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意蕴

2023-09-07 11:13和佳园
收藏与投资 2023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色彩

摘要:苏天赐作为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油画家之一,凭借着“中西合璧”的创作思路,其油画作品风格独特、色调清新、婉约而富有诗意,展现了浓厚的东方意蕴及富有传统人文气息的审美情怀,对现代油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以苏天赐油画作品为具体研究对象,阐述了苏天赐的生平成就及作品分类;从构图、色彩、风格方面以作品案例形式分析了其油画的艺术特点;结合其创作技法与艺术特色总结了其油画作品的审美价值,为苏天赐油画艺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苏天赐;油画风格;色彩;艺术特点;东方美学

苏天赐作为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油画家之一,其油画作品风格长期以来受到恩师林风眠的深远影响,其创作思想以“中西调和”的艺术特点进行呈现,并在油画作品中融入了设计、形式、色彩和意象等多种表现元素,呈现了一种“诗意迷漫、文情荡漾、境界高渺、韵味悠长”的创作特征[1],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东方意蕴和独具特色的现代油画艺术风格。基于此,本文将集中探讨苏天赐油画的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进一步探索苏天赐油画作品中的东方意蕴与民族审美情调。

一、苏天赐油画概述

(一)苏天赐的生平及艺术成就

苏天赐(1922—2006年)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油画家之一,与画家吴冠中、朱德群、祝大年、赵无极等师出同门,师承大画家林风眠[2]。其毕生致力于油画教学、创作与研究,以深厚的艺术学养为油画探索的基础,并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融入油画创作。其油画作品集书写性的笔调与抒情性的色彩于一体,开拓具有写意性、意象性的崭新油画创作境界,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艺术神韵的意象性油画,是油画民族化、油画中国化的集大成者,并在20世纪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二)苏天赐油画的主题与内容

苏天赐油画的创作主题主要分为肖像画与风景画两部分。肖像画多描绘女性人物,围绕人物的精神世界、面貌特征进行意象化描绘,在油画技法上抛开了西方油画中的写实性特点,造型上则采用中国画形式进行呈现,其中以《林缇娜》(1948年)、《黑衣女像》(1949年)、《傣家公主》(1979年)、《东海渔家女》(1979年)等作品最为出名,这些肖像画作品中洋溢着中国油画的东方韵味,展现了“调合中西”最初的创作思想,融汇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形式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风景画成为苏天赐创作的主要重心,其围绕“江南风情”“自然景物”“祖国河山”为主题,在创作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精神,其中以《桃林》(1985年)、《漓江新篁》(1998年)、《西德莊园》(2001年)、《秋澄》(2004年)等作品最为出名。油画内容从黄山的苍茫云海到桂林的漓江新篁,从苏北宿城的天苍秋色到西南九寨沟的五彩世界,集中展现了空灵秀逸的意境之美,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迷恋与热爱,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不懈追求。

二、苏天赐油画的艺术特点

(一)意境构图特点:写意抒情

苏天赐在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意境构图的营造,特别是在其风景油画系列作品之中,大量引入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元素,试图塑造画面中的传统人文意境之趣,打破了现代油画创作以对称、均衡的骨架式构图方法,转而采用国画经典“三段式”构图[3],在其早期作品《春雨江南》(1962年)、《漓江风景》(1978年)、《瓯江新绿》(1979年)、《秋雨初歇》(1989年)等作品中可窥得其意境构图中的诗情画意。

以风景油画作品《瓯江新绿》(1949年)为例(图1),作品采用“三段式”构图,画面分为了远景、中景、近景三段,由远至近、层层递进,刻画了不同区域的景色。整幅画面在物象塑造上以概况形式为主,强调创作中的写意抒情,通过画面中的远山、流水、树木等元素刻画江南山水的诗情画意,远山处以大面积过渡蓝渐变色块为主,天空与远山边缘线模糊处理,营造朦胧委婉的自然意象,画面最前方的树木在构图上富有韵律感,以粗细线条勾勒出树木的清奇挺秀,且线条极富有弹力之趣。

(二)画面色彩特点:清明婉约

色彩作为苏天赐油画作品中的一大亮点,不仅展现了画家超然的色彩表现技法,透过油画作品中的色调关系、色彩意境、色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反映了苏天赐在油画创作中融入的情感。与一般的现代油画家重浓设彩有所不同,苏天赐在油画色彩表现上十分讲究婉约、柔和、清雅的意境氛围,擅长运用委婉简约的同类色进行对比与调和,往往不强调色彩光影之间的对比,在其油画风景《修篁临水》(1979年)、《富春江的早晨》(1979年)、《早春》(1989年)、《江南四月》(1991年)等作品中均有体现,集中展示了其画面色彩清明婉约的特点。

以风景油画作品《细雨润无声》(1993年)为例(图2),画中内容展现了江南水乡中常见的情景,如青山倒影、水乡屋舍、卧柳田角等,既是江南地域的主要特征,又展现了江南风情的精神面貌。画面在清明婉约的色彩中渗透着传统国画笔墨韵味,整体氛围以墨绿色色调进行柔和展现,画面偏右的江岸则是浅黄、粉绿、熟褐、浅紫、翠绿色进行点染[4],展现了江南四月春花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后方的水乡屋舍大面积白色形成了直接对比,在色相上又与前方江面浅蓝灰色遥相呼应,画面最前方的树干、前岸与树枝之间的寥寥几笔柠檬黄,更是画面色彩的点睛之笔,既赋予了画面情境活力与韵律感,又促使作品的色彩效果呈现清新婉约、错落有致、含蓄清丽的特点。

(三)作品风格特点:空灵秀逸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5]曾说:“苏天赐所绘的油画作品之中,往往有一种清新的诗性艺术意境,既是传统文化中的脉脉温情传承,又是印象主义的光色颤动展示。”事实上,苏天赐油画作品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中西合璧”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不断融合。早期受战争因素、西方油画技法的影响,苏天赐的系列肖像作品更加注重造型、明暗与线条的表现,并在画中尝试融合了中国诗意表现手法,促使肖像类作品看起来既写实又写意,如《蓝衣女像》(1948年)、《春风杨柳万千条》(1960年)等这类作品。在苏天赐创作的中后期,开始尝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哲学、中国画论等传统文化元素,试图在作品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玄虚意蕴,在作品的画面景色中常以长与短、方与圆、大与小、百色淡雅缤纷之感进行集中表现,既吸收了西方造型的“实感”,又突出了东方文化的“情趣”,诸如其作品《漓江》(1992年)、《太湖鱼塘》(1994年)、《春山绿水》(1998年)、《傍水人家》(2004年)等,都集中展现了作品空灵秀逸的风格特点。

以风景油画作品《漓江》(1992年)为例,苏天赐在画面的风格表现上融合了传统山水画笔墨表现技法,画面运用虚实的深浅对比刻画漓江水域之美,营造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空灵效果,作品前岸中的树干枝条常以虚实交错来对应后方漓江空灵景色中的中、远景,前后植物与漓江水面相交呼应,促使画面层次感进一步增强,展现出漓江的“秀骨清像”之美,在苏天赐的笔下向观众展示了曼妙绝伦、空灵秀逸、无限生机的漓江风情,正映衬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的艺术意蕴。

三、苏天赐油画作品的审美价值

(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天赐的油画风格中融汇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特点和西方油画的写实技巧,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油画作品既有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又有西方绘画的厚薄之感,充分展示了中西艺术理念的交融之美。例如在作品《桃花源》(1992年)中,苏天赐运用大量的粗细线条勾勒树干主体和细节,在造型手法上更是一气呵成,尽可能避免垂直、平直线条的出现,赋予了树木“骨象范式”[6],而在桃花源铺叠的树叶和背景山峦之中,则采用大面积色块进行画面表现,促使画面展现张弛有度的特点。既运用了传统山水画的“勾线法”,又结合了西洋油画中的“块面造型”,促使桃花源风景呈现丰富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天赐的油画作品无论是肖像画或是风景画,都展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历史意识。苏天赐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例如在他笔下的江南水乡中的水汽氤氲、黑白瓦墙,既是对江南民居的真实写照,亦是江南风景诗情画意的情感表达。同时,在苏天赐的作品中还注重关注时代的变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作品《早春》(1988年),寥寥几笔就展现了江南烟雨的缥缈之感,画面中的大面积留白更是将江南烟雨朦胧的景象表现得恰到好处、宛若天成,正契合了“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的诗画趣味[7],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在苏天赐的油画作品中,其主题一直游走在江南水乡、祖国河山与花红柳绿之间,出于对南方风景的挚爱,用画笔记录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感悟,在《新安江畔》(1973年)、《修篁临水》(1979年)、《云台夕照》(1987年)等作品中,集中展现了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他将西方油画技法、印象画派色彩风格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笔墨韵律进行有机融合,展现了极具东方意韵的作品风格,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仅为观众带来愉悦的美感体验,还集中展示了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苏天赐的油画艺术作品,无论从色彩、表现形式、意象还是意境等内容看,都体现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与中国独有的绘画特色及时代特征的融合,极具个人特色。苏天赐的油画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挚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突出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早期的肖像油画、静物油画,或是后期的风景油画系列,都集中展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特点,更是油画中国化、油画民族化的倡导者、践行者及传播者。

随着中国油画的飞速发展,现代油画创作更应该重视作品中的传统人文精神表达与时代特征融合,而非单一停留在技法的表现之上,创作者应以更为开阔的视角不断探索油画创作中国式审美情趣的表达,学习苏天赐油画中具有诗性特质的油画语言,从而创作出符合新时代的油画作品。

作者简介

和佳园,女,汉族,陕西渭南人,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

参考文献

[1]张红江,贾金香.试论苏天赐艺术中的中西融合─以《黑衣女像》为例[J].中国书画,2018(6):96-97.

[2]苏天赐,邬烈炎.信步与回眸─苏天赐教授访谈录[J].南京藝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4):6-19.

[3]黄玮.写意油画与文人情怀─从苏天赐绘画意境谈起[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195-196.

[4]姜松平,盛文杰.苏天赐油画中的江南写意和笔法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2):19-21.

[5]吴云飞,方舒婷.探究苏天赐油画中的“诗情画意”[J].美与时代,2020(10):49-50.

[6]吕洪良.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苏天赐油画线条的表现性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4):175-180.

[7]董晓敏.中国风景油画的写意性表现─以苏天赐为例[J].美术文献,2023(1):47-49.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色彩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上)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