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 原 刘玉曼 朱世超
胰腺癌(PC)在临床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病情发展较为迅速,预后较差,患者病死风险较高[1-2]。根治性切除手术通过彻底切除病灶,延长PC患者生存期,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海德堡三角区域局部复发、残胰复发局或远处转移[3-4]。而PC术后患者一旦出现局部复发,其生存时间将会明显缩短,故临床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5]。然而复发区域病灶周围有血管包绕,手术难度较大,临床对于再手术切除后能否延长P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生存时间仍探究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PC术后局部复发行再手术切除的2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选择同期PC术后局部复发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复发后行再手术切除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PC术后局部复发再行手术切除的2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纳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PC术后局部复发且复发时间超过9个月但未实施手术切除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组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61.89±3.24)岁;首次手术方式: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或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16例,胰腺中段切除术(MP)2例,远端胰腺切除术(DP)7例;T分期:T1期9例,T2期12例,T3期3例,T4期1例;N分期:N0期17例,N1期7例,N2期1例;肿瘤分化:高分化1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7例;复发部位:三角区23例,残胰2例;体质量指数19.3~27.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56±1.14)kg/m2。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1.93±3.26)岁;首次手术方式:PPPD或PD 15例,MP 1例,DP 9例;T分期:T1期10例,T2期11例,T3期4例,T4期0例;N分期:N0期18例,N1期6例,N2期1例;肿瘤分化:高分化1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9例;复发部位:三角区22例,残胰3例;体质量指数19.1~28.0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64±1.17)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纳入标准:①首次手术后行胸腹部增强CT等检查确诊为PC局部复发,且研究组一旦发现局部复发即开始手术治疗;②局部复发未见远处转移;③首次术后均接受长期随访;④病历、随访资料完整;⑤局部复发患者体能状况良好。(2)排除标准:①首次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肿瘤、胰腺转移癌;②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存有感染性疾病者。
对再行手术切除患者和未再行手术切除患者展开随访,应用电话询问、微信随访、门诊复查、住院检查等多种方式实施随访,主要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生活方式、肿瘤标记物等;总体生存时间从第一次手术当日计算,局部复发后生存时间从第1次行胸腹部增强CT检查确诊局部复发当日计算,随访时间一直到2022年3月或患者死亡、失去联系。
分析研究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并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时间。①研究组围术期指标:记录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住院时间。②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统计研究组术后出血、胰瘘等发生率。③研究组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记录研究组术后T分期、N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④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对两组患者展开长期随访,统计患者首次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复发后生存时间。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58.56±23.41)min,术中出血量为(126.34±31.58)ml,术中输血率为4.00%(1/25),术后住院时间为(13.47±2.68)d。
研究组再次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5/25),其中术后出血1例,术后胃排空障碍2例,术后胰瘘2例;再次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T分期,T1期3例、T2期7例、T3期5例、T4期10例;N分期,N0期21例、N1期4例、N2期0例;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7例。
研究组患者首次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54.6个月(95%CI 35.7~79.8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2.8个月(95%CI 8.2~40.8个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随访,共6例死亡,19例存活,存活率为76.00%(19/25);对照组首次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22.3个月(95%CI 15.1~32.9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7个月(95%CI 5.9~16.8个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随访,共21例死亡,4例存活,存活率为16.00%(4/25);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t=18.116,P=0.000)。
根治性切除术是临床延长PC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法,但PC早期生长会润润周围神经丛,早期浸润周围神经丛,术中难以完全切除周围神经丛,进而导致术后局部复发,影响患者生存周期[6-7]。针对P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临床提出再次行手术切除,以延长生存时间,但三角区的局部复发病灶周围有血管包绕,再次手术切除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临床对于复发后再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能否取得较佳疗效缺乏可靠探究[8-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158.56±23.41)min,术中出血量(126.34±31.58)ml,术中输血率为4.00%,术后住院时间(13.47±2.68)d;研究组再次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其中术后出血1例,术后胃排空障碍2例,术后胰瘘2例;再次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T分期,T1期3例、T2期7例、T3期5例、T4期10例;N分期,N0期21例、N1期4例、N2期0例;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中分化12例、低分化7例。提示针对P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再行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措施,术中出血量较少,术中输血率较低,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原因在于本研究在手术前了解患者复发部位和患者意愿、体能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手术路径,且手术前明晰胰腺周围血管解剖情况,有助于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周围血管的损伤,故术中出血量较少,术中输血率较低。近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C手术的广泛应用,胰瘘等并发症的出现概率渐渐减少,可减轻患者痛苦,促使患者正常出院[10-11]。同时,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越高表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越低[12]。而PC患者生存时间与肿瘤分化程度联系密切,低分化者术后肿瘤进展较快,生存时间无明显延长[13-14]。本研究发现再次行手术切除患者术后低分化较少,表明局部复发后再行手术切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肿瘤分化,控制肿瘤进展。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首次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54.6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2.8个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随访,共6例死亡,19例存活,存活率为76.00%;对照组首次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为22.3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7个月,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随访,共21例死亡,4例存活,存活率为16.00%;截至2022年3月末次随访,研究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对P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再行手术切除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存活率。吴鹏飞等[15]研究指出,P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行再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与本研究结果类似。究其原因在于在PC患者首次根治性切除术完成后,立即展开随访,鼓励患者定期复查,可尽早发现局部复发病灶,一旦发现局部复发立即施以手术治疗切除病灶,能够有效防癌细胞转移和扩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然而本研究仍存有样本量偏少等局限性,致使研究结果不够准确、可靠,且手术之前辅以化疗对P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尚未完全明晰,PC手术过后局部复发患者是否需要施行术前辅助化疗,还是辨别为可切除性局部复发使用手术优先方案亦存在争议。因此,临床仍需持续完善试验设计,增加观察样本量,以进一步证实再次行手术治疗对PC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影响,旨在为提升PC患者生存率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针对术后局部复发、未见转移且体能状况良好的PC患者再次行手术切除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中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患者可正常出院,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