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伟 康楚意 申向军
(1.内江师范学院;2.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内江 641100)
阴阳学说隶属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范畴,它以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变化相联系,指导人们认识生命和促进健康。健康是引导人们拥有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通过自身锻炼来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诸如健身气功·大舞等养生、健身功法皆以其为理论基础,在调身、调息、调心和功法的选择上均能够提供坚实的支撑,帮助人们进行科学的锻炼。加之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维持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与动态平衡,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优化生命的目的。
千百年来,健身气功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阴阳学说作为健身气功的传统理论基础,对健身气功的习练具有重要意义。阴阳学说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阴阳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换的关系与作用,维系着人体生理的动态平衡[1]。阴阳学说在健身气功的调身、调息、调心以及功法选练等方面均有应用,能够促进阴阳协调、和谐统一,达到良好的练功状态。例如,有研究认为,八段锦动作中的“劲力对拉”就是“阴阳平衡”在功法中的体现[2];在八式导引过程中,形体主要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变化,为体内气血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运行奠定基础[3];还有学者从阴阳学说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了“五禽戏”的阴阳相反、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以及阴阳时间观、经络观等中医养生原理[4]。对于阴阳学说与健身气功的联系与内涵,习练者自身要清晰,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教学指导人员也要清楚阴阳学说在健身气功教学中的运用,利用直观教学和引申教学,指导健身气功学习和锻炼[5],获取更加丰富的健身气功习练体会。基于阴阳学说与健身气功功法之间的密切联系,该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析其在健身气功·大舞动作中的体现,为更多的健身气功习练者提供理论指导,提高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与认知。
阴阳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对各个方面影响广泛,其中以“身体”领域最为深刻[6]。健身气功·大舞立足气功健身,突出“通利关节,以舞宣导”的特点,应用升、降、开、合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意念,是一套具有调理脏腑、疏通气血、培补元气、康复疾患等作用的健身气功功法[7]。现就阴阳学说在健身气功·大舞各式动作中的体现进行讨论。
昂首势是大舞功法的第一势动作,是通过抬头挺胸以升发气机,为了更好地升发而不气浮,要与翘尾塌腰、下蹲相呼应,以此达到调理心肺功能的目的。昂首势讲究松紧变化有度,此为阴阳之所体现。昂首势动作节点一中,两手臂侧起至侧平举,肘微屈,掌心向上,指尖向外,掌心的上下反转为第一个阴阳变化,即手的阴阳变化。动作节点二的开始,屈膝下蹲45°,同时抬头翘尾,脊柱反弓。动作节点三的两膝自然伸直,同时下颏回收,头中正,尾闾下垂,躯干伸直,两臂外展成侧平举。动作二与三的屈膝下蹲与身体直立为身体下肢部分的阴阳变化,即腿部的阴阳体现。脊柱反弓与躯干伸直又为身体前后的阴阳变化,即脊柱部位的阴阳变化。在动作的阴阳变化之余,练习要领的阴阳体现更为重要,大舞功法强调松紧适宜,既要松贯始终,松贯内外、松贯上下、松贯左右,又要紧在两头、紧在力点,紧在左右力点,紧在上下力点。一松一紧即为阴阳变化之道,适宜的收紧与放松可以有效地使关节放松,气血流畅,疏通经络,调和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
开胯势为疏肝理气、疏导气血之势,为大舞功法的第二个动作。单从功法名称来看就有阴阳学说的应用,开胯势中有开有合,开合相随,形成整体。本势通过开合旋转来拉伸肩、髋,可起到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以点带面的作用,以通利关节。开胯势第一个动作节点中,两臂侧起至头顶前上方约30°,掌心相对,即为合。随着第二、第三动作节点的延续,两臂向两侧展开、外撑,左掌向左撑至与肩同高,掌心向右上方,指尖向左上方,此为开。开胯势的第一至第三动作,完美体现了开合之法,也就是阴阳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下肢动作也是如此,右脚上步至左脚内侧,脚掌着地成右丁步,左膝微屈;此时重心在左脚,屈膝下蹲约45°;臀部向左摆,以右脚掌为支点,右膝外开,带动右腿外旋,牵引右胯,此为下肢动作的阴阳变化,与此同时,臀部左摆,牵引右胯也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反之动作变化也是如此。功理方面,开胯势讲求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呼吸开合相配合,内导外引,由内而外的舒展,动作的“动”与心神的“静”相结合,达到动作的阴阳协调向人体的阴阳平衡的境界。此功法中的开合之法、左右之动、内外之功、动静之态皆为阴阳学说的重要表现。
在中医学理论中,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阴阳属性都做了具体划分[8]。抻腰势是健身气功·大舞的第三势,对应五脏中的心脏,为调心之势。即通过手足在直线上两头牵拉,两头稍紧,中间松展,带动躯干、四肢节节伸展,以通利关节;合掌伸展和内收,与心神的舒展和内敛相配合,侧重调心;以抬头翘尾与撑涌泉穴、牵引膀胱经相配合,升发阳气,上济“阳光”,下引肾水,以调心神。在整体动作过程中松与紧即为阴阳之道,合掌之后的伸展与内收也亦如此,上济与下引的功理作用也是阴阳之体现。在此动作中,身体的左右转动即为阴阳变化的体现,在大舞功法中有多处左右转体的动作,符合阴阳学说的内容。在本势的动作节点一、二中左右转身、伸直提膝也是阴阳变化的内容。动作节点三、四、五中两掌向前上方伸出,先目视前上方,当手臂伸直时,下颏回收,目视前下方;同时,两臂前伸至上臂内侧贴耳,右脚跟向后下方牵引。在此动作路线中,手臂以及两掌的运动方向即为阴阳变化,同时眼睛所看位置先上后下也为阴阳变化之表现。动作节点七、八的路线属于中心位置的变动,在此变化中身体的上下移动,重心的前后移动,头尾的起落变化,皆为阴阳变化。抻腰势注重伸展,强调内动而外展,从“心”出发,在内劲的推动下,展现松弛之态,伸展为练,收敛为养,引动肾气,翘尾易升发阳气,引升肾水,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阴阳平衡。
震体势为健身气功·大舞的第四势动作,通过有规律地震动身体产生积极的健身养生作用。本势以握固上提,上下伸展中焦,导引脾气升举,同时配合敲打胆经,升发阳气;左右拧转与中焦相配合,震动下焦,以外动鼓荡内气,以达到培补元气的健身效果。在整体的动作中握固上提与自然落下敲打胆经相对应,左右拧转与手臂前后摆动相对应,身体外部动作与体内气机鼓荡相对应,阴阳学说的科学体现即在此处。在分解动作节点三中,两手握固,收于腹前,拳面相对,拳心向上,拳轮轻贴肚脐两侧,目视前方;随后提膝两腕自然上提,拳面经耳门,提至头顶上方,肘微屈,拳面相对,拳心向下,此处的拳心上下转换即为阴阳之变化。动作节点四中左腿放松下摆至后下方,约垂线向后15°,此时左脚不触地面,左脚与右脚的一抬一落也为阴阳的表现。动作节点五中手臂的前后摆动为阴阳之变。动作节点六中左手拳轮轻击下丹田,右手拳眼轻击骶骨为阴阳变化的表现。
震体势通过内伸外展和内旋外转,导引中焦,与敲打震动相配合,侧重调节脾胃,也可称本势为健脾之势。在本势中,脾与胃相表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以生清克降浊,在中焦形成了气机升降的枢纽,此功理内在的阴阳之道更明显易见,只有明白此中的阴阳变化,才能内导外引,内伸外展,达到内外结合之效果。
揉脊势是健身气功·大舞第五势动作,此势为宣发肺气之势。本势通过脊柱带动四肢左右侧伸和侧屈,刚柔并济,宣发和肃降肺气,动诸关节,促进气血的运行。本势的功法特点为刚柔并济,从髁至膝、髋、脊柱、肩、肘、腕到手指,从下向上逐节伸展和由下向上逐节收敛,此动作既可以协调有序地屈伸,又可以松柔不断地开合,在整个动作中刚与柔、伸展与收敛为对应特点,也为阴阳之体现。在分解动作中,动作节点一、二的手臂摆动与腿部外展以及身体的侧屈即为开,定式动作三、四路线返回动作即为合,此处的开合动作即为阴阳变化之内容。手臂的动作中阴阳变化也非常明显,手臂伸展的一侧是伸、是升、是宣、是炼、是阳;推弓的一侧是屈、是降、是敛、是养、是阴,将其中的阴阳变化完美展现出来。下肢两腿的开合,前脚掌的捻转也可以理解为是开合的状态,具有阴阳变化之理。
本势功法中在手臂抬起之时要求吸气,手臂回落的过程中呼气,一呼一吸即为一阴一阳。按照中医学的理念,左侧主阳,右侧主阴,左右之间的对应、循行与交替,亦是可见阴阳的对立、消长与转化[9]。在功理作用方面,脊柱左右揉动与肺气的升降开合可以促进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左伸展、右收敛;右伸展,左收敛;左紧右松,右紧左松;左升右降,右升左降;是阴扶阳入,阳扶阴入的方法,也是阴阳学说在本势动作中的重要体现。
摆臀势是大舞功法中的藏精纳气之势,是整套功法的第六个动作。本势动作主要以尾椎为力点画圈带动腰椎、胸椎柔和摆动,疏导关窍,促进脏腑气化;以脊柱的卷屈与伸展、左右摆臀、合掌旋腕与肩胛转动相辅助,具有促进肾脏藏精纳气的之功效。动作节点一中两掌沿垂线下按至两膝之间,逐渐转指尖向下,掌背相靠,两肘微屈;目视两掌;动作二中松肩坠肘,逐渐转指尖向上,转至胸前合掌,掌根与膻中穴同高,动作中的掌背相靠与胸前合掌形成对应,为阴阳之理。动作节点四中膝与脚尖相对,方向不变,保持头正颈直,臀部向左、左前方缓缓摆动;同时,两掌向左、左前方缓缓推出,两臂撑圆,此时臀部和两掌的合力与腰之间的用力形成对抗,为阴阳之所变。
本势动作中脊柱逐节卷屈与俯身下按相配合,抻开玉枕关,夹脊关和尾闾关,升发阳气,利于肾水上升;向下伸臂相配合,导引心气下行,促进心肾相交;肾水上升与心气下行为阴阳对应之体现。脊柱逐节伸直与合掌下蹲,可以促进督脉、任脉的收敛和伸展,任督二脉也为阴阳之变,这也是本势动作的重要功理作用所在。动作中的左右前方摆臀与左右前方推臂也为阴阳之对应,尾椎划圈时与合掌旋腕画圈同样如此,在阴阳不断调和之下,利于心神内敛,心气下行,促进肾的收藏和气化,即所谓固肾之势。
摩肋势为健身气功·大舞的第七势动作,主要是通过左右俯身攀足,让手足阴阳经气相接;以退步摩肋侧重导引六腑;以推摩大包穴调脾促进调胃;以推摩两胁调肝促进调胆;以左右拧腰调肾促进调理膀胱;以肩胛的前后搓揉调理大肠、小肠和三焦。在分解动作节点二中重心右移,左脚掌内扣约45°,随后重心左移,左腿微屈,右腿伸直,右脚掌趾跷起,以右脚跟为支点,外撇约90°;同时,身体右转约90°。此处的上肢手臂的掌心朝向为一前一后,手臂一上一下,是为阴阳之变化,同时右脚与左手的协调配合,也为阴阳之体现。向前俯身,带动两臂立圆抡臂,左臂向上、向前、向下至左掌心轻贴右脚尖,左指尖向前下方,左肘微屈。同时,右臂向下、向后、向上至后上举,右掌心向上,指尖向后上方,此处两掌心一上一下即为阴阳之表现。动作节点三至动作七中的退步过程中也含有阴阳之变化,左脚在前,右手在前,右脚在前,左手在后,并且此过程中阴阳不断变化。动作节点八中,重心向后,俯身,带动左臂内旋,并向前、向上经头顶弧线向下、向后至后上举,掌心向上,指尖向后上方,肘微屈,带动右臂向下,从右向上经头顶向前、向下,右掌心轻贴左脚尖,指尖向前。此转身过程手臂的抡旋,一上一下即为阴阳变化之道。摩肋势反向动作的阴阳变化也是同样体现。在功理作用方面,本势意为整体导引六腑,脾胃是表里关系,脾气升举,胃气和降,升降相因,一阴一阳,推摩顺达,调理脏腑。肺有宣发肃降之功,与大肠为表里关系,在动作的升降开合和肺气的升降出入中,提高脏腑功能,也为内在阴阳之变的重要体现。
飞身势为健身气功·大舞的最后一势动作,本势动作具有外动内舞之特点。飞身势通过迈步抡臂、脊柱蠕动、躯干旋转、四肢拧转,配合起吸落呼,以达到理气、敛气、固气、养气的目的,为收势收功做好准备。在分解动作第六个节点中,两腿缓慢伸直;同时左臂向前上方约45°划弧上举,左手举至前正中线,肘微屈,掌心斜向下,指尖向前上方;右臂向后下方约45°弧线下摆,右手摆至后中线,肘微屈,掌心斜向上,指尖向后下方,此动作的掌心变化符合阴阳之理。飞身势中迈步轮臂与起吸落呼相配合,抡臂的上下动作与呼吸的起落,一为身体之动作,一为呼吸之状态,也为阴阳变化的重要表现。飞身势中的旋转和拧转动作较多,“紧出松入”之理和“开闭行气”之法也成为最后一式的重要理念,缓慢松柔,外导内引,此起彼伏,皆为阴阳之道的重要表现。柔和舒缓、紧松相间的肢的“外动”与内劲传递、气血运行的“内舞”牵引任督二脉等经络,理顺全身的气血,在本势的功理作用中也不尽隐藏着阴阳之理,具有重要的养生与健身作用。
以上为健身气功·大舞的功法调身中的阴阳体现。大舞功法在调息方面要求自然呼吸,呼吸节奏由练功的层次变化决定,练习者通过升、降、开、合等不断变化肢体动作,以舞来宣导机体[10],起吸落呼,开吸合呼,逐渐提高练功效果。一呼一吸即为一阴一阳,吸气为阳,呼气为阴。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科学运用呼吸,以保证大舞功法以舞宣导、通利关节的健身效果。在调心方面,大舞功法强调刚柔并济,需要补阳升阳则意念向上,需要养阴潜阳则意念向下,以意守身体穴位为主。同时也伴有意守经络之法,意守阳经可以助阳,意守阴经可以益阴,此为大舞功法调心中的阴阳之道。
综上所述,“调气之方,必有阴阳”,健身气功·大舞整套动作中阴阳学说的体现众多,外动内舞、刚柔并济、松紧有序等特点为其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掌握大舞功法中的阴阳变化之道可以为练功指明方向,更加科学地运用健身气功锻炼身体,也将会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