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2023-09-07 05:29:04陈雪华
小学生 2023年22期
关键词:轴对称探究教学模式

☉陈雪华

众所周知,小学时期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能力,旨在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夯实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现阶段教育的标准和目标进行教学优化,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其中“顺学而导”理念要求教师立足学生特征以及教学大纲,保障教学能够适应此时期学生需要,凸显学生课堂地位,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本文就以“顺学而导”理念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为主线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重视教学准备工作,强化课前备课实效

数学作为小学时期的重要科目,其产生的教育效用显著。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多个方面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教学备课工作作为数学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其产生的教育影响重大,注重课前备课工作的完善,也是发挥和实现“顺学而导”理念的关键所在。但是,综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够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征,而是直接借鉴或者照搬其他教师及以往的模板,导致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出现偏差,无形中会加重数学课堂的教学难度,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对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目标以及备课工作,为后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夯实基础。

举个例子,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运算》时,教师应当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数学思维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征进行教学优化,从而保障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中积极融入,由此保障教学有效性。这就是说,在践行“顺学而导”理念时,教师需要了解现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基本要求,积极做好教学拓展工作,设置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以及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例如,教师了解到,此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的建立时期,直接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教学,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或者惧学的心理,反而会对教学质量提升产生影响。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的懒羊羊和沸羊羊每人拿了一个筐,一起去苹果园摘苹果,懒羊羊摘了16 颗苹果,然后吃了3 颗苹果,问懒羊羊还有多少苹果?即16-3 =13。沸羊羊摘了12 颗苹果,问他们一共摘了多少颗苹果,即12 +16=28。部分学生会计算为12 +13 =2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了解计算是否正确。一部分学生认为正确,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指导。待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分析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如题目指出总共摘了多少颗苹果,并没有问还剩多少颗苹果,因此被懒羊羊吃掉的苹果也属于总共摘下的苹果中的一部分,因此,计算应当是12 +16 =28,总共摘了28 颗苹果。这样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在动画探究中理解加减法运算,并且由易到难的引导,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数学问题,对提升数学教学实效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数学探究热忱

具体来说,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教育背景下,以往的知识传输模式已经呈现出不适应特征,而且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凸显学生的课堂地位,反而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被动、机械以及固定式的学习思维和模式,导致学生发展受阻。为规避这一教学困境,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具体需要进行教学优化,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融入。并且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顺学而导”理念的应用,凸显其教育优势,由此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

举个例子,在学习《周长》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忱,继而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积极融入,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如在学习本章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问题的设置,如: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有哪些?那大家知道什么是周长吗?在问题的探究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分析和总结周长的具体概念来完成数学问题。在简单的问题探究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教师通过基础概念的深入讲解能够使得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教学质量更加显著。在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具体物品的周长进行测量,如测量课本、书桌以及作业本的周长等,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另外,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周长知识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逐渐加大教学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教师分别发放给学生四个小正方形,要求学生可以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且比较哪种摆放方法能得到最大的周长。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认识周长,掌握其具体的理论和知识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积极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采取小组协作模式,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一般而言,“顺学而导”理念的教育重心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积极融入,由此提升整个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结合以往的教学能够发现,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认识错误,认为此时期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教育中会出现过分细化知识讲解的现象,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被动、机械的学习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而且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的惧学心理逐渐加重,对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行都会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为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革新,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课堂地位,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1]。

举个例子,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标,教学效用显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小组的合理划分,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思维能力进行深度的剖析,然后立足实际进行小组划分,每组6 ~8 人,共计6 组。小组探究的主题就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为例,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借此了解和掌握本章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并且探究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是进行纠正,了解掌握学生的探究思路,对不正确的探究方向进行指导。在完成探究后,教师则引导学生由每组代表论述小组探究的结果,小组间相互进行评价,分别分析不同小组的探究结果,小组间相互投票,获得票数最多且教师认可的探究小组可以获得奖励。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显著调动,而且在小组共同探究的背景下,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显著。

四、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简单来说,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学生成长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特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学习差异现象。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现象,而是通过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进行引导。这种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一味地追求灌输知识的做法,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显著,进而会对学生发展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长时间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下,部分数学后进生对这一科目的惧学和抵触心理加剧,对其后期的发展以及学习都会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这一教学问题,在“顺学而导”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凸显学生课堂地位的同时实现分层教学目标,由此助推学生更好地发展进步。

就以《图形的运动》为例,在开展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征,结合具体的学习需要和教学标准进行教学优化,保障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2];其次,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发展特征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先进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融入,由此提升数学学习实效。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发展特征选择分层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发展特征以及基础将其划分为A 组、B 组和C 组,依据学生的具体特征将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图形的运动知识进行细化,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目标。例如,A 组为基础较弱的学生,针对这一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现象,并观察其图形运动的特征,了解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的基础概念;B 组为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的特征以及图形运动规律,并将其表达和整合出来;C 组为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主要对其知识视野进行拓展,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特征进行引导,掌握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的基础概念以及数学价值,利用此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细化知识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具科学化、全面化,并且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在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对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也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效用显著。

五、注重课堂反思评价,巩固教学整体质量

总的来说,“顺学而导”理念的渗透对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这也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但是,综合实际的教育情况能够发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践行这一理念时会产生“有头无尾”的现象,造成后续教学难度加大,反而会对学生发展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综合实际的教育观察能够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教师不关注教学反思以及评价有关,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教学理念在贯彻中出现滞后或者不全面现象,对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化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和保障这一教学理念的教育优势[3]。

就以上述提到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为例,教师通过“顺学而导”的教育理念进行指导,旨在保障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计算中掌握和了解这一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教学模式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探究中出现对加减法运算掌握不扎实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后续的课后练习中产生计算不准确或者规律掌握不足等情况。分析具体原因会发现,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过于注重建设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强化计算能力,忽略了学生“思维顺序”的建设强化,导致学生的学习与运用出现脱节现象,反而会对学生发展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通过反思能够从中发现教育问题,及时改正,科学培养并建设学生的思维顺序,确保教学实效。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评价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这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顺学而导”教学理念对学生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产生的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一教学理念的渗透,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数学的教学特征,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轴对称探究教学模式
说说轴对称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