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朋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对艺考培训规范管理作出全面部署,并且明确了责任主体和组织实施过程以及监管反馈机制。
早在202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部署“双减”决策。根据中央有关要求,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将艺考培训纳入校外培训监管范畴,2022年联合开展了艺考培训专项治理行动。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3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了艺术类校外培训的共性政策,但艺考培训针对特定群体、开展集中住宿培训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艺考培训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但是各类艺考培训机构资质情况不一、收费居高不下、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仍有存在,多方面原因促使了此次《通知》的出台。
面对《通知》的出台,教育界和艺术界以及政策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方面推崇对艺考培训管理的规范性作用,另一方面从自身的学科体系出发深入解读相关条款。加强艺考培训管理需要政策指导、完善机制、加强监督与反馈的管理闭环,从这个角度来讲,《通知》的出台非常及时,也体现了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势在必行的社会诉求和时代发展需求。艺考培训质量良莠不齐现状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艺考培训的功利性和大学艺术教育的狭隘性。艺考培训看似只是和校外培训机构和高中这个阶段的教育有关,实则和大学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师范类专业教育密切相关。艺考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之前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中小学艺术教师、大学艺术教师、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艺术专业毕业生、艺术行业技术人员(如画院画家、院团演员、文化馆干部等),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规范,前两类人员明确不能参与校外艺考培训,最后一类人员也多数不能参与校外艺考培训。艺术专业毕业生成为艺考培训从业者的主要力量,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按照相关规定原则上也需要获取教师资格证之后才能够正式参与艺考培训的教学,虽然促进了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对于提升艺考培训的质量而言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中较少考虑艺考培训师资的需求,纵然是艺术师范类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中也主要考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专业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岗位需求和人员就业对应的专业不平衡,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舞蹈类等较为成熟的专业人才已经出现区域性过剩等情況,而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类、书法类、戏曲类等专业人才则存在区域性过剩和区域性缺乏等多种情况,这就使得艺考培训从业人员存在专业分配不平衡、区域分配不平衡、质量参差不平衡等某一种或多种并存的复杂情况。改变这个问题需要大学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艺考培训师资的岗位需求,尤其应该重视对艺术基本学科概念及其相关专业分科和课程体系的知识教育,使艺考培训的从业教师不仅能够从事基本技能的教学,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专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教育。
随着艺考培训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家长和学生应该更为理性地对待艺考培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考培训不应该只是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充分了解艺考对应的学科专业和职业之后进行理性选择。艺考培训机构的各级协会也应该加强行业引导作用,从行业内部完善行业发展规范,配合教育等相关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促进艺考培训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层级化和系统化。
总之,作为高中非学科培训的艺考培训要加强艺术及其具体分支学科的学科知识认知教育。从业者要从大学获取相关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生和家长有明确的认知和目标规划才能够不限于一时的冲动或功利化选择。艺考培训行业协会在明确自身定位和责任的基础上,基于艺术及其具体分支学科的学科认知才能够更好地配合教育等相关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艺考培训的规范管理。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