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陶俑矩阵的造型风格与病害保护

2023-09-07 10:57于谢缘
收藏与投资 2023年8期
关键词:陶俑北齐文化

于谢缘

摘要: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的产物。“割裂性”是北齐最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在艺术文化领域则是宗教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汉族与鲜卑、氐、羌等民族文化的交融。北齐的俑不同于秦俑的写实、汉俑的写意,其以饱满细腻、精巧别致为特点,清新雅致、鲜活生动的形象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向后人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北齐生活画卷,是北朝风貌的重要体现。研究北齐时期太原地区出土的陶俑,对于了解该时期的丧葬文化及晋阳古城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陶俑已经出现的病害,本文提出针对性的分析检测方法与保护措施设想,为后期的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北齐陶俑;艺术特色;造型风格;病害防治

一、俑的分类、功能

珍藏在太原市博物馆的北齐陶俑矩阵是馆内颇具特色的馆藏文物之一,也是了解北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资料。俑,是古代人殉的替代形式,浓厚的丧葬文化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最初的俑为奴隶俑,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王室墓葬中被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备受推崇,人殉这种残酷的方式逐渐被淘汰,随葬木俑在之后流传开来。《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历史上对俑最早的明确记载[1]。后至秦汉时期,丧葬文化中“事死如生”的观念盛行,基于此观念产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享誉文明世界。可见,俑已成为古代随葬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俑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外部造型分为人物俑、动物俑、镇墓俑。人物俑,主要有侍女俑、文武官吏俑、仪仗俑、乐俑等[2]。动物俑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主要有鸡、猪、狗等人们生活中饲养的家畜,意味着还原生前的场景。也有牛、马、骆驼等形象,线条刻画张弛有度。镇墓俑又分为镇墓兽、武士俑以及天王俑,一般分布在墓葬门前的两侧,起到辟邪、镇墓的作用[2],形态夸张,令人产生畏惧感。俑,按照材质划分为陶俑、木俑、石俑、瓷俑等,其中以陶俑最为常见。陶俑是珍贵的雕塑艺术作品,制作工艺以黏土为原材料,并在其中掺入少量棉、麻、麦秆等纤维,混合后捣匀,以调整胎体的硬度与塑性,接着再覆盖一层细泥并塑出各类人物、动物形象。常见的塑造方法有泥条盘筑法、堆塑法和用手贴、捏、刻等,之后再放入炉窑内高温烧焙,施以彩釉。最初的陶俑因为掌握不好烧制火候,强度不够,出现变形开裂的情况,后经古人反复钻研,温度在800~1 000 ℃为最佳状态。同时对于大型的陶俑,考虑到陶土烧制成陶瓷后收缩比例的不同,根据具体部位的收缩率特点,匠人们会在模范中预留不同的收缩空间。

二、北齐俑的艺术特色

北齐陶俑不同于秦朝的气势磅礴和汉代的古朴简拙,而是以饱满活力、细腻写实、精巧别致为特点,是北朝风貌的重要体现。其人物面貌、衣着服饰、形态动作,无不生动传神地折射出历史现实,妙趣横生,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民族融合画面。北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汉人与鲜卑族、拓跋、匈奴等少数民族深度交流,而山西是交流融合的重要枢纽,高阳的诏书“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朝所在,王命是基”中提到晋阳的重要地位,同时鲜卑贵族娄睿墓在太原也很好地印证了这点。因此,该墓出土的陶俑对于研究当时的经济发展、地理文化环境具有深远意义。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会催化民族大融合,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魏晉南北朝时期,战乱纷争不断,佛教文化占据社会主流,加之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认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时代特点更加突出,而娄睿墓作为北齐典型贵族墓葬,出土的这批陶俑更是时代文化的缩影。

三、陶俑矩阵的造型风格与研究价值

这组陶俑由娄睿墓、徐显秀墓、韩祖念墓、狄湛墓等出土陶俑组成,数量多,品类全,包含面目狰狞的镇墓武俑,手持武器的武士俑,作持物状的文吏俑,作握器状的女官俑以及女侍、女仆和仪仗俑等,仪仗俑又有步兵俑、骑兵俑、鼓乐俑,呈现出“陶俑矩阵”的形态,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

陶俑形制不大,内在气质由内而外传达。从服饰上看,有纱笼冠、圆顶鲜卑风帽、三棱帽、左衽褶服、细袖交领上衣、大口裤、小口裤、笏头履、蹀躞带等[3]。反映了人们开始习惯穿着小袖服,上衣下裤,由跽坐变为高足凳椅,出门由坐牛车改为骑马等社会生活景象。人物俑的衣纹疏简,服薄遮体,服饰的纹理自然飘逸,整体线条平润光滑。陶俑矩阵中对动物俑神态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骑士俑的马,嘴微张,身姿挺拔,似有出行、征战之势,局部缨络、障泥刻画细腻。

形态各异的俑职责也不同,根据不一样的陶俑形象可以还原不同的历史角色与故事。仔细观察侍女俑,这个群体又被称为“最美劳动者”,侍女俑蹲坐于地,手中拿着形似簸箕的东西,好像一直在劳动,从未停歇,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旁边的这组女性俑制,区别于之前的侍女俑,头戴笼冠帽,袖口较为宽松,这是具有一定官职的侍女,又被称为“女吏俑”。再来看骑士俑,不难发现骑士的马稍有不同,前排的马披着铠甲,又被称为“重骑兵”,是为了增强作战时的抵御能力。此类铠甲可以抵抗敌人的尖锐武器。位于“重骑兵”中间的这个俑,头戴卷沿帽,他骑的马脖子上带有花纹装饰,推测其为带兵出行打仗的将领,好似在指挥千军万马骁勇作战。接下来是武士俑,武士俑的面相浑圆,下颌丰满,眉口鼻挤在面中部,鼻梁高耸,眼睛深陷,为典型的鲜卑人特征;腹部圆鼓,下肢短而纤细,比例略显失调,整体健壮敦厚。最后是文吏俑,他们头戴小冠,上身着双开襟长袖上衣,腰部束带,下身为宽大的裤子,一手臂自然垂于身旁,另一手臂轻拿扇子置于腹前,嘴角微微上扬,略带浅笑,彰显谦逊温和的气质。文吏俑盛行于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彰显了墓主人生前的尊贵地位。

猜你喜欢
陶俑北齐文化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谁远谁近?
腊节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