郭鑫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杨凌文化节小麦

文丨本刊记者 郭鑫

6月6日芒种,第八届小麦文化节在陕西省杨凌良科小麦基地举办,多位专家现场就应对小麦收获季遇到连阴雨、造成穗发芽等问题,从收割、存储、育种、管理等方面建言献策,并首发歌曲——《中国饭碗中国粮》。小麦专家、粮食种植大户、相关企业家、学生等200多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黄璞主持。

历经八载的小麦节日

自2016年起,杨凌小麦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逐渐成为继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的又一个超级IP,不断在小麦产业领域发出杨凌声音,强化杨凌在小麦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将其转化成为杨凌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引擎。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杨凌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小麦文化节受到来自学界、业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认可。先后得到了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的鼓励和肯定;得到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亲笔题字“传承后稷稼穑史、办好小麦文化节”;得到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的鼓励“把小麦文化节办下去,办好它”;得到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的肯定。

李振声题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志民说:“小麦作为中国北方一个非常主要的粮食作物,给它设一个节,我认为是应该的。”

为颗粒归仓建言献策

本届小麦文化节聚焦夏粮抢收,特设“看麦话抢收”环节,邀请小麦培育、种植、管理等相关专家,围绕连续阴雨天气下如何进行小麦抢收等问题,进行现场研讨分析,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5月中旬以来,河南、安徽、陕西等地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对小麦正常成熟收获造成不利影响。

据有关部门分析,这次降雨过程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从5月中下旬开始降雨,多地持续降雨时间超过6天,使得南北小麦成熟期趋于重合。二是影响范围广。降雨覆盖河南省全省,以及安徽、陕西多个地市。三是过程雨量大。截至5月29日,河南省平均降雨量达到35毫米,有11个省辖市降雨量超过30毫米,其中商丘81.3毫米、周口55毫米、驻马店48.8毫米。这次阴雨天气过程,导致一些地方麦田积水,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区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是近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

“要想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品种很关键,要注意挑选适宜本地种植且穗发芽抗性好的品种进行留种,同时加强选育和推广穗发芽抗性或耐性好的小麦品种,确保小麦稳产保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辉介绍,今年小麦的前期长势看起来不错,但是后面遇到了多年不遇的阴雨天,出现了小麦穗发芽现象,虽然此类问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但多数都是局部地区,范围没有今年这么大。

“根据天气预报,近一周之内,基本都是晴天或多云天气,小麦在地里头长着,比湿湿地收回去要好。因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烘干晾晒条件,收回去的湿麦粒在堆放处理下,更容易发霉。但就算把麦子放在地里,也要做好小麦收割的准备工作,联系好收割机械、晒场和烘干设备。一旦小麦成熟(籽粒硬了),就要及时收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社表示,当下正是“三夏”抢收的关键时期,要根据小麦的成熟状况和天气预报,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安排,如果没有阴雨天气,小麦又没有成熟,就不要着急,最好等到小麦成熟后再收。

“预报说6月12日才有雨,我就没有着急收,让小麦在地里再长长。”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齐西村,种了9亩小麦的齐乖锁正在晾晒中午刚收回来的小麦。虽然前期持续的降水对小麦收获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看着金黄的麦穗铺满地面,齐乖锁的心总算踏实了。

此外,专家还表示,面对低洼积水地块,要抓紧组织人力和机械,及时疏通排水沟渠,为农机尽早进地抢收创造条件。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机调度,用好现有轮式收割机和履带式收割机,加强省市县联动,发挥农机合作社市场化协作机制,精准调度、精准对接,最大化发挥农机装备效用。同时,协调周边省份,确保签约履带式收割机到位到田,加快雨后小麦抢收进度。要积极利用现有烘干设备,对于已收湿粮尽快进行烘干处理。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平房顶等闲置空地开展晾晒,或在田间地头铺设防水布进行晾晒,尽可能挖掘晾晒空间。

6月1日,中央气象台发布“10厘米土壤墒情图”。其中,以绿色地区表示1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适宜;蓝色区域表示土壤相对湿度“过湿”;黄色和红色地区表示土壤缺墒。根据土壤墒情图显示,河南、湖北北部西部、陕西南部等地土壤相对湿度“过湿”,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在抢收农作物时可能会遇到农田松软,轮式车辆会遇到车轮陷进土地、影响作业的情况。所以建议这些地区多组织调集和准备履带式农机,以便于更好更快地抢收抢种。

不断凝聚起强大合力

据了解,从以前的平均亩产量只有几十斤,逐渐发展为几百斤,再到现在的亩产超千斤,我国小麦在培育、种植等技术上接连突破,产量和品质均取得显著提升,这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说到小麦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陕西的面食结构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诸如杨凌蘸水面、武功旗花面、岐山擀面皮、乾县锅盔等一系列地方美食,已逐步发展成为特色产品,对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丰富饮食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届小麦文化节以“聚焦夏粮抢收与节约粮食”为主题,在关注“三夏”抢收情况的同时,着力宣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的爱粮护粮理念,呼吁并警示大家不能因为现在的甜,就忘记过去的苦,一定要爱护耕地、珍惜粮食。

“很荣幸能参加第八届小麦文化节,此次活动意义重大,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强大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当珍惜粮食、践行光盘行动,我也会积极呼吁身边的朋友这样做。”当被问及参加此次小麦文化节的感受时,来自杨凌铁路工程学校的学生胡一凡说道。

近年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集起大批良种研发企业,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丹东良玉种业首席专家、杨凌良科农业科技董事长宋协良说:“第八届小麦文化节放在良科来办,使我们在振兴中国种业、加快新品种研发、进行市场转化方面,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

“一带一路”上的杨凌“上合故事”备受各界关注,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金乐天说:“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博士后,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小麦文化节,我们巴基斯坦的小麦亩产量最多是400到500斤,通过参加小麦文化节活动,我看了很多不同的小麦品种,特别是亩产量超过1000斤的小麦品种,我希望能把这边的优质品种带回巴基斯坦,带到‘一带一路’沿途国家。”

多年来,“专家是农民,农民成专家”的理念始终深植在杨凌这片土地上。无数小麦领域的专家、学者走出实验室,长期奋斗在田埂地头和实践一线,成为了爱农、懂农、事农的“农民型专家”,真实且地道,不断为我国农业发展奉献蓬勃力量。同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业优势,杨凌地方政府积极协调部署、整合优质资源,逐渐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专业化的新农民,为地方农业发展、技术推广、服务提升,补充了大量新生力量。小麦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正不断将这样的声音和故事传递到更多地方。

对于小麦文化节的未来,策划人王天玉信心满满:“在示范区的指导下,在各界的鼓励、关注和支持下,小麦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有力促进了小麦产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要把小麦文化节打造成继杨凌农高会后又一超级IP,在全国小麦产业领域发出杨凌声音。”

在活动现场,主办单位杨凌小麦产业研究中心聘请王辉、樊志民、王成社、宋协良、黄璞为“小麦文化传播大使”,杨凌金贝儿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五泉非遗传人现场演绎了《五泉曲子》,杨凌铁路工程学校学生和各界嘉宾一起演唱了首发歌曲《中国饭碗中国粮》(黄璞作词,孙境培作曲)。

猜你喜欢
杨凌文化节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
哭娃小麦
杨凌深耕服务“田园”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