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颖娴
家乡人对水面情有独钟。街道上,水面店随处可见。不少小村中也会有那么一两家水面店,生意不逊色于县城里的店铺,就好比我们村里的那一家。
这家水面店开了十几年,店龄甚至比我还大,也正是因为如此,小小的店面显得老气横秋:斑驳的老墙,泛黄褪色的吊扇,颤颤巍巍的桌椅好像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有那凹凸不平的地面……它静默在小巷的一角,平庸寡淡的形象并不讨喜,生意却很好。(小作者怀有悲悯之心,以看待老人的视角去解读水面店,将伫立在岁月深处、静默无语的水面店形象呈现于读者眼前。)
十几年来,周围的人家纷纷盖起了新房,只有这家水面店还一直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像个怀旧的拾荒者,连价格也不曾有所变动,依旧是四块钱便能让你吃个痛快。(妙用比喻、对比,展露出“变与不变”,水面店一如往昔,就连价格也未曾改变,为下文抒写店主夫妇的品格作铺垫。)
我并不爱吃面食,可唯独这家水面店对我有吸引力。每逢黄昏时分,漫步在回家的路上,总有几缕清香从巷子深处飘来,呼唤着我空空的胃。循味而去,不知不觉便停在了冷清一隅,尽管知道家中为我煮了饭,却仍会情不自禁地推开那扇锈迹斑驳的门,里头的热闹与屋外的清寂让人恍如隔世。随便挑了个位置坐下,店主的妻子便笑盈盈地迎上前来询问我想吃什么。(看似随意之笔,既有“味道”的逗引,又有人的招呼,水面店满盈的人情味尽显纸端。)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面便端到我眼前了。柔软筋道的面,馅料丰富的扁食,淋上浓郁鲜香的排骨汤,世间美味不过如此了吧。(细节描写,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口面塞入口中,许是味蕾泛起的波纹触动了心弦,我竟会因一口面而心情舒畅,即使身在这间毫无情调的简陋小屋里,也能感受到心底的悸动。
店里客人少些时,店主夫妇便会与客人们攀谈。有人问他们,为何不涨价多賺些钱,好换个体面的店面呢?夫妇二人一听都笑了,眼角的皱纹浅浅地漾开。夕阳透过窗子照进屋里来,暖洋洋的,店主的话也让我的心暖洋洋的。他说:“涨价?那怎么能行呢?来我这吃面的都是邻里乡亲,这么多年来都是这个价,大家早就习惯了……至于这店吗,小是小了点,可我们打理得干净舒服便好了呀!”(以店主同顾客的对话巧妙揭示了水面店未涨价的原因,也将夫妇俩质朴善良、兢兢业业的形象刻画得更立体而完整。)我的心蓦然一动,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朴素的情怀!在小村的一隅,他们守着心底的善与德,丰盈着素朴的生活哲学,如淡淡涂抹的底色般,低调而真挚。(将夫妇俩的行为提升至“生活哲学”的高度,增加了文章的哲思和深意。)
这时,我才注意到,那些老旧的家具上一尘不染,用手抚过皆是温润的触感,就连那台老式风扇也擦拭得锃亮。一切虽有些土气却干净,就好似店主夫妇洁净的心灵。
走出店门,回头,见这落着灰的墙和其貌不扬的招牌在绯红的霞光下闪着动人的光。风轻轻吹过,便带走一缕流动的面香。(结尾自然,看似随意之笔,实则余韵悠长,引人遐思。)
总评 文章里盈满了作者构思及行文的匠心。尽管文体偏散文化,小作者仍悬置了一个问题,即村庄几经变迁,但水面店仍固守岁月、一如往昔,这究竟为何?并且,小作者抛出了“水面店未曾涨价”的现象作引子,激发读者探秘的愿望。然而,对原因的揭示却极为平淡,夫妇俩的对话说明了他们未曾将价格放在心上。看似不经意的叙写,实则契合文章主人公的生活哲学——怀素朴之心前行便无问西东,文章的气质与主人公的气质得到了某种巧妙的对应和关联。更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还落笔到店铺的细节上:一尘不染的家具,擦得锃亮的风扇,凡此种种,都映衬出店主夫妇美好的心灵。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深入生活后,提炼出了如此精妙的文字。
(讲评教师 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