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日前公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其中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等归入其中,涉及日常使用的物品。
国家对新污染物做了清晰的界定。它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危害,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它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
新污染物之所以“新”,并不是說它们都是新合成的物质,而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充分关注或者没有管控它们。比如,之前曝光过的劣质跑道、不合格的婴儿塑料奶瓶等,其中所含的“壬基酚”就是一种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
新污染物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物质。农药中七八成都属于内分泌干扰物,塑料中含有的稳定剂和增塑剂也属于内分泌干扰物,它们甚至会隐藏在一些饮料、罐头等食品中。
另一种新污染物——微塑料,大家更为熟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通过食物链进入我们的身体。比如,微米级的塑料颗粒可穿透小麦、生菜等作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
今年7月,《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塑料容器在不同使用场景下释放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与冷藏或室温下使用相比,微波加热导致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释放到食品中的数量最高,每平方厘米容器中会释放出超过20亿个纳米塑料和400万个微塑料。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将塑料容器用于水、牛奶等液体的加热时,所产生的微米级的塑料颗粒数量最多。
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关注了微塑料的不良影响。这也提醒公众,日常在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最好不要用塑料容器。谨慎起见,即使是“食品级塑料容器”也要避免。
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涉及行业众多,其危害具有隐蔽性,治理专业性强。但从个人角度来看,只要对新污染物有所了解并加强防范意识,可在生活中防微杜渐。(摘自《解放日报》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