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
关键词:马克思;道德观;价值
马克思道德观是在以往的哲学家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批判继承,是马克思在实际生活中不断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道德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源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使西方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了主导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资产阶级开始不断地占有和掠夺资源,这使得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显现。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劳动群众对自由与平等产生了强烈的渴望。马克思道德观的出现是为了实现广大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道德目标。
1.道德的本质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人是研究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道德观形成的主体。马克思特别关注人的问题,尤其是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解放等问题。这就使得马克思驳斥在社会现实中的不合理之处,在此过程中,他的道德思想也同他对人的关注而逐渐的发展着。道德是以社会关系为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局限性,有效地摆脱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限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已经对道德的主体认知从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属性的人向从事劳动生产的“现实的人”转变了。现实的人自觉主动地进行历史活动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内容,并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然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道德思想以现实的人道德实践情况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在现实的人的观念中形成道德,是道德的实践和发展的依赖。
2.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集体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意识就是社会的意识,而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以及人与社会的准则和规范。这也说明了个人与集体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在论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提出了要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联合体,并且每个人在联合体之中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会使集体主义的道德理念融入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使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达到和谐。马克思认为,所有人将处于一个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之中,而条件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就体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在联合体之中所发展的,而联合体也依赖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两者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自由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本身所存在的,而要实现道德自由,就必须要消除异化劳动、消除阶级对立,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工人的财产,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使得工人没有自由劳动的时间。因此,马克思道德观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道德。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认为资产阶级的自由具有虚伪性。基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道德观的“自由”范畴的确立,马克思道德观中的道德范畴得以树立起来,即道德是现实的人在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的。
1.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道德观的特性之一,是指马克思道德观具有现实的基础,而不是對道德进行空泛、空洞、抽象的阐述。马克思道德观是建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并与实践活动相紧密联系的道德思想。实践性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书中有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到唯物史观之中,即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哲学实践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道德观不仅在于认识,而最重要的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马克思否定唯心主义,反对以抽象的概念或者范畴出发来看待问题,克服了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和抽象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实践性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执行的行为,而不是被迫的行为,这就说明道德是人本身自觉发出的行为。马克思道德观并不是不切实际的道德理论,而是以马克思道德观为指导,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2.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道德观的特性是相对独立性,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道德对经济基础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道德的发展并不会同当下的社会经济状况共同发展,因此道德有时会先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道德具有滞后性和超前性。道德的超前性是指道德观念的发展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快,并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的滞后性是指道德观念的发展落后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马克思道德观具有相对独立性。
1.促进人的自我完善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应该自觉遵守的普遍性规则。道德的主要功能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等,其中调节功能是道德通过社会公众良俗等特有的形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但在此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自我完善。道德的认识功能是道德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规律和原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让人们正确的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促进人的自我完善。道德的教育功能能够培育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和幸福等观念,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使得人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导,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用于实践生活之中,养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人们的自我约束和规范能力,促进人的自我完善。
2.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生产力按层次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其中精神生产力包括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和提供精神文化服务,而精神产品则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文艺、道德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精神生产力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因此,作为精神产品的自然科学技术则是需要通过物化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但作为精神产品的道德则是需要通过内化推动物质生产力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提到了更甘心被人收买、去干反动勾当的流氓无产阶级,这就体现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道德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的一种内在体现形式”,人们通过道德的教化引导会养成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虽然道德在生产力中体现得不直接,但是却时时刻刻影响着劳动者是如何进行生产的,以及以什么方式生产,并且影响着生产者的道德行为和选择,在此基础上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且使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在面临同样的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这所产生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如果人们的价值取向被误导,就会在社会上助长人们不劳而获、奢华享乐的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引发社会的道德混乱和缺失,使社会不稳定。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道德观的基本问题。通过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导,人们认识到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只有以社会利益为前提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因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道德,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马克思道德观所提出的科学自由正义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包含着深刻的道德思想,是马克思道德观的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道德观的关注点不谋而合,都是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道德观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道德观,并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道德观的指导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向、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坚持把马克思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马克思道德观提出了科学自由正义等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社会共识、传递道德正能量和引领价值导向的作用。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共处于一个世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命运与共,所以世界各国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其他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道德观中的“自由人联合体”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马克思道德观中“自由人联合体”的终点,只是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含着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精髓。马克思道德观着眼于全人类的利益,促进全人类的进步,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小锡等著,中国伦理学6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贾亚朋.马克思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4]辛明霖.马克思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