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相关性

2023-09-10 22:31张成成王综艺单亚莉李作伟
新中医 2023年15期
关键词:介素脾虚功能

张成成,王综艺,单亚莉,李作伟,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3;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3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由自身免疫介导,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周围神经病,是全球急性弛缓性麻痹最重要的病因,发病后大约50%GBS 患者脑神经会受到损伤[1],病情在2~4 周内最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进行性运动障碍、肌肉受累、反射减弱,近20%患者治疗后6 个月仍无法独立行走,10%遗留较严重后遗症[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对GBS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局限于免疫球蛋白治疗和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价格昂贵,预后不良患者再次使用会出现血栓栓塞和死亡等更严重的不良反应[3],血浆置换需要专业设备和精密的操作,难以普及。现结合中医藏象学说中“脾”的认识,分析GBS 免疫相关病机特征、病因病机,从中医角度探讨GBS 临床辨治诊疗新思路。

基于tPA的结构重要性和溶栓治疗潜力,人们在tPA分子结构修饰改造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希望能进一步提高tPA的溶栓性质,得到具有更强纤溶酶原激活能力、更高纤维蛋白特异性、对PAI-1具有更强耐受性和更低血浆清除率的变异体。在过去二十多年,已重组合成了不同的tPA变异体,代表性变异体有瑞替普酶(reteplase)和替奈普酶(tenecteplase),分别为第二代和第三代重组tPA。其他重组变异体还有孟替普酶(monteplase)、帕米普酶(pamiteplase)和兰替普酶(lanoteplase)等[33]。

1 中医脾与免疫的关联

1.1 脾为之卫与免疫脾属中焦,中焦如沤,饮入于胃,胃受纳腐熟,脾化生精微,滋溉周身,其中行于脉中者为营,行于脉外者为卫。《医旨绪余》云“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脾为之卫”从卫气角度来阐释,与西医免疫系统概念具有相似性。从二者功能论述,“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具有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袭的作用,若卫阳不固,机体免疫力下降,则不能抵御六淫邪气,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与现代医学免疫防御功能相似,识别并清除入侵机体的抗原、病原微生物。从二者运行轨迹出发,卫气滑利透窜,既可行于脉中,又行于脉外,遇外邪则穿出至脉外以抗邪。现代医学认为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分子,在病原体入侵后,发挥渗出、游走、吞噬作用,参与机体防御反应,与滑利剽悍、御邪抗邪的“卫气”生理特性相似。从二者在人体的分布探讨,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可分为皮肤黏膜屏障、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三道防线,这与中医卫气分布基本一致,《素问·痹论》曰其“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可见卫气分布外至肌肤,内至脏腑,布散全身。

1.2 脾主运化与免疫《难经·四十三难》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脾为后天之本,其运化功能直接影响着卫气的生成和充养,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充足,脏腑形神皆得其养,机体卫外之御邪能力正常发挥。东汉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功能直接影响人体抗邪能力,调和营卫,赖于脾胃。以《伤寒论》中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证为例,方中生姜、大枣、甘草滋养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强调服药后啜热稀粥缓发其汗,充养谷气以鼓舞胃阳,补充津液进而振奋卫阳、抗邪外出。补土派李东垣丰富了脾与免疫的关联性,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强调脾胃疾病可引起其他脏腑、经络疾病以及正气不足、人体免疫力低下等,并创立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等方补土升阳。现代医学中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能储存血液、调节血容量,还是免疫细胞繁殖分化的重要基地,同时又能产生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分子,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4]。而中医“脾”包括了现代医学中脾脏、胰脏、胃肠等多个器官和整个消化道功能,还涵盖内分泌、血液、神经等系统[5],由此看来,脾涵盖了免疫系统功能。

2 GBS 与免疫的关联

2.1 GBS 发病期间免疫分子的变化GBS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证实与空肠弯曲菌感染引发的分子模拟现象有关,免疫细胞失衡、免疫功能紊乱贯穿了整个病程。

以石油醚为溶剂,分别配制0.01、0.02、0.03、0.04、0.05 g/mL浓度的复方精油标准溶液,利用密度仪测定密度值,以溶液密度为横坐标X,质量浓度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出标准曲线方程Y=-2.485+3.716X (R2 =0.998,n=4)。

GBS 属中医学痿证范畴,观其病程虚实夹杂,感染湿热风毒、罹患神经、损害经络为标,脾胃虚损、无力抗邪为本,基于脾虚这一核心,根据GBS发生发展,对其免疫紊乱的根本中医病机进行阐述。

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开始集中显现。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好主流政治文化所具有的整合社会思潮,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作用无疑显得尤为重要。

在GBS 中医证候分布研究中,急性发作期气虚湿热证占比高达41.9%,恢复期则以气阴两虚为主[23]。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着眼于整体观念,从脾论治调节免疫机能,注重健脾益气、运脾化湿、补脾温肾,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动态平衡。

此外,补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也成为治疗靶点。补体C3b 和C5b-9 和神经损伤程度相关,实验发现IgG 降解酶能阻止GBS 兔模型中Na+通道[16],将IgG 分解成F(ab’)2 和Fc 片段,减少补体C3 在郎飞结处的沉积,减轻周围神经损伤,故通过抑制补体级联的末端成分也可改善GBS 症状。

免疫球蛋白作为GBS 首选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GBS 患者Th1 和Th17 细胞数量比,促进CD4+CD25+Treg 细胞增殖[11],改善FOXP3+Treg 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以及白细胞介素-10 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泌[12],并阻断巨噬细胞上Fcγ 受体[13],抑制其吞噬作用和抗原提呈,缓解患者肌肉症状。国内最新研究发现银杏内酯可降低干扰素-γ 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下调Th17 细胞比例,延迟GBS 小鼠模型的疾病发展高峰[14]。另一种Th17 细胞转录因子抑制剂RORγt-IN-1[15],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17 血清水平、下调RORγt 的表达,来改善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大鼠模型中炎症细胞的浸润。

2.2 免疫调节是治疗GBS 的突破口近年来随着对GBS 发病机制认识加深,逐渐证实皮质类固醇、干扰素、脑源性神经影响因子等治疗疗效不大,多方案免疫调节成为GBS 治疗研究热点。

这些治疗方案大部分虽处在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阶段,但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已经成为治愈神经免疫疾病的关键和趋势,免疫分子影响着GBS 病程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免疫调节成为治疗GBS 的突破口。

3 脾虚是GBS 病程免疫紊乱的根本病机

在体液免疫中,B 细胞产生致病性抗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破坏Na+通道和血-神经屏障,造成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和轴突永久变性[7]。此外,GBS 患者B 细胞上的唾液酸识别抑制受体Siglec-10 发生基因变异[8],Siglec-10 功能缺陷引起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过量产生。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是GBS 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急性起病的GBS 患者中阳性率高达46.2%[9],目前已证实神经节苷脂抗体GM1 和GD1a在发病期损害郎飞结和轴突,并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轴突再生[10]。

伴随着机体免疫分子失衡、肌肉力量减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近1/3 患者需要机械通气[22]。正如《古今名医方论》言“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一方面脾土虚弱,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另一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不足以滋养先天肾精,心肾水火相济,阴阳相交,肝肾亏虚不能制心火,则肺金受灼。肾为气之根,肾经走咽喉且支部入肺;脾为气之源,脾经连舌而散于舌下;肺为气之主,司清浊之运化,供宗气之生成。而脾土为三焦气机升降枢纽,脾胃一虚,累及他脏,升降失司,GBS 患者可见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难等危象。

3.2 GBS 发展——脾虚累及他脏随着GBS 病程进展,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残疾或肌力减弱,以四肢迟缓性对称性瘫痪、腱反射消失为主要临床特征[20]。《太平圣惠方》言:“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素问》:“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主四肢,四肢形骸皆受脾灌溉,脾失健运,气血无源则不能濡养四末肌肉,轻则皮肤感觉障碍,久则肌肉萎缩、运动机能减弱。研究发现脾虚模型大鼠中T 细胞和IgM 血清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大鼠[21]。

在细胞免疫中,GBS 患者Treg 和Th17 细胞、Th1 和Th2 细胞群功能和数量发生改变。在GBS 患者发病前1~2 周和疾病早期阶段,CD4+CD25+Treg细胞数量和比例减少[6],引起自身反应性T 细胞异常激活,使Th17 细胞过量增殖,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 水平上升。同时Th1 细胞及干扰素-g、白细胞介素-1B、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血清表达升高[7],Th2 细胞数量减少。恢复期则出现Th2 细胞因子的上调,诱导巨噬细胞抗炎作用,来促进机体恢复。

3.1 GBS 发生——脾虚卫外不固据流行病学统计,约2/3 的GBS 患者在发病前曾有空肠弯曲菌感染,在纳入的634 名中国GBS 患者中,61%表现为呼吸道症状,16%有腹泻症状[17],空肠弯曲菌可通过唾液酸黏附素和白细胞介素-4 诱导GBS 周围神经病变[18]。中医认为,上述症状与脾虚关系密切。脾主升清,上输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协调营卫,布散全身,则正气充足,抵御外邪,脾气亏虚则外邪易感可出现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清气在下,则生飱泄,《重辑严氏济生方》云:“泻痢两证,皆因胃肠先虚,虚则六淫得以外入,七情得以内伤……洞扰肠胃,则成注下。”GBS 患者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失衡,结肠组织中干扰素-γ 和白细胞介素-17 表达升高[19],减弱ZO-1 蛋白对肠黏膜保护作用,肠黏膜屏障易受到病原菌损害,出现腹泻等症状。脾虚则清阳不升、卫外不固,不仅容易感染空肠弯曲菌,机体免疫力低下、病原体毒力增强也加大了感染病原菌后发病几率。

4 从脾论治GBS

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一支文学翻译互动的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技巧的影响。[12]

4.1 健脾益气《素问·痿论》提出治痿总纲“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痿证多因阳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所致,故治疗中应重视健脾益气,恢复免疫机能。尹昌浩等[24-25]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在短时间内改善了GBS 患者肌力,并提高免疫球蛋白生成。若兼见食少纳呆者,可配鸡内金、焦三仙等消食健脾;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者,可加重黄芪、人参用量以补气升阳。王璟玫[26]在治疗21 例痿证患者中重用黄芪,取其补脾益气、升阳固表的功效,其中治愈5 例,显效12 例,总有效率高达95.23%。现代医学认为黄芪可加强内皮细胞吞噬作用,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和再循环,从而增强免疫功能[27]。

4.2 运脾化湿《医林绳墨》云:“痿之一症全在湿热,由乎酒色太过,气血空虚,反加劳碌,筋骨有损,由是湿热乘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提示GBS 患者脾虚同时常伴有湿热浸淫,虚实夹杂。脾喜燥恶湿,脾失健运,久则水湿内蕴,痰浊内生,损伤正气,肌肉失养,筋脉痿软,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研究发现湿热内蕴证和脾虚痰湿证T 细胞比例发生偏移,CD4+/CD8+比值明显下降[28]。临床治疗上,贾晓倩等[29]常以补中益气汤加用苍术、黄柏以清热燥湿,加木瓜、牛膝以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取得了较好疗效。张兰起等[30]用加味涤痰汤配合免疫球蛋白治疗8 例气虚痰阻型GBS 患者,3 周后患者肌力明显恢复,肌电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神经传导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与上一首如出一辙,都是从第三句横生枝节,出其不意,给人惊喜。诗人在山中的陋室中读《易》入迷,四周寂静,柴扉半开,一派闲静潇洒的风貌。蓦然之间,一枝梅花伸入窗户,山中不知年的诗人这才发现快要春回大地了。

4.3 补脾温肾《金匮要略》提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古人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对脏腑疾病传变治疗的思想指导。在GBS 治疗中,运用整体观念,注重兼顾他脏,是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内在保障。脾为孤脏居中央,行水谷化精微以奉养他脏,GBS 久病,气血津液损耗,而致五脏虚极,尤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故GBS 中后期治疗常常以中焦为主,兼顾上下二焦。苏志伟从肺脾论治GBS 常选用麻黄、桂枝等温散宣通、发汗解表,配伍茯苓、白术、甘草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1]。王行宽在GBS 缓解期常以参芪六味地黄丸加减配合二仙汤为主方,温补肾阳,资生正气[32]。王琦等[33]运用参附注射液联合丙种球蛋白温补脾肾,调节GBS 患者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改善肌无力症状,治疗总有效率达90.48%。综上,脾运化奉养,肾温煦气化,肺宣发肃降,三焦气机通达如常,才使得人体免疫功能正常。

5 小结

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是治愈GBS 的关键,而免疫离不开中医脾功能的发挥。中医治疗GBS 呈现出巨大优势,联合西医治疗方案,运用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理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从脾论治探讨GBS 整个病程中机体免疫机制的关联性,对养生防病、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极大意义。

猜你喜欢
介素脾虚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吸烟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