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王玉英
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几何直观的方式变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有助于对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对结果的预测。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几何直观,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多次观摩同行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创编口诀—背诵口诀”这六个环节。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因担心学生不会编口诀又记不住,将课堂的大量时间用在编口诀、背口诀和用口诀上;而在“经历归纳口诀过程,理解每句口诀意义”上用时不足,甚至以教师的简单讲解代替学生的个性理解。既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教师不妨将几何直观融入乘法口诀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物表征到图形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在思维层面上构建深度课堂。笔者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时,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如下。
实物直观教学是以实际事物本身为直观对象的教学活动。“5的乘法口诀”教学活动中,涉及5个5个计数的活动经验。而学生最熟悉这种经验,因为这与人的手部结构密切相关。手是天然的学习材料,是数数时用到最多的工具。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实物教具——手,然后借助“手”开启“5的乘法口诀”教学。这样,学生倍感真实和亲切,同时也自然合理,渗透了“数学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课堂片段一】
出示猜谜语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用大脑思考,一边借助人的双手来数出两个5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趁机追问:“假设有5只手,又有几根手指呢?”初次4人一组,自由结合,合作完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使得数学几何直观呈现出来,学生的直观思维被激活。
把具体实物直观抽象出图形直观,以问题“要是没人合作,手不够,怎么办呢”引出并探究验证“5只手,又有几根手指”,在学习单上,留下了学生思维的痕迹。
预设方案1:在手指上逐个标出数字1,2,…, 直到25,标完所有手指,得出结论。(见图1)
图1
预设方案2:标完第一只手,学生恍然大悟,“每只手都有5根手指”,可以“按群计数”,每群有5个数, 根据5个5个计数的经验,数5次得到25。(见图2)
图2
预设方案3: 在“按群计数”的基础上,发现“几个5是几”的规律,为下面的图形表征做好铺垫。(见图3)
图3
思考: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的呈现方式进行碰撞,并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了解并吸收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形象化、可视化。
“图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帮手”,几何直观正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对数学问题进行表征,能迅速抓住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充分凸显问题的本质,使原本模糊不清的关系变得豁然开朗、层次分明。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时,教师通常先将研究对象抽象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把原问题转化成关于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因此,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将“手指”抽象成“小竖棒”,“一个手掌有5根手指” 表征为“5根小竖棒”并打成“一包”,进一步抽象为“一条线段”,“5只手,有几根手指”转化为“一条线段长度为5,5条线段长度为多少”。在问题的多元表征和转化过程中,教师有意放慢速度,不仅能让学生“经历归纳口诀过程”,还能感受几何图形的简约美。
【课堂片段二】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抽象出手指的图形表示,从而使学生达到从形象直观到抽象直观的进阶。
呈现:
(1)用竖线段表示手指。(见图4)
图4
(2)一段横线段表示5个手指分散线段的组成。打成一个“包”。(见图5)
图5
(3)一段横线段表示5个手指连续线段的组成。
这些线段没有连在一起,它们之间有空隙,那就“挤掉”空隙,让线段“手拉手”。(见图6)
图6
思考:由散点到线段,再到数轴,经历这三个思维阶梯呈现。点到线的思维进阶,分散到连续的思维提升,使学习内容由浅表走向深层。
根据线段条数和总长度的关系,逐步突破难点,抽象出“5的乘法”内容。(见图7)
图7
数形结合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相结合,包含“以形助数”(借助于形的生动、直观性,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以数辅形”(借助于数的精确、严密,阐明形的某些属性)两个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上述手指图和线段图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获得“形”的直观感觉,能够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接下来,学生要将这种直观感觉转化成精确的数量关系——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编制口诀。口诀记忆时,学生不仅可以借用数的变化规律来记忆,而且可以联想到对应的图形,做到以“数”化“形”、以“形”变“数”互化,实现“数”“形”有效结合。
图形有很多种,除了线段, 还有符号,如圆圈、 三角形、五角星。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1个5、2个5到5个5。有了图形,学生可以列出对应加法和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歌。教师根据探究单完善教学思维呈现。(见表1)
表1 加法和乘法算式、口诀探究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 组织学生反馈。
思考:表1中同时出现图形和数量关系,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形使数更直观,数使形更入微”。另外,表1中第一列全部空白,目的是鼓励学生在数量关系和数学信息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画图。学生反馈时,教师首先评价各种图形表征的优缺点,找到简单的表征方法,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简约美。然后,师生共同探索表中规律,从而体会5的乘法意义及使用乘法的简洁性和口诀的趣味性。
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在审题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无法把握题目的关键。究其根本,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对题意进行图形化表征(如画示意图、画线段图、画符号图等),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题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理解。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自然就能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精心选编了若干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巩固“5的乘法口诀”,还能将几何直观思想融入解题过程,增强运用几何直观进行解题的自觉性。
问题1:跳5次, 能跳到几?边画边说, 再写出乘法算式。(见图8)
图8
问题2:小兔子沿着绷直的绳子往前跳, 每次跳5分米, 跳了4次,先画出线段图,再计算一共跳了多远。
问题3:(线式排队)小朋友们排队,小明的前面有 4人,后面有 5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
解法一:图形表征,按位置累加。(见图9)
图9
加法算式:4+5+1=10。
解法二:图形建构,按群累乘。(见图10)
图10
乘法算式:5×2=10 或2×5=10。
问题4:玩转格子图。
出示“10×10”方格纸。
(1)画出口诀 “四乘五” 和 “五乘五”,它们是哪种平面图形?
(2)“2×5”和“3×5” 的长方形合并在一起变成什么图形?“5×5”分割出“2×5”的长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样的长方形?
(3)(变式)男生2名,女生3名,每人发5颗糖,共需几颗糖?有25颗糖, 先分给2名男生,每人5颗,剩下的糖再分给3名女生,每人能分多少颗糖?(提示:方格纸“横向格子”表示男/女生人数,“纵向格子”表示每人分发的糖数,将糖数和正方形个数一一对应起来。)
思考:问题1~3 体现“按类累加”和“按群累乘”的思想;问题4 要求学生在“长”“宽”两个维度上操作多个正方形,突出乘法口诀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乘法计算与图形所占方格的多少(面积)也存在关系。另外,这些图形的合并与分割,为后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建构了符号模型,积累了相关活动经验。这4个问题的精心设计也是在“双减”背景下的分层深度课堂练习题,凸显层次和深度。思维是指在头脑中思考知识,是无形的。它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上述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编排的,当学生借助图形依次解决这些问题时,其思维就由图形的初步表征(图导)走向图形的深层建构(图构)。从“图导”走向“图构”,凸显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的跨越。
几何直观是一种方法和思想,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描述所研究的问题,还能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我们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应用。图形是几何直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图形的引思功能,指导学生看图、读图、解图、画图、构图。把几何直观融入教学,构建学生思维逐渐发展的深度课堂,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融入几何直观,构建学生思维逐渐成长的深度课堂,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更加科学而立体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