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入后面的括号内。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回答1~3题。
1. 我国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领海宽度为()
A. 12海里 B. 37海里
C. 200海里 D. 300海里
2. 甲是我国内海之一的()
A. 琼州海峡 B. 黄海
C. 台湾海峡 D. 渤海
3.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季,西沙群岛天气炎热、树木葱郁,黑龙江沿岸却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海陆位置
C. 经度位置 D. 纬度位置
4. 与下图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多优越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與俄罗斯相比,我国气候更寒冷
B. 中国是四国中唯一海陆兼备的国家
C. 与蒙古相比,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D. 与日本相比,我国气候受海洋影响更显著
读“中国的行政区划及邻国图”,完成5~6题。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省的简称是藏
B. ②省的行政中心是济南
C. ③是我国临海东海
D. ④是陆上邻国蒙古
6. 下列对我国地理位置和范围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B. 辽阔的海域,便于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C. 陆地疆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陆上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D. 领土全部位于北温带,温和多雨,利于农业生产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在陆地上,有三个走向。“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在海上,有两个走向。读“一带一路图”,完成7~8题。
7. 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海域从南向北依次是渤海、南海、东海和黄海
B. 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
C.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D. 领土跨寒带、温带
8. 下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不是中国邻国的是()
A. 越南 B. 埃及
C. 印度 D. 印度尼西亚
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完成9~11题。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
B. 三沙市位于我国的南海
C.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D. 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10. 图中②所示省区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 B. 气候干旱
C. 降水较多 D. 地震较多
11. 关于图中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以维吾尔族为主
B. ②地以藏族为主
C. ③地少数民族种类最少
D. ④地以黎族为主
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 与他国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人口密度较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A. 山区人口稠密,平原人口稀疏
B. 内陆人口稠密,沿海人口稀疏
C.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D. 农村人口稠密,城市人口稀疏
15.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的省级行政区有()
A. 福建、台湾 B. 北京、上海
C. 湖北、湖南 D. 西藏、青海
国际上公认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如图为“2010~2030年中国总人口及老龄化人口比重预测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A. 2010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B. 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
C. 2020~2025年我国总人口上升最快
D. 203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接近20%
17. 根据我国总人口和老龄化人口比重预测图分析可知,现阶段下列措施中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是()
A.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B.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C.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D. 鼓励生育,不再实行计划生育
读“我国1960~204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完成18~19题。
18.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 1980年 B. 2015年
C. 2025年 D. 2035年
19. 根据目前劳动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 继续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孩政策
B. 放开“二孩”政策
C. 鼓励劳动人口都去国外就业
D. 大量引进国外劳动力
如图是反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或人口政策的一组漫画。读图完成20~21题。
①全面二孩 ②独生子女 ③老龄化 ④增长过快
20.能正确反映我国人口问题及对应政策发展变化过程的排序是()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③—①
21.一个国家人口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说明()
①人口政策只能解决人口增长问题;②人口政策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③人口发展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④人口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泼水节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A. 彝族 B. 苗族 C. 傣族 D. 蒙古族
23. 下面传统节日中代表蒙古族的是()
A. 雪顿节 B. 开斋节
C. 那达慕节 D. 泼水节
24. 每年两会各民族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聚北京,据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 交错杂居 B. 东多西少
C. 均匀分布 D. 沿河分布
25.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C. 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D. 泼水节是高山族的传统节日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5分;共50分)
26. 读“我国行政区划图”,回答下列各题。(10分)
(1)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_________,跨纬度最广的省区是_________,面积最大的省区是_________。(填数字序号)(3分)
(2)疫情爆发后,各省迅速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人民日报暖心地为各省医疗队设计了“专属名片”。其中“蜀你最好”的医疗队来自_________省,“国泰闽安”的医疗队来自_________省,“皖无一失”的医疗队来自_________省。(填数字序号)(3分)
(3)甲国是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_______,乙是我国的陆上邻国_________。在我国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向中国援助了大量救援物资的丙国是_________。(3分)
(4)疫情期间,海南省将新鲜的瓜果蔬菜通过水运送达广东省,经过的海峡是________。(1分)
27.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①为_________(省区),②为_________(省区),两省中人口密度较大的是_________,分析其人口稠密的原因。(5分)
(2)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_________(多、少),西部地区人口_________(多、少),其分界线是从A黑龙江省的_________到B云南省的_________。(4分)
(3)同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人口密度可能也有差异,例如,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是_________多_________少。(2分)
28.读四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分别代表的少数民族是:A________族,B_______族,C______族,D______族。(4分)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图________(填字母)中民族聚居环境的描述。(1分)
(3)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是________。(1分)
(4)下列连线正确的是________。(1分)
A.朝鲜族—吉林省 B.藏族—台湾省
C.黎族—云南省D.高山族—海南省
(5)一个美国小朋友Mike来到中国,他想到一个省去旅游,他想在那看到最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你应该推荐他去_______省。(1分)
(6)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7)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3分)
2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远方的家》栏目连续推出了大型系列特别节目《边疆行》《沿海行》《行走西藏》等,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所经地区的风土人情。
材料二:《邊疆行》和《沿海行》路线图。
(1)《边疆行》摄制组从防城港出发,基本沿我国陆上疆界到达丹东,其行程大约是__________多千米。《边疆行》和《沿海行》的起点分别位于的省区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简称)。(3分)
(2)“远方的家”专题片中记录的是沿我国陆上国界线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__________(名称),采访了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______________。(2分)
(3)专题片有四集的标题分别是:a沙漠边的绿洲、b寻幽访玉走腾冲、c最北之旅漠河、d塞上明珠草原牧歌,按拍摄先后顺序应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专题片《边疆行》的记者沿途领略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其中泼水节和雪顿节这两项民族风情的拍摄地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______和______(名称)。(2分)
(5)《沿海行》经过的A为______省,《沿海行》路线经过地区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请分析原因。(4分)
(河南 张君)(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