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保江 韩晓梅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既涵盖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深刻认识。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维度看,这是来自于对世界现代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价值维度看,这是彰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战略支撑和一系列成就组成的扎实基础。从实践维度看,这是落脚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3)04-0005-07
“现代化”主要指以现代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使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生大转变,并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1〕序言5。这个过程以民族国家为起点,在西欧拉开帷幕后向全球扩张,呈现出历史性、世界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特征〔2〕187-255。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工业革命时代的亲历者,敏锐地观察到现代工业产生的社会变革,并将其关于“现代化”的光辉思想和论述,贯穿于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对我们立足新时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规律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既涵盖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我们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历史经验、价值所在、现实条件和实践基础,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深刻认识。基于“中国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又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过程、状态和阶段,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3〕
一、理论维度的“中国特色”,这是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什么是现代化?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但现代化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现代化研究的首要基础。当前对现代化的界定大概有五种思路:一是經济学维度。刘易斯、罗斯托、库兹涅茨等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认为现代化主要是“西化”或工业化。二是政治学维度。阿尔蒙德、亨廷顿等人以政治发展水平为衡量,认为现代化是政治结构分化、政治参与扩大化和政治制度化水平提升。三是社会学维度。帕森斯、列维、斯梅尔瑟等人基于结构功能和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现代化是社会结构层次化、社会运行机制市场化、社会功能多元化等。四是心理维度。英克尔斯等人从心理、价值、思想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要义。五是历史维度。布莱克以比较的方法提出知识增长是现代化的动力〔2〕75-101。
西方经典理论对现代化的探讨始终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场,抽象掉了现代化的历史、国别等特征,企图找到普世的概念,是教条和具有局限性的。马克思以生产方式的变化界定现代化,在考察世界市场的形成时指出:“如果说在16世纪,部分地说直到17世纪,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那么,这种情况反过来是在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的。”〔4〕371他对现代化的界定立足于社会变革、世界历史发展和新文明产生的宏大视野,符合客观实际和现实理性。
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历次党代会都进行了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伟大思想的指导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基于国情、社会公平正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生产方式的深刻认识。现代化不仅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还包括生态、人的发展等多元因素;现代化并非一时一域,而是需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谋划。这为我国建设现代化指明了现实条件和目标方向。
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阐述的一切出发点在于“中国特色”,这对传统现代化概念的创新体现在:一是基于主体视角。本国历史和实际条件这一最大现实是建设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二是基于动态视角。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三是基于全局视角。将现代化建设置于世界现代化和人类现代化这个大的议题中,把握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主动。“中国特色”是对西方经典理论现代化概念的超越,现代化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理念,也不是具有统一标准的准绳,而是以生产方式这个综合性维度从实际出发的概念,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情况不同,这是理解现代化的第一要义。
在理解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怎么建设现代化?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强调西方道路的正确性。德赛认为这种观点是简单化和机械化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片面性和欺骗性〔5〕131-152。而后现代化修正学派对西方中心论进行批判,但并未指明具体的道路。于是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兴起,提出了“中心—外围”“中心—半边缘—边缘”等理论,依附还是脱钩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二元难题,在实践上也导致部分国家陷入政治动乱和经济停滞。马克思则以开放性视野从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关系研究世界现代化道路,指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6〕299可见,发展道路是互相作用的结果,每个国家既有自己的规律,又会受到他国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7〕24独立自主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坚定立场,交流互鉴反映出我们对国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的深刻把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建设理论破解了依附发展还是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成功超越。
二、历史维度的“中国特色”,这是来自于对世界现代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从封建社会中生长出来的,当封建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马克思指出:“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6〕405可见,“自由竞争”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核,由此形成的发展格局即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1〕160-164。资本主义私有制催生了经济自由主义,政治作为实现经济权力的手段也走向自由化,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现代化历史就是证明。不过,自由竞争先进和效率的背后却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中充斥的暴力与血腥、对劳动者的剥削、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对第三世界的压迫,由此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为人类历史带来巨大的损失。
马克思也思考了东方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发展,基于俄国情况他指出:“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8〕840以农村公社的公有制为核心,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从政治领域发生变革,以政治革命推动经济革命,将资源和财富集中于国家权力之中,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市场+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的模式。但高度计划和集权导致的经济活力不足、结构失衡等,严重限制了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始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学习。鸦片战争后掀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以洋为师”的自救道路,经过各种尝试最后以失败告终。在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民生凋敝,经济和社会发展接近崩溃。实践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中国走不通,于是探索中国现代化的责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化三改”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的弊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9〕23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宣布要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我们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邓小平强调要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并提出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此后历次大会都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二化”到“四化”再到全面现代化,从“三步走”再到“两步走”战略安排,体现出我们党对现代化模式和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总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几百年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170多年历史、党领导现代化建设100余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政党领导体制的效率在于政党的利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477这样的目标和使命使其超然于一切物质追求,将人民的需求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个方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經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始终突出的是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现代化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这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形成的“中国特色”,体现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民创新创造的双向统一,主心骨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在中国人民,两者之间有机统一。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找对了道路才能建设好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非资本主导也非国家主导,而是政党领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形成所有制、市场和国家权力关系的内核,也是把握我国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根本依据。
三、价值维度的“中国特色”,这是彰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与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同,马克思一直致力于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习近平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1〕怎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内涵从国家、人民、民族和人类发展四个价值层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客观国情。对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内涵的阐述是基于国家视角,将其放在现代化内涵的首位,说明我国对此高度重视。从纵向看,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8世纪只有770万人口,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人口为2500~3700万之间〔12〕;从横向看,我国人口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人是发展的主体,人口规模巨大能够激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口红利”,为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等创造基础。但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水平低,发展协调性不足,复杂性矛盾突出,建设任务艰巨。对于这一现实,我国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口规模的优势。同时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稳中求进、科学谋划、积极作为的态度和决心实现国家的强盛发展。
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根本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要求。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既要物质丰富又要精神充实,两者的统一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价值观,也为解决一些国家贫富分化、社会撕裂提供了中国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将实现共同富裕摆在重要的位置,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为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在资源所有和分配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等进行精准调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切出发点在人民,一切行动为了人民,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10〕612
三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6〕52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关系人的生存和民族的世代延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三大攻坚战中的污染防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的美丽中国建设,都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民族长远发展的高瞻远瞩。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系统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統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该怎么发展?这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问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当在人类发展的大框架下,秉承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立足人类文明发展的坚定选择,是我们尊重主权平等、践行开放包容的体现,也是维护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发展的决心。以和平发展为引领,我国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坚持文明平等、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隔阂、以文化互鉴超越冲突。同时,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治理赤字、以正确的义利观破解信任赤字、以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破解和平赤字、以公平包容和协同联动破解发展赤字,这是大国现代化建设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更是我们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智慧。
四、现实维度的“中国特色”,这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战略支撑和一系列成就组成的扎实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6〕158现代化建设既要有满足生活的生产力基础,还要有能够“创造”的方法论。习近平把握历史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指出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3〕。
我国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首先具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及党的二十大阐明的“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使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和更加可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思维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找准方向和方法,以渐进式改革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有效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解决了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等问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理论指引下,我们形成了“两步走”发展战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建设是分阶段、前后相继、不断演进的。同时,根据当前阶段的目标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总的战略设计图。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使我们能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
在战略的支撑下,我们推进变革性实践、实现突破性进展和取得标志性成果。这些成就和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的扎实基础,具体表现为:一是完善的制度保证。以深化改革调整和规范生产关系,目前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形成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逻辑体系,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成熟。二是扎实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5%,也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占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位置。有效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近1亿人口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亿多人,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保和医疗卫生体系。守住安全底线,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多种能源资源产量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产业体系。始终强化发展动力,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在大飞机制造、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载人航天等高新领域进入前列。三是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文化育人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培育出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8.8亿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庞大是中国特色,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从人口素质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2.67%,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41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高中和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30555人,人力资本不断提升,能够发挥人才资源对现代化建设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
五、实践维度的“中国特色”,这是落脚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
列宁曾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13〕778从我国看,建设现代化面临两种效应:一是同步效应。诸多国家同步开展现代化建设,导致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面临巨大压力,矛盾难以消除。二是高速效应。用七十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发展时间的高度压缩,导致各地区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同时,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1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7〕57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事业发展不断走向胜利。新征程上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前列,解决好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能够在风雨来袭时凝聚起强大的政治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规律〔15〕,以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在发展效率上,注重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数据效率,不断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发展公平性上,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分配制度,使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对市场的贡献,推进共同富裕〔16〕。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作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生产组织方式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增强国内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畅通经济循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堵点痛点,降低交易成本,使内循环与外循环畅通有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动发展。总体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是适应与创造的有机结合,既要加强经济体系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又要培育符合中国文化和国情的内生动力。
坚持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固本培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推进教育资源全覆盖,统筹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前沿学科建设,为培养人才筑牢基础,特别是针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挤出的趋势,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助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协同推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治建设,为科技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以数学、物理等基础研究为支撑,针对芯片、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及前沿技术,集中政府、社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要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建立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使人才能够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乡村振兴的一线等各行业各领域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7〕1031习近平也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10〕441
在新征程上,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仍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类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要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人民群众敢首创”的发展环境。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而且要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能动性,鼓励人民群众自我奋斗和勤劳创新致富,持续激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进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形成“国企敢干”的体制环境。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是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内化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之中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更有效地促使国有企业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三要依法严格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形成“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外资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镇就业,贡献了1/5的税收收入、1/4的工业总产值和近1/2的进出口值。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大发展,更离不开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发展预期和舆论环境。四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健全领导干部决策问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快形成“干部敢当”的问责机制和政治环境。
坚持将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作为根基,将社会稳定作为前提。我国全面构建新安全格局,坚定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不断增强国家安全能力。特别是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和安全问题,使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保障粮食、能源、金融、网络、数据、意识形态等领域安全发展。同时,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维护人口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编织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社会安全网,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西里爾·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12〕黄民兴,马 超.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5-22.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J〕.管理世界,2022(11):29-43.
〔15〕韩保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规律〔J〕.经济研究,2022(11):20-23.
〔16〕韩保江.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N〕.光明日报,2022-11-15(11).
〔1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