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岔镇中心幼儿园 朱正娜
绘本阅读对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绘本内容的理解和绘本内容的表现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活动模式,提升幼儿绘本阅读效果。在绘本内容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图画,想象绘本故事;根据绘本话题表述绘本故事;探讨绘本内容,评价绘本角色。在绘本内容的表现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看动画,体会美好情景;展开美术活动,塑造绘本角色和环境;共同展开表演活动,表现绘本故事情节。本文从这些方面具体谈一谈幼儿绘本阅读活动的实施策略。
幼儿对绘本语言缺乏独立的理解能力,如果直接展开阅读,会存在较多困难。而绘本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图画,能够给予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让幼儿认识图画中的角色和事物,根据这些角色和事物的特点自主想象相应的故事,有效丰富阅读趣味,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阅读《春天来了》绘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图画,想象绘本故事。对第一张图画,教师与幼儿进行如下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它们现在在哪里呢?”幼儿从图画中能够看到两只小熊、一座山洞,还能够看到小熊在山洞的洞口向外张望,从而想象到“两只小熊想走出山洞,去看看外面有什么。”对第二张图画,幼儿看到绿色的草叶、飞舞的蝴蝶、清澈的河流,能够想象到以下故事:“春天到来了,小草从地面中钻了出来,草地上一片碧绿的颜色。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附近的小溪也开始流淌”这样优美的故事。在观察第三张图画后,幼儿看到两只小熊在田野上行走,并且两只小熊都张开了嘴巴和双臂,因此能够想象到以下故事:“两只小熊在山洞里待了很久,它们来到开阔的草地上,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张开双手热情拥抱春天”。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再次快速浏览这些图片,对绘本中的故事进行整体想象,提高幼儿的阅读效果。在图片的作用下,幼儿能够直观看到绘本内容,体会到绘本阅读的轻松与高效,激发强烈的阅读信心,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
利用绘本阅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而幼儿的语言素养较为贫乏,所掌握的常用语言内容较少,同时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在自主表述绘本方面会存在较多困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绘本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运用简练的语言尝试自主表述,并不断丰富表述内容,有效提升语言素养。
例如,在阅读《一粒种子》绘本时,教师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表述绘本故事。对照第一幅图画,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种子现在在哪里呢?”幼儿表述:“种子掉在了土壤中。”接着,教师可以提示幼儿思考:“土壤是什么样子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能够丰富表达内容,表述“土壤又黑又厚,种子又圆又小,被土壤给埋住了”这样丰富的话语。对照第二幅图画,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种子在土壤里做什么?种子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幼儿表述:“种子在土壤里喝水,它喝了好多水,长出了绿色的芽。”对照第三幅图画,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种子吗?”幼儿可以再次阅读这一部分,表述:“现在种子长成了大树,我们看不到种子了。”教师继续提示幼儿思考:“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大树在做什么呢?”幼儿表述:“大树长出了绿色的叶子,太阳在照耀大树。”
由此,教师利用简单的问题让幼儿利用简单的话语表述绘本故事,提升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在表述的过程中,幼儿对绘本中的各个情节有了具体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出较为复杂的问题,尝试让幼儿丰富表述内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种子刚开始在哪里?后来种子变成了什么样子?”有的幼儿做出如下表述:“种子刚开始掉到了土壤中,它不停地喝水,变得又大又高,长成了一棵大树。”还有的幼儿做出如下表述:“种子刚开始虽然很小,掉在土壤里看也看不见。后来它喝了很多水,慢慢长成了小树苗。小树苗又长出了很多叶子,变成了大树”。由此,幼儿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串联绘本故事,提高了阅读的整体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提升问题的复杂性,拓展幼儿对绘本内容的思考空间,由简到繁,得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不同的绘本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认识相互探讨绘本中的每个角色,对每个角色的优点和不足做出评价,以此让幼儿明确是非观念,从相应的方面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挥绘本的思想教育作用。
例如,在阅读《大卫不可以》绘本时,教师引导幼儿展开相互探讨活动,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幼儿进行交流:“大家喜欢大卫这个孩子吗?大家觉得大卫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不好的孩子呢?”幼儿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做出不同的评价。比如,一名幼儿说:“大卫是个不讲卫生的孩子。他在外面玩了好长时间,脚上有很多泥,没有换鞋就来到客厅,把客厅弄得很脏。”根据这种评价,其他幼儿表达以下认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像大卫一样,要讲究卫生,来到客厅时要穿拖鞋。”又如,一名幼儿说:“大卫是个淘气的坏孩子。他在浴缸里洗澡,把水弄得满地都是。”其他幼儿根据这一观点继续做出评价:“大卫真是太贪玩了,浴缸是洗澡的地方,不是游泳的地方。我们以后要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浴缸里要尽快洗完澡。”在这样的探讨过程中,幼儿结合绘本中人物的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同时,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享与绘本人物相似的经历,进一步提高探讨的生活性。比如,一名幼儿对大卫做出如下评价:“大卫总是胡乱吃东西,他来到厨房,把所有东西都倒了出来,这样吃东西会吃坏肚子。”其他幼儿分享相类似的生活经历:“那天我吃了很多苹果和香蕉,又吃了很多蛋糕。到了晚上就开始肚子疼。”在这样的分享中,能够有效培养幼儿规律饮食的习惯。又如,一名幼儿对大卫做出如下评价:“大卫真是太调皮了,他把所有的垃圾都扔在了地上,厨房里看起来很乱。”其他幼儿分享类似经历:“那天我吃了很多零食,把包装袋都扔在了地板上。妈妈打扫了好长时间,妈妈真是太累了。”由此,能够有效培养幼儿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幼儿生活化的绘本阅读意识,利用生活资源促进幼儿更深刻地解读绘本,使幼儿得到深刻启发。
绘本中的图画和故事都十分形象生动,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播放由绘本改编的动画片,让幼儿观看,一方面,有利于幼儿感受绘本阅读的生动精彩;另一方面,幼儿运用绘本中的故事描述动画场景,进一步体会绘本阅读的美好,强化阅读兴趣。
例如,在阅读《小金鱼逃走了》这册绘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看动画场景,体验绘本阅读的美好感受。第一幅图画展现了小金鱼游出水缸的场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动画片段,相比于图画内容,幼儿从动画中还能够看到“小金鱼摇晃着细小的尾巴,不停地吐出又大又圆的水泡泡,水缸里的水发出咕咕咕的响声”这样生动精彩的画面,从而感受到小金鱼的活泼可爱,体会到小金鱼在水缸中生活的乐趣。
第二幅图画展现了小金鱼游到红色的彩纸上这样的情节。通过观看动画片段,幼儿还能够看到“小金鱼刚开始看到红色的彩纸比较害怕,以为这是一面坚硬的墙壁,不敢向前游动。同时,它以为彩纸上的小红点是其他的小金鱼,它害怕吵醒这些小金鱼。小金鱼一点一点向前游动,发现彩纸十分柔软,这些图案都是小红点,并不是小金鱼。”由此,幼儿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体会到绘本故事的精彩刺激。
阅读第三幅图画时,幼儿从绘本中看到小金鱼来到了花盆中。而通过观看动画,幼儿还能够看到“花盆中生长着很多红色的花朵,这些花朵被风不停地吹动,就像一只只小金鱼在游动。小金鱼用嘴巴咬住了一只花朵,感觉味道真是很甜美”这样有趣的场景,感受花朵的美丽,体会小金鱼的活泼与机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动画场景让幼儿转换绘本阅读视角,在化静为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想象力,体会童话世界的美好,培养幼儿珍惜美好、纯真善良的优秀品质。
绘本中有着形态各异的角色和各式各样的环境,这些文字内容和图画能够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美术智能,让幼儿运用相应的材料和颜色塑造绘本中的事物,进一步丰富幼儿绘本阅读形式,让幼儿在自主创造的过程中表达对绘本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趣味。
例如,在阅读《我不知道我是谁》绘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美术活动加深对绘本内容的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幼儿了解到小兔子在草地上观察蜗牛、蝴蝶、蜜蜂等动物,因此,幼儿可以将橡皮泥捏成长条状,作为小兔子的耳朵;捏成椭圆状,作为小兔子的头;然后捏出小兔子的腹部和尾巴,表现小兔子的神态。幼儿还可以展开剪纸活动,利用彩纸裁剪出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以及很多花朵,表现草地上的自然情景。由此,幼儿能够感受到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生活的自由与美好。接着,幼儿看到绘本中小猴子站在树上、豪猪趴在地上,从而通过绘画的方式描绘出小猴子和豪猪等动物的大体形象,体会这些动物的活泼与快乐。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将这些美术作品集中在特定区域,借助作品共同想象绘本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引导幼儿将美术素养与绘本阅读充分融合,让幼儿表达个人的阅读感受,创新了阅读方式。
绘本中的很多角色都经历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模仿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展开绘本故事表演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个角色,通过相应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角色的特点,共同表演相应的情节,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活泼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在阅读《我长大了》这册绘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绘本故事表演活动。比如,第一张图画表现的是小熊召唤爸爸起床的故事。两名幼儿可以分别制作小熊和熊爸爸的头套,作为表演道具。这时,一名幼儿扮演熊爸爸,躺在塑料板上,表演熊爸爸睡觉的场景;另一名幼儿扮演小熊,用双手拉住熊爸爸,用急促的语气说:“爸爸,快起床了,我想去捉鱼。”扮演熊爸爸的幼儿坐起身来,用温和的语气说:“好的,宝贝,爸爸今天就教你怎么捉鱼。”在这一情节表演中,幼儿能够体会到小熊的可爱,感受到熊爸爸的慈祥,从而体会到亲情的温暖。
第二张图画展现的是熊爸爸和小熊在丛林里行走的场景,幼儿可以将花盆、竹竿摆放在区域中,模拟丛林中的花草和果树。一名幼儿扮演小熊,表演快速走进果树,举起手摘果实的动作。另一名幼儿扮演熊爸爸,说:“宝贝,小心点,果树上有刺”,并做出用双手拉住小熊,防止小熊跑得太快这样的动作。由此,幼儿一方面能够体会到小熊想要吃到果实的迫切心理,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熊爸爸对小熊的关爱,增强安全意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表演绘本故事,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绘本内容,深入表达对绘本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绘本阅读对幼儿发挥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教师要从幼儿全面成长的角度出发,广泛挖掘绘本的各种教育意义,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全面提升幼儿的绘本阅读效果。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充分激发幼儿的观察意识、表述意识和探讨意识,让幼儿深入理解绘本故事、深刻感悟绘本内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播放、美术活动、表演活动等方式给予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幼儿根据个人理解与感受表现绘本内容,展开自由的趣味活动,体会绘本阅读的乐趣。在多种活动的综合实施下,幼儿能够掌握多种绘本阅读方法,并从绘本中得到全面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