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资金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23-09-11 15:2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7期
关键词:补贴资金机构

韩 文

一、前言

就业资金主要指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公益岗位补贴、担保贷款贴息、劳动市场建设、政策补助及劳动部门与财政部门批准用于招聘会、政策宣传等与就业工作有关的资金。其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从统筹调剂的预算外所安排的资金;上一年度政府预算收入的一部分;上级政策安排的转移资金;从事业保险基金中转移的,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资金等。就业资金拥有较强的规模性、政策性、项目多以及对象广等特征。正是由于就业资金来源广泛、补贴项目多、享受对象交叉等特点,导致其在使用与管理中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将造成国家优惠政策、利民政策难以执行到位,进而影响到就业质量。为此,应提高对就业资金使用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就业资金的引导机制,从时代发展、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群众就业的角度出发,打造一个科学而完善的就业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从而为我国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居民的生活富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就业资金的引导作用

(一)就业资金可以指引大众就业

就业资金是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前就业形式及工作需要,为推进就业工作开展而筹措或划拨的专项资金,能够为社会大众参与择业、就业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切实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就业资金使用广泛,通常被应用在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层面。一方面,就业资金可以为待业人员提供良好的支持,使其体悟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继而提高自身就业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大众对特定岗位、公益性岗位进行就业。譬如对基层岗位、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或辅助,便能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优化就业结构。此外,就业资金还被广泛使用在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推广上,能够帮助更多待业者获取再就业的新渠道、新方向[1]。

(二)就业资金可以推进大众创业

就业资金可以指引社会大众参与创新创业,为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支持与条件。譬如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微利项目的贷款贴息等,都能为创业者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为其提供风险规避与资金筹集的支持,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维度、新方向、新抓手[2]。而以就业资金为抓手,推动大众创新创业,能够切实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三)就业资金能够引领学生就业

就业基金拥有较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与支持,让其获得就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就业资金可以让大学生进行稳定就业,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与稳定发展。简言之,就业资金能够从大学生就业规律、渠道、机制、体制、条件、保障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效率,让大学生更积极地、自觉地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到契合自身需求、特点、喜好的岗位或职业。

三、就业资金使用与管理中的问题

(一)优惠对象缺乏责任意识,重复享受补贴

我国政府部门在就业资金使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了补助项目应包括政策补贴、技能鉴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人员社保补贴、企业社保补贴、创业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类别。这在某种层面上,弥补了我国传统就业资金使用上的短板,让就业资金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惠及百姓。譬如,国家为解决青年就业难题,便做出了一些的规定。即如果就业者进行自主就业便可享受自主就业的社会保障补贴,如果进行自主创业则可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然而,在就业资金管理上,却面临一些优惠对象重复享受补贴的问题。如优惠对象在优惠期满后,通过其他手段或方式,重复享受其他资金补贴。又如当优惠对象享受自主创业补贴后,又被企业录用,企业可以享受到企业社会保障补贴。这样一来,便导致资金管理的难度加大,无法让优惠政策惠及各类待就业人员。

(二)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培训效果差

待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能够拓宽自身的就业维度,提高就业成功率。因此,我国政府部门花费大量的就业资金,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为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好就业培训活动,政府部门根据培训内容、期限及人数对机构进行财政补贴。但一些培训机构将财政补贴作为经济创收的重要手段,为了获取国家补贴,多头申报、巧立名目,导致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高。其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很多专业难以帮助待业人员掌握再就业的技能。二是资料虚假。即培训机构为申请政府补贴,虚构就业协议[3]。三是虎头蛇尾。即培训机构所安排的课程时间,无法满足就业者的就业需求,难以确保就业培训的有效性。

(三)内部监管的实效性不高,管理效率差

在就业资金管理中,管理者通常强调对申请资料的审批,对就业资金的拨付,以及就业资金是否落实的考察,并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监管机制[4]。然而,这种内部监管机制却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能从时代发展、政策落实的层面,提高就业资金的利用与管理效率。特别在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前期,会存在转账核算、资金挪用、资金挤占以及优惠对象骗取、套取、冒领等问题。而且,在内部监督的过程中,一些管理者不能从资金使用效用、工作质量、使用针对性等层面,提高内部监管的有效性,导致就业资金难以得到充分而全面地利用。

四、就业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的成因

(一)优惠对象的功利主义及缺乏信息共享

一方面,重复享受补贴问题通常体现在优惠对象的主观行为上,即优惠对象为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收益,领取就业补助,从而做出重复申请就业补助的行为,导致就业资金使用出现“交叉效应”[5]。另一方面是就业资金管理者、服务者,还未构建一个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特别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领域,能够帮助人们变革工作形式、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在资金使用与管理上,部分就业资金管理者由于缺乏信息化理念,导致信息共享机制难以建立,优惠对象的基本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共享,从而造成重复享受优惠政策的问题。

(二)申报资料可信度低及管理制度落后

申报资料可信度低与管理制度滞后是导致就业资金难以充分应用到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首先是资料申报层面。当前,申报资料是我国就业资金使用的重要依据,然而在资料识别上,却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对资料及信息的可识别、可定性、可溯回性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在管理制度上,针对培训机构缺乏较为严格的制度手段,难以从考核、委托、监督、管理、收集等层面,约束培训机构的行为,导致培训机构为了获取优惠补助,做出一系列的违规行为。譬如虚报培训时间、伪造学员信息、篡改培训数据等。如果不及时对培训机构进行约束和规范,又会降低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难以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削减了就业资金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6]。

(三)内部监管的后置以及缺乏外部联动

首先是内部监管的后置。由于就业资金管理者的监督重点、焦点局限于就业资金管理的后期,致使资金管理前期的流程、环节、程序难以得到充分地监督和管理,从而导致各类内部监管问题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我国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的的质量。其次是缺乏与审计部分的联动。部分就业资金管理者普遍缺乏与审计机构、部门的有效联动,无法从内外结合、互利互进的层面出发,提升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效率,严重影响到就业资金的管理效率。此外是就业资金管理者难以通过网络平台及社会实践获取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经验,致使相关问题无法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解决,极大影响到就业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五、就业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就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是国家促进就业与保障就业的重要支撑,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快速就业的强大抓手,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然而,在就业资金使用与管理层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就业资金的价值与作用,从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及审计等方面出发,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效率,确保我国就业帮扶政策能惠及所有待就业人员,可以更好地解决青年失业难题,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创新就业资金的管理方式

补贴项目多、享受对象交叉的现象,容易导致资金管理难度加大,削弱就业政策对缓解当前就业矛盾、就业冲突、就业问题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为此,应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出发,细化资金使用、管理的渠道、方式、举措,让更多人能够获得就业资金的帮扶,积极、自主、自觉地参与到各类就业、择业、创业的活动中[7]。首先在配套机制的制定上,应结合当前就业局势,明确政策制定规律,确保政策出台与更新的速度适中。并根据已设立的补贴项目,推行责任机制、审核机制、监督机制、工作机制以及制定可行性、操作性、执行性高等操作举措,降低就业资金难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在补贴享受上,应完善对补贴对象的界定机制,即补充、完善、深化不符合补贴条件对象的概念界定,确保资金补助不被重复利用或享受。再次是优化服务环节。在服务优化上,劳动服务部门应加强对资金对象履行“告知义务”,特别是受补贴人的义务与责任、补贴享受的标准与条件等。这样能在根本上降低就业资金管理的难度,即通过规范补贴对象的行为,解决重复享受就业资金的问题。最后是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区块链技术,通过建构数据平台,让就业资金管理与使用信息更全面地呈现在基层工作人员面前,使其依托相关技术平台,明确政策落实的实效性、有效性,降低就业资金管理的难度。从而让管理者可以更有效、更全面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增强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并且为我国就业资金的规范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就业资金管理者应构建黑名单机制,对存在违规操作的“享受对象”进行记录和处罚,并从制度角度出发,对其领取补贴或资金的数额、频率及方式进行限制,从而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实效性,降低就业资金重复领取问题的出现几率。

(二)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

针对我国培训机构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将培训作为创收的手段,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质量。首先是加强学员考评。即对培训机构所培训的学员,进行专门性、专业性考评,以此明确学员所达到的技能等级,并对不符合规定的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处罚。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企业用人的标准,制定评价机制、标准及规范,抑或委派专门机构对学员进行评估,以此提升学员评估的精准性、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其次是推行定向培养机制。即根据用人单位或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训,并要求用人单位肩负起学员评估的责任。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委托培训的方式,即企业将已招聘的人员委托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再次是管理制度。为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范围及培训补贴发放的程序、标准、资金、申报材料进行规定。特别在申报材料上,应要求培训机构提供可识别、可定性、可溯源的资料或信息。最后在监督管理上,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力度,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有效控制,强化政府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约束力。这样,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时间、手段,便能完全掌握在监督机构的手中,为就业资金的发放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是构建基于培训机构的评级体系,即对拥有良好培训效果,能够提升区域就业率,助推学员职业发展的培训机构,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对于弄虚作假、违章乱纪的培训机构,处以最低限度的评级,以便于政府部门快速发放就业资金及落实就业优惠政策。这样,培训机构能够转变以往的经营理念、思想,将发展重心集中在人员培训上,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整体效果。

(三)前移监管部门的监督关口

监管部门是我国就业资金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就业政策执行、落实的实效性,决定了就业矛盾的缓解、解决质量。为此,应提高对就业资金监管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完善验收、审核程序,增强资金下拨的严谨性。劳动部门应规范台账使用标准,确保台账信息真实有效、完整充实。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上,应实现对资金申报、审核、归集的多部门管理,加强对就业资金的归口审批与归口支付,确保各类信息的同步统一与信息共享。但在管理实践中,应前置监管部门的监督关口,将资金流失风险控制在资金下拨前,提高资金管理的安全性。首先是拓宽资金筹集维度。即通过审查资金是否根据有关文件、政策要求筹集到位,保障就业资金的充足性。其次,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即检查资金管理机构是否进行转账核算,自身是否存在挪用、挤占就业资金用于发放奖金、弥补自身经费以及用于基础建设等问题;检查资金监督机制是否得到正常的运转,是否存在骗取、套取、冒领就业资金的现象;检查资金使用手续是否齐全、拨付是否及时有效等问题。当然,在此过程中,监督部门还应检查政策操作的可行性、有效性及科学性,提高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最后,提高资金使用、管理的效用。即审计部门在使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做好就业资金的评价、分析工作,从工作效果性、管理严密性、制度有效性等方面,提高审计分析的质量,确保资金支出的科学性。明确资金管理与使用是否契合就业工作的开展需求,是否达到党和国家的任务要求,是否发挥社会效应。此外,根据资金使用、管理实际提出可操作性强、针对性高的审计建议和意见,切实发挥审计的警示功能,推动我国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在此过程中,审计部门还可以将省市县等政府的就业任务要求作为监督标准,明确“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方向,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六、结语

就业资金是应用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小额贷款贴息、公益性岗位、技能鉴定、技能培训、劳动市场建设以及政策宣传等工作资金,拥有使用范围广、规模庞大及政策性强等特点。而通过优化就业资金管理方式、提高职业培训效果以及加强监管力度,能够提高就业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针对性、广泛性,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复杂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资金应用、管理的科学性,提升我国整体的就业质量,夯实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基础,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补贴资金机构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