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策略探究

2023-09-08 05:21杨科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率应用型

摘要:近几年因全球疫情等原因,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产生直接影响。机器人工程专业属于学科交叉性较强的新型工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高。本文从就业择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应用型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卷调查情况,通过分析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提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培养方案,得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结论。

关键词:应用型;就业率;就业能力;机器人工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的就业关乎高校和社会的良性发展。[1]机器人工程是新型工科专业,正在接受市场的考验。从高校培育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出高质量就业的毕业生,是新型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的时代方向。

制造大国和智造强国是我国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未来产业将逐步迈向智能制造。[2]随着机器人领域的热度提升,教育部以建设新型工科专业为背景,[3]自2015年起设立机器人工程专业,为机器人领域的科研、管理、制造提供人才储备。[4]

本文对国外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培养形式进行分析,对其就业现状和发展生态进行研究,以山西省X学院为例对当前国内高校的机器人专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其中的短板,[5]探讨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提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就业相关数据和成果的培养策略。

一、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现状分析

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工程学科教育允许企业参与教育方案制订,并根据企业和学生需要进行创新设计,采用学与用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式;德国高校以学生就业需求为目标导向,制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案,并设立项目制教学、企业实习学期、学术交流等内容,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英国高校联合企业设置学位认证考试,通过后可以直接被公司录用,这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性,就业率可以得到保证。

对山西省X学院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其课程设置繁多,对知识浅尝辄止,课堂教学质量和反馈效果不佳;学科知识分散,缺少集中重点培养;实验课程设置及机器人实操课时占比较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足,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这就需要高校以提升就业能力和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从教育培养方式、教学方案、实习实践、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达到提高就业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思路

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主。[6]该专业學科交叉性强,学生可从事的工作种类丰富,如智能制造业、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需要学生具备机械、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知识,[7]能够完成机器人调试、安装维护、升级改造等机器人应用基础能力,掌握系统集成、控制编程、机器人开发等方面专业能力,并具有与时俱进、持续学习、创新突破的意识。

通过分析机器人工程专业现状,结合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确定培养思路。多层次搭建合作平台,开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制订的通道,使企业参与到教学课程、实践项目、选人育人、人才交流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使高校的理论教学效能和企业的实践培养效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 “学以就业、就业促学”的培养发展模式。

三、机器人工程专业就业调研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山西省X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的208名学生,采用问卷星进行网上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就业去向安排调查

比例分布:自主创业6.73%;出国留学3.37%;考公5.29%;就业21.15%;考研63.46%。

从分布结果统计可见,考研占比达到63.46%,人数最多,为132人。而有意愿直接就业的学生占比较少,为21.15%。近几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考研热逐年升温,毕业后想继续深造的人数相对较多,应积极动员学生优先择业就业,发挥就业指导大讲堂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明确自身定位,不盲目跟风,在就业关键节点抓住机会。

(二)就业优先考虑因素调查

比例分布:发展前景55.77%;薪资待遇75.96%;专业对口19.23%;工作地点30.29%;工作稳定性56.25%。

可以看出,优先考虑重要因素中,薪资待遇是学生最关注的,占比为75.96%;然后是工作稳定和发展前景,占比分别为56.25%和55.77%,两者的比例相差较小,在学生的观念中,这两种考虑因素相对比较重要,由此可知,学生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较高。

(三)影响就业的能力因素调查

比例分布:专业知识77.4%;学业成绩38.46%;交流沟通59.13%;竞赛获奖29.33%;实践操作74.52%;实习经验64.9%;软件编程39.9%;外语表达36.06%。

可以看出,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操作、实习经验的认可度很高,学生更注重实际经验。学校应加大对专业能力和实操能力方面的培养,以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增设实训中心和创新中心,增加企业实习基地,为准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四)期望薪资调查

比例分布:3 000—5 000元占5.77%;5 000—8 000元占34.13%;8 000—10 000元占28.37%;10 000—12 000元占31.73%。

可以看到,5 000—8 000元是大部分学生期望的薪资范畴,有部分同学的期望工资为10 000—12 000元,从目前企业的形势看,本科毕业生去往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具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后,月薪可以达到10 000元。在就业指导时,对工资待遇要求高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五)毕业后选择工作城市调查

比例分布:家乡城市40.38%;一线城市36.54%;西部城市3.37%;沿海城市19.71%。

可以看出,家乡城市是约40%学生的就业意向城市,说明学生更倾向于省内周边城市就业。同时可以看出,愿意去往西部内陆城市就业的学生比例较少,学校应加大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力度,开展支持西部发展就业专题指导会,鼓励学生到西部城市施展才华。[8]

(六)就业意向企业类型调查

比例分布:央企6.25%;国企55.29%;事业单位12.5%;民营企业13.46%;小微企业2.88%;外企9.62%。

从调查结果可知,50%以上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国企工作,国企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最高,学校在签约招聘企业时,应加大对国企单位的引进。

(七)获取就业招聘信息途径调查

比例分布:学院就业官网67.31%;就业公众号平台58.65%;线下招聘会64.9%;政府就业信息网56.73%;社会就业平台54.81%;亲朋好友推荐42.79%;教师导师推荐43.75%。

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方式较多,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网络信息渠道,从学校就业网站和公众号获取信息,学校应及时更新招聘信息。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线下招聘会的形式,这就要求学校多组织线下招聘会。

根据以上统计信息,提出改善就业现状的建议:建立面向三、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培养基地,设置对口就业服务中心,有针对性、专业性地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建立就业锦囊小组,对就业中遇到瓶颈的学生提供单独的就业辅导;建立以院系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就业工作小组,辅导员为具体负责人,通过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督促就业;建立按专业、分班级的就业情况台账,按月或按周收集整理学生就业信息;积极联系企业和学院就业部门,开设专场招聘会,有目标性提供就业服务,形成全方位的就业环境。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方案措施

(一)教学培养定位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适用于智能制造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型创新科技人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互联网技术、编程自动控制等技术知识,可从事物联网、自动化生产等工业现场的技术开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使学生具备突破传统能力、项目践行能力、学科融合能力,成长为高素养、高水平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育培养方案

课程改革需从只关注形式和表面转向关注企业需求发展,摆脱传统课堂授课和实验室教学模式,探索新型培养模式。[9]

根据交叉学科内容,开展教研室研讨,论证对于应用型二本院校哪些内容为必需、哪些为可不需,融合各课程精华,重新编制教材,形成着眼实际、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材。实验课程教学要更侧重实操和模拟,将机器人工业现场带入课堂,与企业共建创新实践项目,对学生的创新性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合理进行资源配置,结成机器人工程高校联盟,共享学生培养训练基地,共享企业培训项目,共享就业资源,形成互利共赢的 “教育—培训—就业”的模范应用型高校合作中心。

(三)培养外语交流能力

为提高学生就业于外企的能力,对学生开展专项外语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机器人类型中尤其是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企业中的机器人设备生产公司包括ABB、KUKA、FANUC、安川等外企,[10]学习外语知识,对于开拓就业渠道和提高就业质量都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四)升级机器人实践创新中心

实施软硬结合、双料人才培养模式。硬件类实验室主要面向机器人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创新三维设计等实物产品的训练和设计;软件类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在三维软件、编程语言、人工智能等软件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

(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方案,并形成企业反馈机制,定向培养机器人应用方向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定相关课程,并在企业建立机器人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定向培养应用人才,使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大幅提升就业率。转换知识本位思想,定期对机器人就业市场进行跟踪调研,依据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对教学方案和课程设计实验进行改革。[11]

引进企业工程师作为导师,全过程参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课堂,摒弃只讲理论的教学模式,设置机器人相关企业的实习周,使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形成专业特色;与相关行业协会聯合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对机器人工程专业实际教育情况和就业现状分析,找出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方案设计和学生实践培养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山西省X学院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就业调研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就机器人工程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国超,云兵兵.基于就业率视角的合作办学高校就业质量统计分析:以山东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例[J].高教研究, 2020(15):123-127.

[2] 娄本宁.互联网广泛运用下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8):32-35.

[3] 章海波.智能生产线产能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4] 王佳欢.河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8.

[5] 熊根良,万伟民,张华,等.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南昌大学机电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132-136.

[6] 张晓东.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湖北农机化,2020(11):88-89.

[7] 徐晓翔.“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教育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56-57.

[8] 陈玉莲,李俊文,高波,等.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实践[J].机械研究与应用,2020(2):203-206.

[9] 苏云,马文静.新冠肺炎疫情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山东化工,2020(12):169-171,173.

[10] 唐玉娟,胡兴柳,杨忠,等.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8):48-51.

[11] 胡鹏飞,王艳红,曹丽华,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9(08):9-11.

基金项目: 1. 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设研究 (省级J2021833);

2. 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名称:山西省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与评价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2020zsszsz116)。

作者简介: 杨科,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机器人及增材制造。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就业率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