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田园乡村发展策略研究

2023-09-11 15:06孙文强
关键词:文旅融合桂林市乡村旅游

孙文强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时期,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文化相结合成为目前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桂林市雁山区大山背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发现了这一区域整合度低、缺乏规划、社区居民参与少的现状,反映出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文化传承断层、文旅结合度不高、空间营造单调、制度保障欠缺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农业生态科技、建设特色人居环境、发扬节事康养传统、培育村民主体意识、加强文化空间文化输出的发展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桂林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8-0069-04

一、研究背景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其核心的感受是文化,而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也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1]。田园乡村的文旅融合主要依赖于乡村内部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将其串联成具有条理和主线的文化旅游资源系统,以形成供给旅游者的体系化的旅游体验,在村落内部建立起“文化保护-旅游收入”的双向循环。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可以说,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才能让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其长处,对社区和乡村社会带来更多贡献;也只有让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才能更好地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让乡土文化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得到动态保护。

乡村聚落是构成国家总体的基本元,也是在现代社会中最多保存传统文化的基本元。乡村往往以聚落的形态、生产的组织、生活的习惯等多种方面动态地保存着传统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活的文化遗产。为了促进乡村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在大多数乡村地区进行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关键路径。

二、峰林田园式乡村文旅发展实例——桂林市大山背区域

(一)区域概况

大山背区域位于桂林市雁山区境内草底行政村和大埠行政村交界处,地处桂林旅游大动脉桂阳公路和漓江西岸喀斯特世界景观遗产保护区缓冲区的边缘地带,涵盖思上桥、上等元、大山口、大山背、大埠村等五个主要村落,拥有独特的峰林田园景观。其周边科教产业兴盛,有共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有7个3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将其环伺,年均游客量超5000万人次,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条件。作为一块以汉族移民村落为主体的区域,大山背通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将汉族与当地民族进行了融合,在生态保护、人居建筑、农业生产、时令节庆等方面均展现出自身的特点,在实现文旅融合上展现出了自身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发展现状

1.资源整合度较低,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

乡村生产旅游资源、生活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是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六大资源依靠[2]。然而,在当前的大山背地区,各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开发。在旅游空间功能的布局上,当前大山背地区的原生空间利用分散,尚未组合形成完善的游览体系,对于其特有的文化遗产和各类旅游资源缺乏整合;在旅游产业的布局上,其内部的多个村落在建设中趋同,没有深刻把握好自身的景观和遗产特色,在空间机理的营造上缺少因地制宜的建设。因此,在田园乡村的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要提升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加强特色空间规划布局,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提高自身旅游产品的特色文化属性,同时在内部的各村落间力争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聚群开发效应[3]。

2.规划建设不合理,原真性空间衰退

大山背区域主要为低山盆地地貌,背山面水,整体生态环境优良,组成形式多样。区域内由小水河、八凯河、草底河等溪流和一众泉潭水塘连接形成了详密的水网体系,与区域内部的各生态基质、斑块相连,一齐形成了在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峰林盆地景观。但受城镇化的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初期的野蛮生长,尽管存在山脚下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区域,大山背区域的乡村建设用地整体仍在上升,湿地、农田、林地等基质逐渐减少,水网空间受到挤压,以致出现水网功能衰退、结构破碎等问题。村落内部针对基础设施的大踏步建设使得其布局欠缺相应规划,民居在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也忽略了文化属性,在建筑外立面、内部小空间结构等方面均较为无序。传统村落沿河而建的格局也遭受改变,聚落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之间协调共生的关系被削弱,原真性空间难以找寻,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3.旅游矛盾频仍,村民主体性未受尊重

旅游产业发展使得多个社会主体参与到村落的更新和建设中,也为大山背地区各村落的居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然而,在多主体的博弈中,村民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其利益需要很少被正视。村民在旅游活动中既是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也是旅游空间的使用者,他们的权益理应得到更多保护,否则当地的旅游发展会欠缺内驱力[4]。在大山背地区,融创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征取了村民的大量土地,以致部分村民鲜有持续性农业收入;对于融创所提供的“分红”,则被村民们普遍质疑“过低”。究其原因,当前融创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开发尚未能实现对旅游空间和村落内部原真性生活空间的合理过渡,在旅游设施开发、旅游空间布局和创新产业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性,参考村民意见,使得乡村旅游的建设和运营都缺少村民的参与,这也制约了大山背地区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三、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随着乡村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活动中独特的文化产品成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5]。文旅融合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提高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实现了集群化、规范化和规模化[6],但仍然面临乡土文化传承断层、文化与旅游结合度不高、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单调、相关制度保障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对乡村文脉的传承、鄉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乡村的建设形成了桎梏。

(一)乡土文化传承断层

乡土文化根植于乡村发展的脚印,其核心的依托是人。乡土文化的原真性为乡村提供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留住乡愁”的保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在乡村社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时代的乡村居民多外出打工谋生,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侵入也使得原真的乡土文化在社区中话语权减弱,乡土文化不仅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也面临着日渐衰退的窘境。由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断层,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难以得到充分的挖掘,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变为一纸空谈,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时更多地只能进行观光活动,难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背景,无法从乡土文化的底层逻辑出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更无从谈起。此外,尽管桂林市和大山背区域所在的雁山区从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并先后颁布多项政策推进乡村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但是由于乡土文化的断层和缺失,大山背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核心特色,乡村旅游的多种带动效应也就难以真正发挥,难以配合好雁山区旅游增长极的建设定位。

(二)文化与旅游结合度不高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城市旅游者前来观光,主要是乡村拥有原生态的文化和历史[5],要提升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力,就必须用“旅游”和“文化”两条腿协同走路。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山背区域村落的乡村旅游建设过于向旅游倾斜,忽视了原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使得乡村旅游发展后劲不足。首先,乡村旅游的核心旅游资源是其独特的乡土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而原真性的乡土文化应是其进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内生动力。受周边大型旅游度假区建设的影响,因大山背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与之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在建设规划中有意让整个社区试图通过削减乡村旅游文化色彩、较多地包装旅游本身功能来增加游客和度假区自身收入。乡村旅游在离开其自身文化之后产值更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让文旅融合沦为空虚的口号。其次,大山背区域的村民面对村子发展模式的转变尚且缺少应对思路,没有形成主动拥抱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想法,这也给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和经济收益带来了较大影响。究其原因,当前大山背区域的文化旅游还是流于表面形式,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不高,农事体验、乡村观光等旅游活动没有考虑到对旅游者精神消费的满足。

(三)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单调

旅游基础设施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物质凭依,也是营造旅游空间的关键要素,二者均为构成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山背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居空间特色丧失,掣肘了具有乡土特色的乡土文化空间和旅游空间建设。其一是在大背山区域内部,旅游产品及其文化服务的生产与实际的旅游需要衔接不畅,各村落间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趋同严重。2021年间,政府已经投入700余万元对大山背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兴建,但是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者、提供者,在规划、生产及建设时主要购买公模生产的设施和服务,没有融入不同村落间的乡土文化特色,也没有考虑到各村落实际条件的不同,致使大山背区域几个村落的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同质化明显,难以满足文化旅游者的个性化消费诉求。其次,虽然政府将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协助大山背区域进行建设,但是对于面积达2.5km2的大山背区域来说,仍然展现出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难以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对旅游目的地的全覆盖。旅游基础设施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单调的问题,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空间也让游客的旅游兴趣减少,难以在旅游地产生消费。旅游需求的不满足反馈到生产端,即表现为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更难落地。

(四)相关制度保障欠缺

完善的制度是助力乡村地区實现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山背区域的乡村旅游业目前呈现出三类制度的欠缺。一是在技术保障上,大山背区域拥有的科技支撑十分有限,在互联网时代,甚至能检索到的有效信息都很少。技术的欠缺使得游客和旅游目的地间竖起了藩篱,大山背乡村旅游的信息和特色不能触达消费端,游客也难以从线上对自身的旅游活动进行规划和消费。二是在人才保障上,大山背和广大乡村旅游目的地一样,“引进来、留得住”人才仍是难题,人才的工作环境、工作激励均未解决,技术人才、旅游人才、服务人才的数量都有巨大缺口。在旅游社区的内部,虽有一部分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但是受限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条件,难以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服务和产品,旅游产业在文旅融合道路上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三是在创新保障上,要用好乡村地区的本土文化、增加乡村地区旅游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丰富文化利用形式和时代内涵,而这些都离不开创新。目前大山背地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以致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创新行业尚未起步,大山背地区的闭塞环境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也不利于这一地区创新机制的形成。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田园乡村的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展农业生态科技,创新农业旅游形式

农业文化是乡村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乡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山背区域原每个自然村平均拥有约260余亩稻作水田,目前随着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需要,有大量的土地为保持地力的状态,为复原和再造农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季节性的丰富农事体验、常态化的农业遗产展览等形式,大山背区域长期以来形成的稻作峰林田园生态结构体系和生态农业智慧将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周边大型旅游度假区差异化竞争,以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面对空置的处于保持地力状态的耕地,一则要用好大山背区域附近国家级现代生态科技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辐射影响,发展科技农业,以科技农业创新农业旅游形态;二则可以通过合法的土地流转程序集中经营耕地,让旅游者转化为“常旅客”,通过认领土地的方式享受土地使用权和作物的所有权,而本地居民通过发挥土地养护的功能来获取收入,让其在旅游淡季获得持续收入,同时动态保存自身的农业遗产。

(二)建設特色人居环境,营造风情乡土文化空间

大山背区域的汉族移民在300年左右的移民垦殖过程中将北方汉族与桂林地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撞击与趋融的演变,在人居环境上展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大山背区域的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农业遗产遗存较多,在做好相关文化和遗产的深入发掘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规划梳理乡村地区的文化空间结构。在村庄内部,通过结合乡土的空间营造智慧,适配不同区域的地理情况和生产生活需要,建立起层次合适的点—线—面复合功能空间,以村庄旅游服务中心、村级文体活动中心或中心广场为两个重点,以旅游产业和村庄原生的种植、养殖、手工业等产业点相连为线,将点、线结合,重点考虑村庄内部原有民居、学校、商户等的原有要素功能,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空间,建设特色浓厚、游客满意、居民受益的乡村旅游面。

(三)发扬节事康养传统,彰显药膳饮食特色

大山背区域的传统农耕饮食来源丰富,主要由水田稻作饮食系统、坡地旱作饮食系统、田塘鱼类饮食系统协同构成,具有种类多样的餐饮食物来源,为多种口味偏好的饮食均提供了资源条件。应充分发挥这一符合农事节律的特色饮食文化,开发出更多具有文化底蕴和大众口味的菜式菜色,让食疗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品牌之一。在不同的节庆时,还可以通过节事活动和餐饮特色的结合,推出限定餐品菜品,如五月五端午节灰水粽、寒食节杀鸭宴、重阳节敬老宴等,打造节事康养系列美食文化旅游活动。通过开发当地特色的瘴疠医药系统和凉茶避暑系统,在当地形成“旅游+餐饮+医药”的康养旅游体系。

(四)培育村民主体意识,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村民往往具有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中起主体作用。为了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加强对村落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创新文化资源的依托表现形式,加强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政府在引导乡村地区进行旅游建设时要做好制度保障工作,从技术、人才、创新等多个方面为乡村的旅游业建设提供助力,调动社会各主体的活力;通过“把工作做在前头”,在旅游规划中就应注重多利益主体的参与和协调,建立齐谋共商的长效沟通机制,促进政府、设计人员、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共同推动原真性文化的开发。在旅游业的实际运行中,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分配体系,让村民能够从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进而提升参加旅游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提供旅游服务的质量,形成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双向互动的新局面。

五、总结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文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实现其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如同大山背区域一样的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乡村地区还有很多,在充分竞争的旅游市场上,只有尽可能地发挥好自身文化特色、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用好新型科技手段,加强乡村特色的空间营造,才能进一步获得旅游者的青睐,增加文旅融合在旅游活动中的发挥度,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效度。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04):322-326.

〔2〕向延平.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02):41-47.

〔3〕刘卿文,朱丽男.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勃兴及去同质化困境的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21(07):45-47.

〔4〕陈兴,余正勇.民族村寨旅游空间非正义与经济边缘化——基于四川阿坝色尔古藏寨案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6):144-151.

〔5〕刘玉堂,高睿霞.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J].理论月刊,2020(01):92-100.

〔6〕谢珈,马晋文,朱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9,38(11): 88-9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Rural Countryside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Dashanbei Region in Guilin City

SUN Wen-qia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ourism, and tourism becomes rich and diverse due to the infiltration of culture.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period of vigorously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e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conducted fiel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Dashanbei region of Yanshan District, Guili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t found that the integration level in this region is low, there is a lack of planning, and limited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ese issues reflec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uch as a gap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low degree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monotonous spatial creation, and 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In response, this study proposes targe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nstructing distinctive living environments, promo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wellness culture, cultivating villagers' awareness as the main subjec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output of cultural spaces. It is hoped that these strategies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word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Rural Tourism; Guilin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桂林市乡村旅游
六点一百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桂林中学
桂林市供水管网在线水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初探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珍稀濒危植物在桂林市市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