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游记

2023-09-10 18:14沈燕飞
作文新天地 2023年17期
关键词:西溪游记

◎沈燕飞

旅行大概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旅行是对“未知”的探索——这探索中或许有不安,但更多的是洋溢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热爱。

旅途中有意思、有意义的点滴记忆都是珍贵的财富,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游记是一种传统而又浪漫的记录方式,用文字展现美丽的山水,触发愉悦的感受,抒写对生命、自然、社会、文化的思考,是何等幸福的事!

“如何写好游记”是否成了你的一桩心事呢?这里提供几种方法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学有所用。

(下文选用的学生作品均来自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

一 观之有序,巧妙构思

写游记要做到观之有序、巧妙构思,绝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讲究观察方法,才能更好地谋篇布局。常用的方法有:

1.移步换景法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景观,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丰富生动的画面。

离开“林海亭”,我们继续沿溪而上。一路上,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的响声,回荡在山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九溪烟树”,在这可选择前往龙井村或杨梅岭村。放眼望去,碧绿的湖水,如同一块无瑕的翡翠,阳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星星点点。我们绕湖走着,一棵又一棵的树紧靠着,曼妙的枝条垂到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再沿着石阶向上,耳畔哗哗的水声越来越清晰,一股清流从高处飞流下来,密密的水汽迎面扑来,沁人心脾,真的好惬意。

(沈欣睿《漫游九溪十八涧》)

选段中写到“沿溪而上”“绕湖走着”“再沿着石阶向上”,表明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生动地描写了潺潺的溪水、安静的山林、碧绿的湖水、曼妙的枝条……着重写水,听声音、看色彩,读者跟随文字可以充分感受到九溪十八涧独特的魅力。

移步换景的特点是:一处一处地写。值得注意的是,写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精心剪裁,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避免记流水账。再来看下面这个文段:

环顾四周,是连绵不断的沙丘。在这里,风是最顽强也是最优秀的雕塑家,百万年的不懈努力,造就了这些此起彼伏、光滑无瑕的沙丘。一点点消磨,一寸寸堆积,沙漠在移动着。继续前行,踏着覆有黄沙的路,眼前出现了一片山谷,植被茂盛,这便是月牙泉。越走越近,我终于看清了那汪横卧在沙漠之中的泉水。沙漠之上,天空如水洗般一尘不染,蔚蓝的泉水波澜不惊,碧绿的水草在水中轻轻摇曳。泉水并不深,稍稍着眼于远处,便可发现泉水的那一边极浅,水摇摇晃晃地向前,走了没多远便被沙漠无限的干涸枯竭所吞噬。

(封珺之《此行,为了月牙泉》)

我们都知道,在沙漠中行走,看到的景色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但作者笔下的景象并不单调,这应当归功于她的“取舍”。奔赴月牙泉的路程不短,一路上的景色不可能一一写下来。抓住连绵不断的沙丘和不同距离下看到的月牙泉来写是“取”;忽略其他无关紧要的景色,就是“舍”。这样的表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2.定点观察法

定点观察受范围的限制,观察者须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变换距离、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含的正是这个道理。

多美的景色啊,天空一派清明,也无风雨也无晴,荡涤着我的身心!近处的青草地展现着略带忧思的绿,仿佛要随着天空走到世界尽头。略远处,有骏马在奔腾。我看到马身上优美的线条,仿佛有着上天赐予的超凡力量和强健的灵魂。我不由得信了那句话:“马是最完美,最值得人们喜爱、信任的动物。”更远处,依稀可见将军泡子的粼粼微光……

(赵俞《重游乌兰布统》)

这段文字写得很有动感。作者立足于山坡,采用移动镜头的方式,先近距离观察青草,再把镜头拉远,略写远处的马、更远处的将军泡子;先仰拍,写天空的特点,再俯拍,写地面的景物:极富层次感。

定点观察写景也可以集中笔力,描写单独的景物,也就是采用特写镜头将观察对象写得具体而细微。

这是另一番仙境:天花板上垂下的光导纤维,由淡变深,在白色与棕色的相互配合下变成了最漂亮的模样。崭新的书整齐而又安静地躺在书柜上。悦耳的音乐流淌着,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每一本书都闪烁着光芒。我忍不住想亲吻它们,抑或是变成一本书,藏匿于书柜中,静静地享受这片刻的美好。

(吴香芸《走,一起去苏州》)

作者用诗歌一般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宛如爱丽丝仙境的独特书屋,细致且富有想象的描写极有画面感。最后将镜头定格于柔和的灯光和崭新的书本上,让人备感安宁、惬意。

二 有详有略,疏密有致

蒙田说:“每件事都有上百个部分、上百张面孔,我只选取一个。”所以,不要试图在游记中描述你所见到的所有景象,你应当缩小镜头的范围——找到最触动你、最有感慨的地方,确实有收获的地方,才能激发到读者。

一路上,偶尔可以看见梅花在雾中开放。到达山顶,一行人下了缆车,顺着阶梯在雾海中穿行。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景点——“天空之镜”。人群在全透明的阶梯上缓慢移动:那些胆大的,说说笑笑,时不时停下来摆出各种pose 拍照留念;有的面容凝重,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脚步,不敢多作停留;还有一些人双腿发抖,寸步难行,只能在同伴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挪动着……

(朱文泽《雾山游记》)

从上山到登顶,总共用了两句话,用笔非常简练。作者着力描写了游客在全透明阶梯上的不同神态和动作,细节描写突出,令人身临其境。显然,在这趟旅行中,作者对全透明的阶梯印象最深,看到、听到以及感受到的最多,因此不吝笔墨。

三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在游记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往往能赋予事物多层次感,并使思想情感表达更具丰富性和深刻性。

环顾四周,苍苍莽莽,绿色草地布满了土丘,无言之中一种磅礴的气势喷薄而出。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此地主人的身影,他意气风发,叱咤风云。“想什么呢?”朋友的声音唤醒了我的沉思,风吹过,消散了一切,只留下了这片土地与历史,讲述着那时的盛况与辉煌。

(万钰鑫《且行且记——游良渚遗址有感》)

良渚的故事和文化需要细品慢嚼,也需要欣赏者通过一定的想象来感受其盛大。结尾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在独特的景色中融入想象、思考与感悟,既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又让人深深感受文化之魅力……

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实写,表现景观之奇丽精彩;虚写,表达情思之含蓄蕴藉。当然,虚实相生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磨炼、积累。

四引入资料,渗透文化

旅途中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之相关的人文资料,如神话传说、乡风民俗、名人轶事、诗词典故、碑文楹联等不可忽视。在游记中加入“文化”的元素,可以丰富内容、提升质感。

在斑驳的石基上长着苔藓,从被染绿的墙壁以及屋脊上残存的纹饰中可以感受到烟雨楼的往昔。其实,早在晋代烟雨楼就已经初具雏形。现在矗立的这座楼是1918年重建的。从正门进入,“分烟话雨”四字映入眼帘,出自“分烟话雨伊人去,落花还恋静夜雨”的诗句,营造的朦胧美自然不必多说。古代文人墨客,到底有多少人曾来此“分烟话雨”呢?仅乾隆皇帝,就曾六巡江南,八次驻跸嘉兴南湖并登临烟雨楼,题诗十五首。

(王煦凯《走多远,还是家乡好》)

南湖是嘉兴人的骄傲,上面这段文字是作者在游览烟雨楼时的所见所感,在描写中又补充了文史资料,从建楼历史到文人墨客的题诗,再到乾隆皇帝八次登楼,拓宽并加深了读者对此地的认知。字里行间流露着自豪感,也让读者颇有收获。

文化含量丰富的景观总是更能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社会、人生的思考,在相对深刻的文化思想中关注并发掘现象的本质。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视角上寻求突破,人物视角可以转换为事物视角,看下面的片段,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是一片叶子,生长于稻城亚丁。稻城最美的季节是每年的6 月至10 月中旬,我在这个时节从碧绿渐至深红,并最终被风姑娘轻轻带走……

风速不快,足以让我欣赏沿途的迷人风景。那些背着包、手中拿着树枝充当登山杖的游人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背着绣有当地特色纹样的背包,或是扛着相机,将亚丁装入胶卷相片中,或是挂着一串念珠边走边虔诚地祈祷着。这些可爱又善良的人们一定是神所保佑祝福的吧!否则,他们的脸上为什么总是一直挂着灿烂的笑容呢?风姑娘将我放在了一匹上山的羊驼上,颈间的驼铃环佩叮当,轻奏着悦耳的乐曲……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五色海。

(谢子欣《叶与稻城》)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阿来的一篇游记《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受到启发,以“一片叶子”为特殊的写作视角,通篇采用拟人化修辞手法,景色富有意境,经历富有趣味,让人过目不忘。

古人云:“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对表达思想、提升文章品位至关重要。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古文,表达凝练而又雅致,很有张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作为学习者,我们还需“纸上谈兵”。

最后推荐一篇文言游记,值得细读。

游西溪记

◎葛善其

“出湖山外得清游,秋老西溪天水色。”四月中旬某日,天色阴沉,不见天日,听闻雨天西溪最为秀丽,遂与友六人前往一游。

自大路向北行数百步,见一大石,其上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八个大字。从口入,缘林荫小道前行。夹道芳草鲜美,大树遮天。有一树夹杂白花,仅一拇指大小,灵巧秀气,令人喜爱。

吾向来不喜乘船,然闻之船游西溪为正宗,因乘一船,北行一里许。坐船上,青草、野花之息扑鼻而来,树上鸟鸣声声入耳,顿觉畅快。有时溪水极狭,宽只二十尺许;有时又极为开阔,小舟一叶漂之湖上,颇有沧海一粟之感。岸边绝少奇树怪石,中有一树几近水面,树冠之处则上抬;更奇者,其枝干若蛇之躯体,蜿蜒而上,悚然惊人。

船就岸,仍不觉。余友宏铭呼我,乃去。岸上之景无异于诸地,而唯其湖水最奇。其水色“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水中有鱼,戏于莲叶间,或佁然不动,游人临之,则倏忽远逝。远山之景妙哉,薄雾环于其腰,与天蒙蒙然相接,令游人欣然忘返。

步于石径,向北,未几则至一街,名曰“慢生活街区”。百姓居焉,宾客游焉,古时天子亦至焉。相传南宋初年,高宗难渡,幸西溪,曰“西溪且留下”,初欲建都于此,后移址凤凰山,此五字于今仍存于此也。

小憩半时,且去。吾仍恋恋不舍矣,无奈时已不早,夕阳在山,只得乘车离去。

此游令吾领略西溪之何美,祖国河山之何美。唯一不足乃未能尽其景,不知何时能再至此一游!

作者以文言形式写西溪,写法甚妙!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无痕切换,景色描写错落有致,颇具层次感。长短句交替使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用词精妙洒脱。此外,文中还化用了不少名人名篇的句子,令文采斐然。用文言来表达所见、所感似乎更加契合西溪之美,对读者而言,亦不啻是一种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西溪游记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新年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超市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