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全面加剧,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全球能源危机持续发酵,受极端气候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对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安全”尤为重要。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了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指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压舱石,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明确将确保能源安全作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能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非常复杂,简要来说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或特定阶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保持能源价格的可接受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家政治的稳定性前提下,保障能源的持续、充裕、及时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状态。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能源供给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告别了过去多年能源短缺的局面,能源供需总体保持平衡,安全风险总体可控。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能源的供应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回升到2亿吨以上,达到2.0467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2201亿立方米,连续6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连续3年突破1亿千瓦。县级行政区全部通上大电网,基本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14亿人口人人享有电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2023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
2023年上半年,我国原煤生产稳定增长,进口煤炭量持续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6月,我国生产原煤23.0亿吨,同比增长4.4%,有效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上半年发电量416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有力保障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分品种看,火电同比增长7.5%,水电下降22.9%,核电增长6.5%,风电增长16.0%,太阳能发电增长7.4%。
随着用电量不断增长,我国电力保障能力还需继续提升。安徽省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网淮北供电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郝韩兵介绍,淮北拥有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预计到2025年,将再建132万千瓦大型火电作为重要的支撑性电源,推动至少500兆瓦时储能投入运行,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能平稳供应。同时,将加快推进安徽东部超高压第三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皖北地區电力送出能力,支援华东地区能源保供。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国积极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在建工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建设。2021年1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5号建成投产。截至2022年7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4台,在建核电机组23台,装机规模8335万千瓦,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数为全球第二。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规划主要目标指标进展顺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重大工程有序建设,超预期增长的能源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从生产看,我国已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既注重提升能源自给率,也注重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从消费看,我国建立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供给“开源”,消费“节流”,双向发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提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转变用能方式,扎实开展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大规模高效科学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明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清洁能源发展壮大
在四川西部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雪山上,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在2023年6月底,这个总投资超53亿元、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的电站投产,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这也是全世界首次将水光互补电站的装机规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别。
2022年12月20日,在建规模世界第一、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至此,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标志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在长江之上全面建成。
煤炭利用更加绿色
在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4台燃煤发电机组稳定运转,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泰州电厂副总经理于修林介绍:“电厂正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一年可节约11万吨标准煤。”当前,全国超低排放煤电机组超过10亿千瓦,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近九成。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国在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在煤炭消费量增长4.3%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却下降了0.1%,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表示,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煤炭原料化利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幅减少了低效散煤利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董锁成表示,我国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连续下降,2020年同比下降0.6%,2021年同比下降0.5%,2022年同比下降0.2%。我国原煤入选率从2015年的66%提高到了2021年的71.7%,煤炭洗选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中,水、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成为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从全国看,这些清洁能源的资源和需求一直存在逆向分布问题,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风、光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三北”地区,而用电负荷主要位于东中部和南方地区。
与煤炭方便远距离运输不同,水、风、光等资源只能就近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网送到负荷中心。这样一来,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联网”、省内主网架“补网”,提升电力资源配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22年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建成33项特高压工程,我国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开工、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壓工程建设加速……当前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000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超过2.9亿千瓦,形成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梁昌新介绍,“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发展进一步提速,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3年超过1亿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两年增长60%以上。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近40%,能源发展扩绿降碳成效显著。
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新增装机规模相当于此前历年装机规模总和。
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每天发电1亿多千瓦时,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更是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储能设施也在加速跟进。2022年全国新开工批复48个抽水蓄能项目,相当于“十三五”5年的总和,新型的电池储能技术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将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进行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不过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仍面临挑战。在并网消纳方面,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传统电力系统在规划建设、调度运行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要求,局部地区新能源并网消纳压力较大。新能源发展土地需求大,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在用地用海、生态环保等方面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加大政策衔接协调力度。在消费利用方面,为积极适应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引导提升全社会消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性。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极端天气对能源稳定供应的影响日益凸显,给能源安全带来了多重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将统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可靠供应与新能源消纳利用,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保障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到2030年,我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
能效水平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健全节能法规标准,完善节能政策机制,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培育新动能,切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
通过推动工艺升级、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不断下降。2021年,在统计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39项单位产品生产综合能耗中,近九成比2012年下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9.8%,火力发电煤耗下降5.8%,烧碱、机制纸及纸板、平板玻璃、电石、合成氨生产单耗分别下降17.2%、16.8%、13.8%、13.3%、7.1%。
扎实推进建筑领域能效提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持续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标准实施。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17亿平方米,建成绿色建筑约85亿平方米,建设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加快建立清洁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绿色公路、绿色水运、港口岸电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等清洁低碳型交通工具,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截至2023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居全球首位。
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有序组织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工程,积极推广能源费用托管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共建成约13万家县级及以上党政节约型机关和5114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376家公共机构被评为能效领跑者。
技术从引进向自主转变
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到南瑞集团考察调研时,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技术进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为主,向“创新、主导”加速转变。
嘉兴特高压密集输电通道是西电东送、三峡送出及皖电东送等国家电力输送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数字孪生模型,我们能实时掌握输电线路本体状态、通道环境等多维信息,更好开展自主预警及智能处置。”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输电运维专项职责管理员王晓亮说,比起常规人工地毯式巡检方式,数智化巡检效率大幅提升,巡检质量提升25%、应急响应速度提高60%。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公司大屏上,无人机巡检坐标点、危险类别、实测水平距离等详细信息一目了然。“全息数字电网覆盖了10万多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多座输电杆塔以及输电通道地形地貌數据。这相当于用数字孪生的方式,给电网运维装上了精度达厘米级的‘千里眼,能够实现输电通道环境状态智能评估报警、无人机自主巡检航迹规划等功能,提升输电线路智慧运检水平。”该公司总经理张天培表示。
2023年7月,在福建平潭海面,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正在开展并网发电前最后的调试工作。建成投产后,风机转动1圈可发电34.2千瓦时,相当于三口之家7天的使用量,将成为全球已投运的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在库布其沙漠,全球最大的风光基地正加紧建设。上百台大型工程机械每天完成200亩沙丘平整。按照规划,年底前,一期1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将实现并网发电。
依托重大装备制造和重大示范工程,推动关键能源装备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已成为我国把握产业变革机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我国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建成单机容量全球第一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多次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大规模储能、氢能等一批能源新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安全可靠的电网,供电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一大批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能源发展动力变革的基本力量。
完善创新机制,制定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修订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定和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遴选认定。
《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技术路线图。我国深化能源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重要能源领域和新兴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依托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成一批高水平能源技术创新平台,有效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能源市场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增加,国内能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将拉动能耗刚性增长,节能降耗面临新的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双碳”背景下的能源工作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进绿色转型;既要立足基本国情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增强综合保障能力,也要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不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今天的中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蹄疾步稳,能源领域的创新方兴未艾。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奋力推进能源强国建设,这必将使我们端牢能源饭碗的信心和底气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