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镜所反映的古代历史文化较为丰富,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铜镜上雕刻的各种纹饰,不仅赋予了铜镜艺术气息,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双鱼纹镜是宋辽金至明代铜镜中的典型作品,近代双鱼纹镜存世数量最多。本文以许昌博物馆馆藏的双鱼铜镜为例,分析近代双鱼纹镜的时代特征并赏析其艺术特点。
关键词:近代双鱼纹镜;许昌博物馆馆藏双鱼铜镜;时代特征;艺术内涵
铜镜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4 000年前,而未经发掘文物证明的铜镜存在的历史可能更早。镜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最为常见的物件,在古代更是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意识当中,相较于现在的镜子,当时的铜镜图案更为丰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点更为明显。在古代的镜子中,以鱼纹为主题纹饰的铜镜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出土的金代铜镜数量最多,许昌博物馆馆藏双鱼铜镜为青铜制,属于近代铜镜的典型镜形,镜背中心有半球形钮,宽缘,主体的纹饰为两条栩栩如生的鲤鱼,相互追逐,似乎是要跃出水面,底纹则是层层的波纹,周围装饰蔓草纹(图1),体现了当时丰富的雕刻层次与成熟的技术,代表了当时丰富的文化内涵。
鱼纹(图2)是出土文物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纹饰,最早可见于仰韶文化时期,到了夏商周时期,鱼纹不仅被雕刻在青铜器之上,更是被用在玉、金等器物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盆、铜鉴等器具上开始出现双鱼纹。到了秦汉时期,金银器、瓷器上的鱼纹更是屡见不鲜。
实际上,鱼纹的出现与我国文化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的习俗自古传承,风调雨顺自然是农耕人民心中所求。水作为农耕的必需品,在古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鱼是水中最为常见的动物,在一些朝代中更被认为是河神的化身,因此有了很重要的寓意,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河伯、鱼伯。鱼作为食物,在古代十分珍稀,“大鱼大肉”在古代往往是达官贵人们才能享受的东西,是普通百姓努力追求的生活状态,而鱼与“余”“裕”谐音,更增添了一种对富足生活的向往。鱼本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符合古人追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追求,尤其是鲤鱼产卵较多,被认为是“多子多孙”的积极象征[1]。
当然,除了与生存、生活品质有关之外,鱼纹的流行也因其具有更多的美好意义,鱼在古代代表着祥瑞与和平,《周本纪》中记载,周武王在诸侯会盟的时候,见白色鱼由水中跃入舟中,伐纣之事乃成;《太平御览》中记载,孔子在儿子出生的时候,收到一尾鲤鱼,孔子认为这代表祥瑞,便将自己儿子名字取作鲤,字伯鱼。在民间,更是有“鲤鱼跃龙门”的名词流传至今,这代表了当时普罗大众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期望与诉求。
可以说,鱼纹的出现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民间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鱼纹作为纹饰出现在各种物品中的历史悠久,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現将鱼纹作为纹饰图案的物品多达十余种,其中包括人面鱼纹彩陶盆(图3)、彩陶鱼纹盆、彩陶鲵鱼纹瓶等。自鱼纹出现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鱼纹被绘制、雕刻在各种物品上,据出土文物和历史资料的记载,到了东汉时期,鱼纹开始被绘制在铜镜之上,到了唐代时期,鱼纹铜镜走向大众,至宋辽金时期,鱼纹铜镜流行度更高、应用更广 。到金代时期,双鱼纹镜十分流行,鱼纹成为当时最为璀璨的艺术成就以及高超工艺水平的代表,而金代双鱼纹镜的流行,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历史视角出发,金代大众人民以女真人为主,双鱼纹镜在金代最受欢迎、特色最为丰富,体现了当时女真人对于鱼的崇拜与喜爱,更是金人对于鱼的精神寄托。
历史上,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之前以及统治王朝的过程中,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等水域是女真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渔业成为女真人重要的生活经济来源。当时相关流域水资源丰富、鱼类种类与数量繁多,导致女真人对于鱼类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与崇拜。在女真人的传说中,有很多人与鱼的传说,这些传说都表达了女真人对于鱼的特殊感情。在女真人建立金朝之后,丰厚的物质资源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基础,鱼的地位被更加看重。《金史》有记载,在祭祀宗庙的过程中,“享日丑前五刻,太常卿帅执事者,设烛于神位前及户外。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笾豆。笾之实,鱼鱐(干鱼)、糗饵、粉糍……以序为次”[2]。根据历史资料,金代人在祭祀过程中,竟将鱼干作为祭祀品,在古代祭祀活动重要程度无二的背景下,鱼肉作为祭祀品登上了“肃穆场合”,足以见得鱼在金代的地位之重要。
在制度方面,金代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鱼带和鱼符制度,对于鱼的重视较以前更甚。《金史》中有记载:“太子入朝起居及与宴,则朝服、紫袍、玉带、双鱼袋。”从中不难看出,鱼袋会伴随太子出现在重要场合,且在当时,不同等级的官员会佩戴不同的鱼饰,是否佩戴鱼袋、鱼袋的材质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
在信仰方面,金代与宋辽一样,都尊崇道教,道教中有八卦阴阳鱼,代表着阴阳平衡、生生不息,这与当时统治者希望统治稳定、安定民心,无论自发还是被动,都延续了对于道教的尊崇,因此鱼的地位始终没有受到影响。
(一)时代特征
鱼纹装饰铜镜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由于出土文物较少,鱼纹铜镜在当时是否流行缺乏大量实物支持。春秋时期的鱼纹铜镜纹饰写实,与汉代相同,图案相对比较简单,多处于辅助地位,是用来装饰主要纹饰之外的空白部分。到了北宋时期,出土文物中开始出现类似金代的双鱼纹铜镜,但鱼纹呆板,体型瘦小。至南宋时期,鱼纹铜镜出土数量仍然较少,该时期的纹饰与同时期的近代铜镜区别较为明显,鱼纹体型较为瘦弱,且鱼鳍较长,形象呆板僵硬,布局较为疏散,整体和北宋的鱼纹铜镜没有区别。
在金代,双鱼纹铜镜流行,数量最多、艺术风格最为丰富,以许昌博物馆馆藏双鱼纹铜镜为例,图案中的鱼鳞片清晰可见,鱼体型肥大壮硕,鱼尾为折尾表现其灵动。背景用水波纹衬底,更有莲花纹、云纹等辅助纹饰,丰富其类型。
从许昌博物馆馆藏双鱼纹铜镜图案细节(图2)可见,双鱼纹铜镜具有金代特殊的宗教象征功能,在双鱼纹鱼下眼睑的凸起部分,外形与如意云纹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从位置与形状看本意是想指代鱼耳。萨满在医治病人的时候,会生嚼鲤鱼,以求获得神秘的力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金代的双鱼纹比较写实,女真人在建立王朝之后,与汉地有大量的文化交融,对于鱼的文化认同与表达艺术均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极大地反映了金代政治文化生活的特点与变化,也充分体现了鱼在女真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二)金代双鱼纹的文化内涵
在金代,双鱼纹铜镜包含多重含义,是当时民间、宗教观念的体现。
(1)双鱼纹在金代的最基础含义为祥瑞:与当时的汉代相同,金人在建立王朝之后,与汉文化相交融,双鱼纹作为重要纹饰,在金代皇帝或民间祭祀时,均以干鱼作为祭品,有祈求上天感应以获得平安吉祥的寓意。因此,祥瑞是最为基础的内涵,如上文所述的云纹图案。
(2)双鱼纹的道教内涵:金代仍然尊崇道教,双鱼纹与道教八卦阴阳鱼类似,因此,双鱼纹铜镜除了装饰和照容功能之外,在当时还具有破灾驱邪的作用,因为铜镜在当时本身就有辟邪的功能,名著中的照妖镜、战场上的护心镜等均有趋吉避凶的作用,在铜镜的基础上刻双鱼纹,使得本就有辟邪作用的铜镜更具有镇压风水、趋吉避凶的功能[3]。
(3)祈求生活富足,风调雨顺:与前文双鱼纹在各个时代中的寓意相同,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之前以及统治王朝的过程中,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等水域是女真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渔业成为女真人重要的生活经济来源之一,当时相关流域水资源丰富、鱼类种类与数量繁多,鱼成为女真人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种类以及食物来源,丰富的鱼类资源象征着风调雨顺,气候温和,因此鱼也被女真人赋予了“降雨的职能”,在祭祀中被视作水神受到尊崇。因此,双鱼纹也具有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生活富足的寓意。
(4)婚姻平等,追求愛情:双鱼纹铜镜在金代婚姻中,常作为婚礼的陪嫁物品,双鱼纹代表了夫妻双方形影相随、不离不弃的情感。同时,由于古代女性地位较为低下,在铜镜上雕刻双鱼纹,两只鱼大小相似,相互追随,也表达了在感情和婚姻当中追求男女平等、婚姻平等的观念。
(5)寓意人口兴旺:鱼的生育力较强,因此被认为是“多子多孙”的象征,金代建立之后,女真人的耕作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加上战争的影响,当时女真人的人口较少,人们更加期盼“人丁兴旺”。在铜镜上雕刻双鱼纹,寓意拥有像鲤鱼一样旺盛的繁殖能力,通过增加人口,提高生产力与国家战斗力,因此在制作双鱼纹铜镜的时候,金人将人口兴旺的祈愿寄托在双鱼纹铜镜当中。
(6)改变命运的追求:受汉族影响,金人也认为鲤鱼具有“跃龙门”的象征,金代开放科举制度,海陵王时期正式推行科举考试,仿习宋、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普通平民的上升空间,对应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寓意。
金代的双鱼纹铜镜不仅表现了当时的制作工艺与艺术审美,更包含了女真人对于上天感应、子孙满堂的原始生存祈求,也包含了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的愿望、婚姻平等美满的爱情观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与追求。金代双鱼纹铜镜是金人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的集中体现,金代工匠以其无穷的创造力和精湛工艺,为现代人展现了古代造镜审美的艺术高峰,给我国古代铜镜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甄伟,女,汉族,河南禹州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博。
参考文献
[1]张帆.金代鱼纹铜镜与女真人社会生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4.
[2]吴嫣.嘉兴博物馆藏湖州徐家双鱼纹菱花铜镜年代探讨[J].收藏家,2022(9):23-27.
[3]孙心雷,王董轲.金代铜镜世俗文化审美特征研究[J].参花,202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