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拓展型任务群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定义中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相较于2011 年版课标,2022 年课标不再简单地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是对阅读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不能把阅读当作“任务”,而是要变成“习惯”,不能“光读整本书”,而是要掌握阅读的经验与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阅读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不迫。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仅仅靠35 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阅读扩展到课外。然而在大部分的农村学校,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是非常糟糕的,更别说整本书阅读,归根结底,主要是以下原因: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大部分农村家长因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且每日忙于生计,起早贪黑,非常辛苦,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书籍,也不会陪孩子亲子阅读,家长无法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也不会去督促子女阅读书籍,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以我带的上一批学生为例,每次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总会无奈地表示:自己没有文化,也不会教育孩子,题目也看不懂,希望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严格些,孩子只听从老师的话。从家长既朴实又无奈的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农村学生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更不明白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家长不重视整本书阅读 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里,接受学校教育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这对学生学习帮助不大。在他们的认知中,孩子只要能够在学校认真上课,并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最后在考试中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学习有余力、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则认为孩子不如多看看《优秀作文精选》《好词好句》等教辅类图书,这对于孩子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效果更加显著。久而久之,家长普遍形成了“优秀作文就是课外书籍”这样狭隘的概念。
阅读缺乏必要的引导 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都比较盲目,缺乏目标,对于应该阅读哪类书籍、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等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界定,存在诸多问题。而学校的语文教师大多因为忙于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之前更加繁重,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提供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指导。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未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科学的阅读引导,只能盲目地、随波逐流式地展开阅读。
阅读的概念和范围有限 对于很多农村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就是对一本书的阅读,言下之意就是没有任何方法地把一本书通读一遍。他们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比较模糊,即使有一部分学生会进行阅读,但是他们选择的课外书籍大多没有经过精心筛选,往往会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如《阿衰》《爆笑校园》等类型的漫画书。这些漫画书情节虽然有趣搞笑,但实际上属于文化快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此外,由于大部分漫画书的思维和语言断断续续,会让本就阅读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因为过度沉迷造成说话或写作时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不成段落、不成篇章,这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帮助,对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是毫无用处。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对各类百科全书类书籍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需求就变得特别迫切。对于农村小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这样,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都较小。
如今,互联网大数据走进千家万户,学生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阅读时往往浮于表面,读书走马观花,随意性强,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弱化,逻辑思维能力浅化,鉴赏理解能力贫化。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有效阅读的当务之急。关于整本书阅读,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叶圣陶先生的主张一直未能在语文课程中得到落实。
众所周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篇短章作为主体的。这样的编写体例,文章篇幅短小,教材内容有限,教与学的重点集中在字、词、句、段、篇上,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认知范围相对狭窄,情感体验比较粗浅。著名作家曹文轩曾指出:“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应当如此。因为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是与短篇作品很不一样的。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的阅读视野与思维含量。总体来说,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开阔,内容含量更丰富,思维方式更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全面和深刻。整本书阅读所对应的不应只是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一块小天地,重点应放在阅读兴趣、范围、习惯、速度、策略以及思维品质提升、作品意义建构、对生活生命的体悟上。因此,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单篇阅读的枯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思考与判断能力,使思维更加深入。对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的设置,为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打下了一定基础。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及该书的阅读情境选择、组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为例,从导读、推进、成果展示这三个阶段来具体阐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导读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导读的主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如视觉、听觉等。
一是走近作者,了解故事背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关于这篇课文的作者及故事背景的内容。在《猴王出世》的课堂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内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紧接着我为学生的回答做了总结:本文节选自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虽是神魔小说,但是唐僧取经确实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年仅25 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带回佛经657 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本文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他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二是选取精彩片段,师生共读共享。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并提出问题:这只石猴是如何出世又变成猴王的?学生带着问题更容易沉浸到阅读中。过后,我选择课文中重要的段落,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观看影视作品片段,或以演一演的方式重现故事场景。例如,在学习“石猴出世”这一段时,我引入了与这一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石猴出世的过程及周围的环境。又如,针对“众猴尊石猴为大王”这一内容,我带领学生采用演一演的方式进行深入学习。我扮演石猴,学生扮演众猴。我学着课文中石猴的样子,端坐在事先准备的椅子上,并说道:“诸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的人,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现在你们都来拜我做大王吧,哈哈哈!” 学生纷纷扮演起小猴子,序齿排班,上朝礼拜,高呼“千岁大王”。课堂氛围一下被激活,变得活跃起来。此时教师顺势说道:“大家觉得我扮演的美猴王怎么样?你们觉得我是一只怎样的美猴王呢?”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表演文中的其他片段,并抓住“抓耳挠腮”“伸头缩颈”等词语表现石猴的动作。通过夸张的角色扮演,学生体会到了石猴聪明机智、勇敢果断的性格特点。
三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猴王出世》的结尾处写道: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我就问学生:“那么美猴王就一直留在这水帘洞中做大王吗?他做久了会不会觉得无聊呢?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即美猴王)本领很大,那他的本领是从哪儿学来的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紧接着将桌上的《西游记》推荐给学生读。
推进策略 推进阶段就是学生的自主阅读阶段,整本书的阅读不可能靠短短的一节课就能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完成。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我也向学生推荐了几种阅读的方法。一是构建思维导图,掌握故事情节。请学生制作《西游记》的人物关系图、人物性格图、每个故事的情节图等,借助思维导图形象直观的特点,让抽象的记忆和思维可视化。二是设定问题,促进阅读。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故事情节的有趣,还要引导他们关注语言表达,培养阅读习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应通过提出适宜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效率。三是生生互动,组建阅读小组。鼓励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与同伴的互相启发与交流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完成阅读任务。四是家校协力,开展“整本书”亲子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专注力、自控力。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阅读,并通过相互交流让整本书阅读更有成效。
成果展示策略 阅读成果是学生一段时间的阅读总结,在展示成果时,我设计了一些有创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分享阅读感悟。
首先,图文结合,绘制手抄报。绘制手抄报的过程,能让学生将阅读到的内容应用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去。一是绘制人物关系图。小说之形在人物关系之中,西游记中人物众多但并不复杂,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人物关系图,如与孙悟空结拜的人物、与猪八戒有情感瓜葛的人物等,使阅读事半功倍。二是绘制取经之路。绘制西天取经路线图需要学生将遇险地点、涉及的人物、脱险方式都通过图文的形式标注出来,从而清晰地了解故事内容,更好地读懂名著。三是设计人物名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在阅读完《西游记》后,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给书里的人物设计“人物名片”,为分析人物提供抓手,从而更加深入有效地鉴赏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环境。
其次,课堂展示,动态反馈。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一是表演西游记故事。小组选派代表或全组上台表演西游记故事,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情节详细讲述,讲述时注意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的配合,可以配上音乐、场外音等,时间5分钟左右。看哪个小组的表演最受同学们喜爱。这项活动能够让学生能够融入角色,感同身受。二是交流读书心得。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给学生们布置写读书心得的小任务,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阅读《西游记》,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发展其思维,提高其写作能力。课堂教学时,请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并注意交流时的语气和表情。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游一般,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效果显著的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快乐地徜徉,将每次读书作为一次愉快的心灵旅程。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整本书阅读为文化积淀提供了平台,也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教学之路漫长而艰辛,作为教育者,不但要采用趣味性与多元性相融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来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方法,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思维能力、感悟作品内涵、感悟文字之美,才能创造出“满载而归”的整本书阅读效果,让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