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泽宇
第一步:列提纲,明确主干
第二步:填材料,贯通血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独裁者希特勒大吼大叫,叫嚣要创立第三帝国,要纯日耳曼人。他们开始屠杀那一群无辜的人民,他们成为了逃犯,无家可归的逃犯。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的一份份证件、一封封家书与一帧帧照片,以及一个个在铜墙上镌刻的名字,无声地陈述着这一切。在秋风萧瑟中,我愈发觉得在这冰冷的铜墙后,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血红一片。纳粹的疯狂无疑是导致这一切的悲怆痛苦的根源。
在向前踱步之时,纪念馆人员便娓娓讲述了拯救犹太难民于水火之中的上海人民的事迹。是他们在租界里用无私的善意接纳犹太难民;是他们与难民们共同读书、识字、运动和玩耍;也是他们成为了犹太难民心灵的伴侣,灵魂的挚友。卑微渺小的他们包容、理解、和平、友善,用最宽广的胸怀与一切暴徒抗争,同处水火之中,仍不忘其本。正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敢于“以刀劈狼首”的屠户,他们敢于反抗斗争,但也有孔孟至仁至善之本。此时,我认为正是上海普通市民的帮助,才能使两万犹太难民在法西斯纳粹的腥风血雨中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
再往纪念馆深处走,便可看见当年犹太儿童、人民以及老年妇女的“万花筒”。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灯火尽相聚,爆竹玩乐尽相欢,犹太沪民尽一家。犹太学生的成绩单,他们生活中用过的背包,去看的牙医,与中国人共享的年夜饭,和上百个中国学生玩耍嬉戏,为中国人设计制造的写字台与各式各样的建筑……这无一不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智慧,与一颗难得的积极乐观的“童心”。 展示柜里有一个金丝绣边首饰袋,边上有一串铂金手链,展示版上有一段上海女性的历史讲述。当年有一家犹太难民的孩子得了重病,把首饰袋抵押给了上海邻居,大家凑钱给孩子看病,约定日后再来赎回,请上海邻居暂时保管,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朱姓的上海邻居一辈子把首饰保管妥帖,从不示人。
这样的互助比比皆是,国籍可以不同,民族可以相异,而对生的向往,对生命的敬畏却是一样的。我第一次真切感觉到国家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必要。
[提升建议]
本文叙写了参观上海犹太纪念馆的游学活动。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游学材料。但小作者行文有些脱节,描写也不够自然贴切;文章中高潮和结尾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想让文章能够改头换面,首先,要加强描写,力求戒除語言繁琐,文字不够简练的症结;其次,文章的开头要自然贴切,高潮部分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语言,结尾不能缺少必要的议论和情感的升华;最后,文章要特别注意结构的调整,让结尾写出豹尾重锤之音来。
第三步:巧表达,增添枝叶
黑暗中若有烛光之明,即是生存。当二战爆发,德国仇视犹太民族的屠刀开始举起时,他们一下成了惶惶不可终日且无家可归的“逃犯”。而在黑暗之中,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却给予了他们一线光明和生机。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那一份份证件、一封封家书与一帧帧照片,一个个在铜墙上镌刻的名字,无声而又真实地陈述着这种带有历史色彩的遇见。在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萧瑟中,我愈发觉得在这冰冷的铜墙背后,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血红一片。
看完纪念馆令人震撼的视频背景介绍,在向前踱步之时,一些最最日常的生活物品娓娓道出那些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感人遇见:
是勇敢的上海人民在租界里用咖啡和面包接纳了犹太难民;也是他们与难民们共同识字读书、运动玩耍;他们成为了犹太难民彼此心灵的关照、灵魂的共鸣。卑微渺小的上海人用最宽广的胸怀与一切暴行抗争;同处战争水火之中,犹不忘善良本色。
正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敢于“以刀劈狼首”的屠户,他们敢于反抗斗争,但也有孔孟至仁至善之本。此时,正是上海普通市民的援手,才使两万多犹太难民在法西斯纳粹的腥风血雨中逃脱苦海而生生不息。
再往纪念馆深处走,便可看见当年两国难民苦中作乐的“万花筒”:
犹太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犹太学生学习中用过的书包;犹太医生开办的私人牙医诊所;与上海难民们共享的跨国年夜饭;异国青年一起玩耍嬉戏的合影;为上海人设计的犹太风格写字台与各式各样的在沪犹太建筑群……无一不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智慧,与一颗难得的积极乐观的“童心”。
“看,这个首饰袋真漂亮!”听到一位参观者的由衷赞叹,我循声望去,展示柜里是一个金丝绣边圆形的首饰袋,边上还有一串精美的铂金手链,展示板上记载了一段上海女性的历史往事。
原来,当年有一家犹太难民的孩子得了重病,大家凑钱给孩子看病,这家人将首饰袋抵押给了上海邻居,约定日后再来赎回,请上海邻居暂时保管,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这位朱姓的上海女邻居,用一辈子把首饰袋保管妥帖,从不示人。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再艰难也要努力往前走。
这样的互助比比皆是,国籍可以不同,民族可以相异,而对生的向往,对生命的敬畏却是一样的。我第一次真切感觉到国家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必要。
走出纪念馆,夜幕已经降临,在历史的烟尘中我不仅遇见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遇见了最真诚和勇敢的相知相伴。
[可圈可点]
经过精心修改,文章结构完整,叙述语言也更精练而流畅。细节描写生动贴切。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代表着上海人民和犹太人民友谊的首饰袋,它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歌颂了无国界的善良和真诚。
(指导老师: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