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宽阔的道路,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明确了其内容和概念;其次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应该改变的地方;最后讨论了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服务;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已完成养老金的省级统筹,在实现国家统筹的道路上,需要依靠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经济活力,为养老制度的完善提供资金支持。本研究立足社会保障理论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与数据调查总结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四点问题,厘清了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责任分担,为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三点解决对策。
一、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
为贯彻落实国家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国务院于2022年印发了 《全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十四五”规划》,重申了加快消除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赤字的重要任务。[1]根据乡村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养老服务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高度影响着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农村养老服务的早期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在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是以家庭为骨干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实施后,“为农民提供土地”的目标得以实现,政府将更多的土地资源分配给那些仍然面临生存问题的困难群体。在全国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城镇和乡村,建立了大量的农村养老院,接收没有劳动能力和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向他们提供最低水平的生活救助。此种农村养老院对于这种对老年人的照顾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照顾服务仍处于早期和萌芽阶段。
2.提供兜底保障的探索性阶段
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我国也引入了西方进步的福利思想和老年人服务理念。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改变社会福利服务,改变服务的概念。对于探索性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兜底保障,也就是所谓的吃饱穿暖。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的原因,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机会很少,仍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大一部分年轻和中年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地区,因此,农村地区的老年人问题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劳动年龄段的妇女参与经济劳动的程度逐渐提高,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功能;而在研究的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能力较弱,市场力量不足,养老服务仍以 “自下而上”为主。[2]
3.稳步发展阶段
21世纪初,我国的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一个重大变革。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应对小家庭养老模式的挑战。总的来说,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家庭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在下降,同时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提供养老服务是现阶段发展的重点。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加上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的上升,造成许多年轻人生育子女的意愿正逐渐下降,致使居家养老的功能逐渐下降,而我国的现实状况又必须依靠居家养老和子女照顾,这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相悖的。政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更加重视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正在加快建设养老设施,呼吁广大社会阶层的共同参与,因为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方面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在这个阶段,国家提出了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的概念,于2006年初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强调要逐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模式、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3]
(二)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的养老服务正在成为一个以家庭、社区和机构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在一些发达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式有所不同,市场、服务和商业机制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中国的养老服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大大影响着农村地区老人对于社会养老的认识。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革,加之经济发展形势与生活成本的上升,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家庭养老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目前,机构养老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依靠家庭的养老模式相比,机构养老具备三个优势:实施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类型,有权获得公共政策支持。但因为政策与政府倾向原因,加上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机构养老一直处于发展边缘的状态。机构养老的优势明显,通过大量的筹资建设,相较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其具备更加雄厚的资金,也可以提供更好的养老设施;同时,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家庭中老年人缺少子女照顾的情况非常严重。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因为他们长时间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没有人照顾他们,即使生病了也无法支付有偿护理。他们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这意味着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患老年病的风险明顯高于城市地区的老年人。由于压力过大,农村地区的许多老年人养活自己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突发疾病时往往得不到帮助。
二、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兜底保障不足
2019年,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 《关于实施养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的意见》和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养老院管理的通知》,通过政策的细化提高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保障水平。[4]具体措施包括:到2022年底,每个县至少建设一所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院,要优先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养老需求,并在治理、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社会改革等多方面提供物资救助与社会保障。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要把有限的资源首先用于解决相对贫困的失能老人与留守老人的护理问题,确保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基础相对薄弱
与城市地区更灵活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相比,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仍然适用于老年生活,“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更加严重。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收入十分有限,需要儿女的支持帮助他们养老,国家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细化老年人生活的种种需求,并向他们提供帮助。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他们的养老设施相对匮乏,主要包括政府出资设立的公共养老院和极少的小型私人养老院。两种类型的养老院其基础设施均不完善,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对于娱乐、参与和心理需求,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三)服务人员数量与质量欠佳
我国的专业养护及养老服务人员处于一种极为紧缺的状态,没有办法提供多样化的老年养老服务与照护需求。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需要约1 400万名养护人员,但现有人数仅为100万人,其中获得专业证书的不到50万人,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农村地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也相对较差,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5]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一般都是由年龄较大的农村妇女负责,由于她们的专业能力与文化水平有限,只能提供老人基本的生活所需,无法将完备的医疗照护服务、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提供给农村老人,这种情况限制了农村地区养老体系的完善。
(四)养老保障供需失衡
政府正在通过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资源整合的目标,但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家庭模式来照顾老人,这样家庭养老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和民族背景的影响,农村地区的老年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障碍。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大多是由政府出资的,政府是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但维持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农村养老服务应是社会、政府、市场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所以,提供养老服务,要明确各个阶层的责任分担,社会、政府、企业与大众要明确自身责任,如果不能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错位现象的问题,阻碍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宏伟目标。政府需要采取制度性措施,让更多的对象参与进来。由于所有权的定义不明确,除了公共机构外,没有任何实体可以进入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服务市场。政府提出的整体养老服务模式可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为其提供服务的能力有限。所以,准入机制也是中国老年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积极整合城乡区域资源
政府应在现有农村发展基础上,整合不同地区的资源,寻求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转变原有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大规模生产与专业化劳作,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活力,真正通过改善经济环境与实际条件实现农村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电商、网络媒体等平台带动农村经济作物的产销,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的力量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农村经济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就会吸纳大量的年轻人,他们也不必再东奔西跑外出打工,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新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促进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政府應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提供投资与资金支持时,需要多吸纳优质市场资源,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村养老服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二)增强农村社会养老共识
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多组织宣传活动,多到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通过宣传活动让农村地区老年人认识到社会养老的重要性与优势所在,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与意识,加大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力度。要帮助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了解农村家庭的现状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宣传社会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的好处,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老年人的同龄人养老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农村地区老年人对社会关怀的理解。这是促进对社会关怀的理解和共识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专业人才储备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可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解决农村养老服务的工作者的困境。首先,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养老、医疗、心理抚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其次,要积极与学校、企业和公众合作,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要建立严格的培训和评估体系,为参与互助养老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课程和技能,对实际活动和环境进行严格监控,完善护理人员的绩效评估,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升护理团队的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不平衡发展,很大原因是受到当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同时社会认同也影响着其发展,造成各地区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相差甚远。农村养老事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一要发挥好兜底保障的作用,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与基本照料问题;二要加快发展具有普惠性质的养老服务,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活力,提高乡村人口就业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与幸福感,把农村人口管理、产业发展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07):13-29.
[2] 段晶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现状与展望[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6):45+36.
[3] 何佳洁,鱼小兰,张鲜鲜,等.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的多中心治理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2023,43(02):90-93.
[4] 杜鹏,安瑞霞.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服务:阶段性特征与治理路径:基于情景互动理论的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01):213-222.
[5] 高矗群,张开宁.民族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需现状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0,34(06):33-36.
作者简介: 王俊,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