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陈娜 韩晨雪
凌晨一场阵雨过后,接连几日的高温闷热稍减,天气更加晴朗。6 月12 日一早,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的建程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帮农户收割小麦,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往返穿梭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一粒粒金黄的籽粒收入“囊”中,粉碎的秸秆被吐回地里。“我们合作社提供收割、耕地、播种一条龙服务,机器作业效率很高,托管给我们,农民都能安心当‘甩手掌柜’。”建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成对记者说。
这是陵城区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三夏”生产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陵城区种植小麦97.82 万亩,主要以济麦22、鲁原118 等品种为主。夏收以来,陵城区坚持预案在前、保障在前、组织在前,通过引导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及时提供社会化服务,护航“三夏”,确保颗粒归仓。
麦收一响,贵在争抢。
为提高“三夏”期间的服务保障能力,陵城区今年提前成立了“三夏”农机化生产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夏”生产应急预案。“我们组建了2 支‘三夏’机收应急作业服务队,统筹了收割机、拖拉机及配套机具180 台、机手90 名。”陵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马德军说。此外,陵城区还设立了24 小时应急值班电话,明确“三夏”期间一旦发生恶劣天气等突发情况,必须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向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政府通报。在农机作业方面,建立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下发了农机销售、售后“三包”通讯录和农机用油保供站明细表,充分保障农机手和农机具畅通无阻、农资运输配送高效有序,为“人快、机快、收得快”做好准备工作。
义渡口镇的麦田里,农民正在抢抓农时收割小麦。“今天是开镰第三天,上午我到地里转转,差不多已经收一半了,比往年还要快些。”义渡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贾桂辉向记者介绍。这几年,随着各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全镇农机保有量大幅提升,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大型农机具约70 台(套),基本能满足本镇及周边地区需要。“以前是农户排着队等农机,着急了晚上也收,现在农机多了,是机器找人。”镇里负责农业的相关同志也笑着对记者说。
位于临齐街道五李新村的丰泽合作社也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南边地里连片的田块已金黄,七八辆卡车正在路边停着。丰泽合作社理事长王文昌告诉记者:“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400 亩,托管土地5200 亩,半托管2 万亩以上。规模化经营后农机供需调度更方便了,农资直购和统一运输配送更高效了。上午就在进行麦收作业,大规模机收进度很快,收完的麦子晒干就直接进仓,这几辆卡车都是刚从院里卸完麦子出来的。”
为了抢时间收麦晒麦,陵城区专门给农机手和种粮大户精准推送气象信息,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时为农户提供服务,开放包括镇人民政府大院在内的1297处镇村公共场地给村民晒麦子,加快了晒麦进度,奏响了农民收粮晒粮“安心曲”。
“三夏”大忙时节,对于年老体弱的留守老人来说,快速抢收小麦是一大难题。姜书香是义渡口镇大范村的留守老人,患有肾衰竭,子女常年不在家,眼看夏收来临,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麦收不等人,小麦成熟后适收期很短,通常只有3 到5 天的时间,如果不能抢时收割,就要承受一定的损失。村里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她收了5 亩地小麦,帮助她晾晒入囤,得有5000 斤左右。”贾桂辉跟记者讲起镇上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我身体不好,看着麦子熟了,心里发愁啊。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来帮我家运麦子,到家后还帮我摊开晾晒,真是太感动了。”姜书香看着自家粮仓里的小麦激动地说。
收麦后,自己种的2 亩地怎么浇水难住了义渡口镇小付村脱贫户赵秀芳。党员志愿服务队得知情况后,上门帮助其浇地,确保了玉米顺利出苗,解了赵秀芳的难题。
马德军说,为做好抢收工作,陵城区各乡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服务“三夏”生产,帮有困难的农户收麦晒麦,更换或新增照明设备保障群众夜间抢收,平整生产路,清理可利用村级活动场所用作晾晒,保证每户都不掉队。
记者在陵城区采访期间,看到成方连片的麦田一直延伸到远方,阳光照进麦田,金黄耀眼。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离不开陵城区高度重视的“吨半粮”创建工作。陵城区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在德州市的统一部署安排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从2021 年秋种开始,分区域、分步骤实施年亩产1500 公斤以上的“吨半粮”创建。
在这一过程中,“吨半粮”示范区严格落实统一供种、统一深耕、统一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为实现高质高产先行探索,已推广多个高产优质品种。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机械收割、秸秆处理、深松整地、播种作业、田间管理等服务,把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生产中,助推粮食增产提质。
针对去冬今春的冻害情况,陵城区落实农技专家包乡镇、农技人员包村制度,根据苗情分类进行肥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并在小麦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加强病虫害防治和增施叶面肥。定期对高素质农民、农机手等展开培训,详细讲解化肥农药的使用知识以及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症及防治,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生产实践中科学种粮、管粮。马德军介绍:“为了让小麦增产增收,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农技站组织做好技术指导等产前服务工作,邀请农技专家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到现场指导田间管理,做好条锈病、赤霉病防控防灾工作,今年陵城区各乡镇都把培训课堂开到了田间地头。”
“我们这个基地有大约2.3 万亩土地是流转过来的。”义渡口镇“吨半粮”基地负责人表示,“‘吨半粮’示范区对土质、水、农机技术等要求都很高,我们会根据专家要求选用新品种、配方施肥,在示范区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的深度融合。”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陵城区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全力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记者走进位于义渡口镇的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晾晒场,基地负责人孙浩洋告诉记者:“今天收的这片地一共240 亩,收回来的麦子都是交回公司留着育种用的。培育出适应性更广、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农户更喜欢的突破性小麦品种是我们的目标和职责之一。”
在水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托管的麦田基地,集团经理窦明介绍:“我们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托管了郑寨街村900 亩土地,秉承着多产粮、产好粮的理念,依靠成熟的田间管理技术以及镇里的各项支持措施,托管的这片地产的粮比周围的田要多一些,打消了农户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达到了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的效果。”
陵城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节约种植成本、增加规模、发展订单农业、开展减损大赛等途径,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增加经营效益,促进农户增收。
“我在入社之前,没有固定地方买农药、肥料和种子,质量也没保障。加入合作社后用的农资都是合作社给联系好的,品质好,质量高,价格还便宜。”建程合作社社员孙文言说。
于集乡宗庵村的西头有建程合作社社员孙玉海三亩半盐碱地,刚收完小麦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要旋耕机耕2 遍,底肥1 遍,除草剂2 瓶,浇水3 遍,收割机和播种机各1 遍。2 遍旋耕60 元,腐蚀酸底肥145 元一袋,2 瓶除草剂10 元,3 遍水费30 元,收割60 元一亩,播种25 元一亩。“把地给合作社托管不光自己省心了,挣的还比原来自己种要多。像深耕和镇压这些技术以前也听说过,但一直没用过,现在合作社都统一负责,还是免费的,旋耕、肥料、除草剂、收割、播种等加起来一亩地成本1200~1300 元左右,去年我平均一亩地挣了1500 元左右。就拿农用车拉麦子来说,合作社托管的地拉一车收10 元,别人拉一车收20 元。”孙玉海说。
在义渡口镇北小高村田边,村文书高文治讲起了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情形:“旺粮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党支部牵头领办的,给农户统一提供农资,一袋化肥能便宜15~20 元,农药一瓶能便宜5 元,还有其他的加起来能省不少钱,关键品质还更好更有保证。”
在陵城区,还有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村里的土地托管给外来的国有企业,国企在种、管、收各环节,统一提供农资采购、种子包衣、镇压、技术指导、机收机播等服务,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种植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
“我们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合作社将地托管给水发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保底收益一亩地1200 元,多出来的盈利,四成返还给村里,这样大家也能分享到规模化经营的效益。”郑家寨镇郑寨街村党支部书记郑召臣聊起了村里跟水发集团合作的情形。
窦明接过话茬:“大规模的农资需求能增加议价能力,可以降低农资成本和人工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这个基地的实践也证明,规模经营是带来规模效益的前提,集中连片种植有利于统一耕种管收,希望今后可以发展成更大的规模,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
减损是夏收环节的亮点之一,机收减损是降低农业生产环节损耗浪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陵城区在关键节点举办“三夏”机收减损主题培训班和减损大赛,营造了比学赶超、节粮减损的氛围,引导农机手提升规范作业水平,努力做到减损增效。
“区里对农机手有专门的安全生产培训和机收减损培训,给我们详细讲解‘三夏’期间安全驾驶注意事项、联合收割机如何操作才能减少机收损失。”神头镇西街村农机手石儒虎说。
“机收减损促增收,颗粒归仓保粮安”,义渡口镇人民政府路边的条幅引起了记者注意。马德军告诉记者:“刚热热闹闹举办完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也是为了让农机手在比赛中成长进步,在夏收过程中减少损耗,全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