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中剧本心理分析

2023-09-06 11:01:47刘芸汐
戏剧之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孙悟空动画

刘芸汐

(1.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7;2.韩国清州大学 韩国 清州 360-764)

中国动画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1922 年万氏兄弟制作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第一页。之后,我国出现了《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优秀作品。当时所有动画的背景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传说等。将口口相传的神话人物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制作出来,使其具象化,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这类动画在剧情上完全借鉴了神话传说。因此,便忽略了动画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性。人物个性化塑造大于剧情创新。2015 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时期动画电影的新模式,即使用传统神话元素,但要对其进行二次剧情创作,融入新思想,与时俱进。因此,心理要素作用于动画电影的问题引起了业界重视。张飞在《浅析动画剧本中的心理描写在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以动画短片〈如果我是英雄〉为例》中指出:因为动画作品是要通过动作说话的,不像写文章,可以大段描写人物内心。鉴于这个特点,要在剧本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就要编剧设计相应的动作,通过作品中角色的一些动作或语言,来表现角色的心理。[1]刘海在《浅议动画剧本中的角色心理塑造》中指出:动画片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角色的塑造是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角色的心理塑造分析,提出了加强对角色心理的艺术塑造,是动画剧本创作最关键、最基础的,是整个幻想空间的架构蓝图。[2]但是,现有的研究在心理要素如何直接作用于动画电影方面存在电影与动画电影心理要素混淆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动画电影在心理要素使用上更为夸张,忽略了电影和动画电影在心理要素间的差异性。

一、动画电影剧本中代入感与“麦高芬”设定

(一)代入感

剧本是由无数个事件组成的抽象且立体的时空画面,以文字为形式,确切地描述出来的故事。通常说的剧本指电影剧本。狭义上讲,电影剧本是在用一种僵硬的方式将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信息标注出来。美国著名编剧罗伯特·麦基表示:剧本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字形式。[3]

本文将剧本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即样式结构和叙事结构。

本质上来说,剧本如同操作手册,尽量用语言、动作、戏剧冲突来展开故事。以此为基准,电影剧本与动画剧本的功能是一样的。动画是创造运动的艺术,是将没有生命的形象符号赋予生命的电影。所以,两者在本质上是电影包含动画的关系。唯一的差异是,动画通过造型艺术手段制作,而电影是由环境与人物组成的,将人与景置于戏剧性结构中。动画主要分为产业动画,即电影动画、电视动画、游戏动画;非产业动画,即教课动画、广告动画、实验动画。本文着眼于产业动画中电影动画剧本心理要素展开分析。

编剧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类亚分支,其目的是运用心理要素将影片主题深入解构后传递给观众,令其产生心理共鸣。其中,代入感是任何一部成功影片传递一个清晰主题时的关键。要使观众对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即引导观众形成角色认同,要做到人物精神状态、情绪状态、生命过程的解构,观察每个阶段周遭环境对内心世界的影响。只有清楚了解事件及人物走向,才可以让观众对其产生认同。

在《西游记之再世妖王》中,导演选用具有传统神话故事元素的孙悟空作为影片主角,其原因是神话人物家喻户晓,不用过多塑造形象,其本身就具有强烈代入感,观众更易接受。但用神话角色构成低门槛的代入感,也具有一定风险。神话人物绝大多数有固定的形象,三观,性格以及受众。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等同冒险。老剧新编,既看新意也看情怀。两者并行且不可取代。因此,导演在人物外形设计上沿用孙悟空“经典三件套”,即金箍棒,紧箍咒,筋斗云。外形上不做过多改变,其目的是让观众从视觉上代入其中。在事件选择上运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人参果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减少剧情过多铺垫,迅速进入主要情节。

因此,在动画电影剧本中使用代入感较强的人物、背景都会为此加分。中国动画使用传统神话角色、事件进行改编,拥有强烈民族情怀,观众对其认同度也更高。在认同的角色与事件上进行二次创作,将观众深层集体心理融入其中,最终呈现的动画电影便不再是单纯神话传说,而是具有“人性”存在的富含哲理的动画电影。

(二)“麦高芬”设定

“麦高芬”是电影术语,最早出现于希区柯克电影中,指电影推进剧情的物件、人物、目标,也被称为导火索。其在影片中可交代也可不交代,关键在于是否能推动剧情的发展。[5]因此,只要在影片中对众多角色的行动产生影响便是导火索。在动画电影中,导火索的设定与电影一样。剧本中塑造动画人物,首先要符合人物的共同特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人物性格要有典型性。由于影片限制,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多为相对集中的一个或一组,他们是矛盾冲突的主体和情节的轴心。这些创作上的基本规律,也适用于动画剧本中的人物。当然,动画人物也有一些区别于电影人物的特性。主人公的唯一性是戏剧矛盾的中心,主要人物要突出鲜明,强调主人公在剧中的唯一性。迪士尼总结过自己的创作经历,他认为:动画片需要一个强烈而有吸引力的中心角色。这里面,“一个”也可能是一组,主要为了说明人物刻画要集中,主要人物要突出。

商业动画片着力塑造一个主要角色,这样使特定人物的命运线索和故事的起承转合融为一体,人物形象能够鲜明地凸显出来。无论是影院动画还是系列动画片,它的容量都较小,故事情节也比较简洁,塑造人物就更应该集中。在构思动画剧本的时候,一定要明确主要人物,主要的戏剧矛盾、情绪氛围,都要围绕人物展开。因此,主要角色特性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戏量的保证。主人公出现的时间,要多于其他人物,主次分明。在《西游记之再世妖王》中,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贯穿整部影片。影片中,孙悟空不再是按照中国传统神话中所展现的拥有慈悲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形象,这里的孙悟空拥有了人性。作为石猴,他本性之中没有感情,通过与人参果的相遇,逐渐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在失败中找寻生存之道。像普通人一样,有善恶分明的一面。导演让其在自我善恶之间挣扎,通过痛苦的经历从而成长为英雄,才能与大众共鸣。

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处于中心地位。孙悟空作为影片的主要人物,导演从三部分诠释其蜕变过程。首先,初次遇见人参果。影片初期孙悟空作为石猴,不懂人世间的情感,导致他在人世间没有依靠没有归属,世人对于他的绝对力量十分惧怕。这时,孙悟空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是缺乏归属感;一方面他逃避的自我认知导致他变得不可一世。随后,与人参果相遇。人参果是人世间一团气所化而成,具有人性。孙悟空不能理解情。随后,人参果被抓,孙悟空陷入了救与不救的两难之地。孙悟空内心充满冲突与矛盾,推动了后续剧情。最后,人参果为了拯救孙悟空,牺牲自我,这是孙悟空第一次感受到存在感,真正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在某个地方是被需要,被认可的。影片将主要任务置于矛盾之中,任其改变,每一次改变都是人物成长的关键,让观众明白,英雄也是普通人,也需要认可。

因此,人参果作为导火索,重新定位了剧情走向并推动剧情发展。同时,在动画电影中,导火索大多都是人物。这印证了动画是将没有生命的形象符号赋予生命的电影这一说法,因此,动画电影的导火索一般设定在高潮前两幕,其原因一是,自然过渡情节;二是,吸引观众注意力。影片中,人参果作为意料之外的设定,重新让孙悟空了解自身本性,唤醒自我意识,从战斗机器转变成拥有“心”的最强妖怪。这也是影片导演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因此,对于电影中存在的导火索而言,动画较为直观且具有亲和力,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其核心意识。

二、动画电影剧本核心——“阿喀琉斯之踵”

阿喀琉斯之踵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所折射的意思便是英雄的缺陷,即自卑感。在影片中,揭示的缺陷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来自身体缺陷,探求的是个人如何获得权力变得有力量的方式。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电影中,比如,《国王的演讲》中,严重口吃的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在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成功在二战前发表演讲。其二,承认自己的缺陷,然后发展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是魔丸,被所有人唾弃驱赶,他虽然面上接受自己的缺陷,但骨子里却燃着真理之焰。因此,影片人物一定要有缺陷设定,才能让人物真实。在商业动画片的剧本中,动画人物一般采用类型化的塑造手法。类型化人物有两方面的特征:首先,人物的个性特征明显。其次,比起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类型化人物的性格经过了提炼和夸张,并用生动的细节加以充实,使其更为鲜明。比如,美国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两人的个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了夸张和提炼,变得更加典型化了。贝克在《戏剧技巧》中,把剧作中的人物分为三种类型:概念化人物,类型化人物,个性化人物(Round Character)。其中,概念化人物是导演的传声筒,是导演传递自身情感,态度,思想与美学意义的人物。例如,孙悟空从不被认可,无归属感的冷漠石猴,最终经过磨难成为有情有义的王者。这里就传递了导演的价值观。其次,类型化人物是指每种人物都可以运用某些突出的特征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特征来概括。影片中,孙悟空最大的特征就是自我内心挣扎,在认可与被认可之间的内心搏斗是整部影片导演想表达的重心,让观众从这版孙悟空中看到更具人性化的一面。最后是个性化人物,也称“圆形人物”,是指性格特征中具有侧面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孙悟空作为个性化人物,向观众展现出性格的多样性。影片中的孙悟空更具有人性,更加现实,甚至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同样性格特征的人。通过蜕变和学习找寻自我,让孙悟空成了性格圆满的人物。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中,孙悟空在二次创作之时就使用了缺陷设定,强烈的身份缺失使其在强大的能力之下毫无归属感,从而衍生自卑感,强大能力则是他的保护外壳。导演通过对孙悟空自身缺陷的设定,一改往常无所不能的斗战胜佛形象,让其成为有缺陷待成长的妖猴形象。去掉神话光环后,孙悟空只是一只妖怪,他也像人一样,在每个阶段会痛苦,会成长,最终变强大。这拉近了动画与观众的距离,让虚空的人物更加真实,有血有肉。因此,自卑感使人物真实情感层次丰富,从而达到创造英雄的目的。

三、结语

动画片剧本要求故事框架简洁明了,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这一点在很多成功的动画创作中都有体现。电影中使用心理要素构建剧情,可赋予美学意义,会引发观众深沉思考,或悲伤或开心。但在动画电影中,心理要素运用都伴随夸张化的状况。虽揭示真实社会意识,但都以较诙谐的手法或精致的视觉效果展现,因此,在动画电影中,对美学的思考不亚于电影,反而会让观众更加接受和认同。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孙悟空动画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艺术启蒙(2020年12期)2020-12-24 02:34:42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趣味(语文)(2020年5期)2020-11-16 01:34:58
动画发展史
动画电影
我的动画梦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6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52
我是动画迷
学生天地(2016年9期)2016-05-17 05: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