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顺杰 李振洲
摘要:铜镜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目前,学界通常把中国铜镜的发展史分为六个时期。早期的出现时期是齐家文化、商、西周铜镜;发展流行时期是春秋战国铜镜;繁荣鼎盛时期是两汉铜镜;南北差异时期是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高度发展时期是隋唐铜镜;日趋衰落时期是五代明清铜镜。其中,春秋战国、两汉和隋唐是铜镜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本文旨在了解奇异的汉代铜镜文化。
关键词:汉代铜镜;古代文化;文物
中国古代铜镜起源于4 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时期,这个论断被出土于青海省贵南齐家文化墓地的铜镜所证明,同时也得到考古学术界和铜镜收藏爱好者的普遍认可。
(一)日常生活用品
用于照面饰容、正人衣冠。例如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中的侍女手持铜镜。
(二)侦测忠奸——照胆镜
照胆镜,顾名思义,就是站在铜镜面前,可以见到你的肝胆,这自然是传说。传说中秦始皇就拥有這样一面照胆镜,并通过照胆镜看出了许多有异心的人,然后将他们全部除掉。这种说法自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秦始皇也只不过将他的铜镜神化,使得人们对它产生崇敬的心理。利用人的这种心理,秦始皇在铜镜面前问话之时,答话的人出于敬畏,说谎时神情就会不自然,从而被秦始皇看出破绽。
(三)象征爱情——半镜
破镜重圆,描述的是夫妻之间感情破裂之后又重新复合的情况。半镜说的就是夫妻分离。半镜是爱情纯洁忠贞的象征,将一面铜镜分开两半,离别的夫妻各执一半,相聚之后再重新拼好。在考古发掘时,许多古代墓穴中都发现了半镜。
(四)镇鬼降妖——辟邪镜
古人封建迷信思想十分严重,认为世界上存在妖魔鬼怪等一堆不吉利的物种,而铜镜能够发光,妖魔鬼怪对于光线有着天然的恐惧感,因此,铜镜常被挂在门口,而且人们会在铜镜上刻写不同的咒文,以增强铜镜的辟邪效果。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去到一个新的世界,虽然人的肉体消亡了,但灵魂依然存在。铜镜常被用来当陪葬物,用来镇压阴间的小鬼。
(五)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三国时期的魏都洛阳和日本以铜镜为纽带,还结下了一段千古友好之缘。《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魏景初二年,倭国女王卑弥呼派都市牛利为特使,到洛阳朝诣魏主,受到魏明帝曹叡高规格接待,并受赠大批礼品,其中就有“铜镜百枚”。说明早在汉代,精美绝伦的中国铜镜,就已经成为赠予周边国家的珍贵礼物。
20世纪初至今,在日本古坟时代的墓发掘过程中,共出土了500面缘部呈三角形的神兽镜,直径均在20厘米以上,制作工艺较精良。其中的铭文(汉字)和人物(东王公、西王母)具有典型的中国铜镜的特征。
两汉时期铜镜的形制较战国铜镜更厚重,但绝没有钝重笨拙的感觉。镜表面或漆黑明亮(黑漆古),或呈银灰色。形状,一般均为圆形;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5号陪彝坑出土了一面长方形整龙纹多钮大铜镜。这是西汉武帝前后的遗物,极为罕见。
镜钮,除西汉初期少数铜镜仍沿用战国时期的弦纹钮外,多数为半圆钮。这种钮制后来成为铜镜镜钮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铜镜的圆钮变得又大又高,十分突出。另外,还有一些特例,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形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上常铸一种伏螭钮。
钮座,钮座形式多样化。除圆、方座外,人们还用连珠纹、连弧纹、四瓣柿蒂纹等纹饰作钮座,镜缘,除西汉初期仍有卷边镜缘外,均为宽厚的外缘,并逐渐呈斜坡状。
两汉时期铜镜的纹饰与战国铜镜相较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逐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纹饰结构趋于简单,改变了战国镜纹饰那种严谨细密的风格。近年来,汉墓考古发掘众多,铜镜资料丰富,为花纹的类别划分提供了依据。
西汉早期铜镜以蟠螭龙纹镜为主要代表类型。镜形平直,较薄,三弦钮,涡状或云雷地纹,尚具有较典型的战国镜特征。加上当今学术界、收藏界对这一时期的秦国镜和秦朝镜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故此,把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的铜镜准确地区别开是有难度的。
西汉早期龙纹镜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代表,龙的类型繁多、千姿百态。龙体多呈盘曲状,细弦纹躯体,圆目小耳,或有角或无角,四肢发达,各具特色,给人一种神秘诡谲的感觉(图1)。
这一时期的浅雕、浮雕、细线白描工艺已开始在铜镜上使用,使得该时期流行的草叶纹镜、星云镜、花叶镜、四独镜、早期规矩镜、单圈铭文镜、双圈铭文镜精品纷呈,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共同铸就了中国铜镜的又一艺术巅峰。
西汉早期在草叶纹镜、龙纹镜上开始出现规矩纹,至西汉末期、新莽和东汉早期,开始大量制作、流行规矩镜。规矩镜是两汉流行范围最广、存世量最多、工艺制造水平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镜种之一。
王莽的新朝及东汉早期规矩镜工艺精湛,尤其细线白描工艺出类拔萃,炉火纯青,使用得体,纹饰精细,往往寥寥数笔,便可以使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主的各种灵禽异兽跃然镜上,活泼传神,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配以新莽时期流行的悬针篆,更是魅力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还流行勾连云雷纹镜(图2)、龙虎镜、多乳画纹带镜、半圆方枚神兽镜、画像镜、位至三公镜等。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国争霸,社会动荡,中国铜镜发展进入中衰时期。半圆球形钮已逐渐被半圆扁平钮取代,从整体上看,纹饰不算精,制作较粗率,精品少。此时期流行的镜种主要有位至三公镜、神兽镜、龙虎镜、规矩镜、四叶八凤镜。
东汉中晚期至三国,三角形缘类型镜开始出现。《中华历代铜镜鉴定》中指出三角缘类型镜“最早见于陕西永元十六年的龙虎镜,又见于建安三年神兽镜”。三角缘主要用在龙虎镜、禽鸟瑞兽镜中。近期发现的较大型神兽镜中也有三角缘类型出现(图3)。
通过汉代铜镜上的装饰纹样和铭文,我们能了解它所处年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
1.汉代出土铜镜里出现了白虎图案,白虎前面的月亮里还有蟾蜍。为什么古人会在月亮里设置蟾蜍?这就要从嫦娥奔月的神话说起。按照神话传说,嫦娥是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拿来的药,她才能到月亮上去。古书记载,嫦娥到了月亮里面“是為月精”,蟾蜍也。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嫦娥到了月亮上之后,根本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仙女形象,而是变成了一只蟾蜍。嫦娥呈现出月中仙女的状态,是在唐代的铜镜中。李白、李商隐都描述过仙女状态的嫦娥,有诗为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汉代的铜镜中出现了青龙、白虎和羽人。这类图案的出现,是古人升天愿望的寄托。汉代人向往羽化升天,连汉武帝都要找长生不老的药。羽人和龙或虎的形象出现,有三个寓意:接引升天,赐仙药;行气导引,助长寿;奉神娱乐,辟不祥。汉代的羽人都希望升天,两只手臂变成了翅膀。而且铜镜里的羽人都比较瘦,可能那时候的古人认为,羽人轻身好升天。
3.汉代的铜镜出现了戴三山冠的东王公,比如这个汉代的神人车马画像镜(图4),这是因为自汉代以后,道教流行,东王公和西王母就此联系在了一起。镜面上有汉代的车,虽然不是汉代车的形制,但雕刻特别细致,连窗格都刻画得非常精致。汉代人是非常崇拜西王母的,东汉时期人们曾经举办过一次很大的集会来祭祀西王母。这是因为她那里有长生不老药,同时她掌握着疾病生死。
4.汉代的铜镜出现了连环图画,例如吴王伍子胥画像镜(图5),镜上出现了一幅连环图画,由四个图案组成。它的出现,说明吴越之战的历史故事在汉代铜镜中已经有所表现。第一个画面标出了“越王”“范蠡”。吴国攻越以后,越王从此卧薪尝胆,这就相当于第一个镜头,表现的是越王跟范蠡商量未来要怎么才能灭掉吴国。在图纹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放剑的剑架子。文献记载这个剑架子叫“兰锜”,是放置兵器的木架。显然,它出现在这里,说明越王勾践是要用武力来灭亡吴国;第二幅画是“越王二女”。这个画面表现的是越国将美女西施和郑旦被献给吴国,这也是美人计的来源;第三幅画是吴王夫差,他怡然自得地坐着,好像他觉得把越国灭掉以后天下就太平了;第四幅画中有榜题“忠臣伍子胥”。伍子胥告诉吴王夫差,勾践在操练军队,未来一定会灭亡吴国,所以要警惕。吴王夫差不听他的劝谏,赐他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说,如果越国打进来,你要把我的头挂在城墙上,让我看见越国军队进城。图中伍子胥的剑已经是出鞘状态了。这种镜子出现在绍兴,说明了古代越国的位置。
5.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三国时期的八凤佛像镜。该镜是变形的桃形四叶镜。四片叶子里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东王公、西王母等人物,纹饰是头上有头光、底下有莲花座的形象,已经出现了佛的造型,并且是湖北鄂州出土的。这说明,当时佛教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出现,而且此时的佛像还只是在生活用品里出现,还没有在寺庙里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这说明,佛教当时刚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不久。
汉代铜镜铭文的思想性特别强,一般涉及高官厚禄、大乐贵富、长生不死、羽化升仙、子孙蕃昌。其上铭文多为寓意吉祥的文字,比如“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这类祈求长寿不老的内容比较突出。
铜镜的内容涉及历史、考古、文化、美术等方面甚多,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先人们艺术创作的结晶,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何顺杰,汉族,河南汤阴人,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博。李振洲,汉族,河南淇县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文博、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1]杨晓.汉代铜镜文化探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4-16.
[2]郭淑英.浅谈两汉铜镜艺术特点[J].文物世界,2005(6):35-37.
[3]田英.汉代铜镜纹饰的分类[J].文物天地,2016(2):84-88.
[4]周庆喜.青州博物馆藏战国及两汉铜镜[J].东方收藏,2013(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