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现场云:新型媒体资源聚合平台的创新与实践

2023-09-06 07:34周继坚周杉
传媒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华社用户

文_周继坚 周杉

近年来,新华社顺应“四全媒体”发展趋势,探索打造崭新的新闻样式“现场新闻”,实现新闻的在线采集、生产和播发,在国内媒体中率先转型在线生产。在此基础上,新华社推出“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通过输出“现场新闻”生产能力和平台资源,以全新理念催生全程新闻业态,以全新技术赋能全息生产能力,以全新机制激发全员生产活力,以全新生态构建全效传播联盟。经过多年实践,“现场云”已成长为主流媒体中技术最成熟、用户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新型媒体资源聚合平台。

一、新理念催生全程新闻业态

2016 年,新华社探索推出“现场新闻”,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新闻要素,通过各种报道形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地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现场新闻”实现主流媒体在新媒体领域从新理念到新产品、从新软件到新硬件、从线下生产到在线生产、从单一单向形态到全媒体融合的全方位引领。

更全面的视角。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多路记者在同一时间从不同视角对同一现场展开直播报道,综合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还原现场,并在同一页面集成展示,通过全媒体融合报道,多层次、多视角地揭示新闻内涵。2016年,“现场新闻”第一次以全息直播新形态报道全国两会,覆盖“部长通道”、开放团组代表委员发言、两会新闻发布会等,56 场直播全方位呈现全国两会。

更快速的连接。通过移动端采集和移动端展示,让受众更快捷地看到新闻现场。创新集成视频直播设备,引入移动端直播流媒体技术,“零时差”进行现场直播。“现场新闻”广泛运用到新华社重大主题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利用全球布点资源,在国际报道中形成“零时差”“零距离”的体验。

更丰富的体验。“现场新闻”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新技术,生产新颖的体验式、沉浸式报道,带给受众更丰富的现场体验。报道题材上,涵盖时政时事、体育赛事、民生新闻、风俗文化、人物专访、突发事件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习惯用现场新闻样式组织报道,时效大幅提高,报道手段多样,呈现高即时化和高即视感的特点。

在线化的生产。推动采编发流程从线下向线上转型,实现记者“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带动采编流程机制变革,极大地压缩了新闻传播的中间环节。2016 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中,“现场新闻”成为“小屏时代”用户观看奥运现场的主要平台,《新华社记者24小时不间断直播里约奥运》带来赛场内外实时直播。

更直接的参与。“现场新闻”创新与用户的互动方式,受众也可以直接参与现场新闻生产。汇聚PGC和UGC内容资源,认证用户可通过客户端向编辑部传送素材,编辑部对部分精华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剪辑,生产大量短视频,形成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新技术赋能全息生产能力

“现场新闻”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集成最新信息技术,推动主流媒体在线数字化生产转型。2017年初,新华社推出“现场云”媒体聚合平台,实现“现场新闻”全新生产能力向广大机构用户输出,媒体用户使用“现场云”试水直播报道,有效推动了全媒体转型和采编流程再造,全媒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云加端”实现轻量化采集。“现场新闻”吸收运用智能终端、4G传输、云计算、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新技术,搭建移动的采集、加工、播发平台。前方采集设备轻便化,后台采用“云加端”。前方记者通过手机拍摄,数据信息实时向后方传输,新闻现场在客户端上实时播放,成体系地进行全息直播。集成创新的视频直播云终端,可以替代转播车、摄像机、导播室和海事卫星。

“双落地”实现精准化传播。“现场云”是一个独立的平台,不附着在某一家媒体旗下。媒体用户发起的“现场新闻”既可在自有终端展示,突出自有的品牌标识,也可进入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专栏。这意味着地方媒体报道资源可直接进入国家通讯社的传播平台,加工后的优质内容可以由新华社进一步分发。“现场云”获得广大媒体和机构用户青睐,内容生产实现爆发式增长。

“零成本”实现一站式交付。电视时代,新闻直播需要调动大量人员和设备,“现场云”用户只需开通一个账号,一名记者拿着一台手机,就能发起效果不错的直播,大大地降低了新闻直播的门槛。“现场云”为入驻媒体提供“客户端+后台”两种操作界面,客户端简便快捷,快速实现对现场新闻要素的采集、上传和签发;后台功能强大,实现指挥调度、视频加工、素材管理、流量监控、报道排序、安全防护等全流程操作。这些新技术免费向媒体用户开放,新闻直播的研发、运维等成本均由“现场云”承担,媒体用户借此快速跨越技术和运营门槛,直接享受“现场云”的技术红利。

三、新机制激发全员生产活力

媒体创新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传统媒体往往受制于业务形态老化、分发渠道单一、资金和技术匮乏等现实困难。“现场云”有效推动人才队伍转型,是推动记者编辑全媒体化的有效载体。目前,现场云平台已拥有注册采编人员14万,成为这个平台最宝贵的资源。

“新媒体语态”转换思维。线下采集、线下发布是传统媒体最熟悉的采编场景。过去,传统媒体报道形态以文字为主,人员配备和采编思维都偏向于文字,很难在新媒体语境下吸引受众。区别于传统媒体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岗位划分,“现场新闻”实现记者对文、图、视频的即时采集和传输,完全颠覆了传统报道模式,有效解放了一线记者生产力,很自然地向全媒体语态转变,进而推动编辑部向全媒体转型。

“去中间环节”即采即发。过去,记者采访过程中并不发稿,现场云突出特点是移动化在线生产、在线加工、在线分发,帮助媒体人跳出“线下生产-线上分发”的模式,以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互联网方式进行采编作业,新闻报道即时性大大增强。记者的手机变成了直播神器,编辑也因为“现场云”APP的移动签发功能“走出后方”,与记者“并肩”实时签发新闻,让报道更加原汁原味、准确快速。

“简明式操作”快速上手。单靠微博、微信公众号,传统媒体很难实现全员转身,迫切需要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全媒化的生产工具,帮助采编人员提高新媒体生产能力。“现场云”将全媒体生产能力赋予媒体和记者,用户仅靠翻阅产品说明手册就能快速上手,拿起手机就能完成一场较高水准的全媒体现场直播。现场云成为媒体以战代训的舞台,后台提供的运营数据又能帮助媒体人找到参照,提高技能。

四、新生态构建全效传播联盟

新华社通过“现场云”免费输出成熟的现场新闻生产能力,帮助地方媒体破解技术、资金、人才瓶颈,共享创新成果。目前,加入“现场云”平台的机构用户接近5000 家,日均发起直播1000 多场。通过在云端搭建全媒体生产传播一体化资源中台,不断优化升级技术、产品、体验,“现场云”进一步构建主流媒体共建共享的新型传媒生态。

重大主题联动策划、一体指挥。现场云广泛汇聚各地公安、消防、应急管理部门等资源,发挥广覆全国的权威信源优势,实现突发、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发现,在时效上快人一步,在深度上高人一筹。2017 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夕,现场云与《四川日报》《海南日报》等13 个省区市的16 家媒体开展联合直播活动,涉及采访点位114个,投入编辑记者279名。这次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跨媒体跨媒介的采编联动,使地市级党报也有机会深度参与全国性新媒体宣传。

原创内容深度聚合、协同生产。“现场云”不只是工具库,还是数据处理平台。“现场云”将汇集的原始新闻数据进行标签化处理,让媒体间的内容共享变得更便捷,从源头上提升新闻内容的丰富度、权威度和表现力。“现场云”成熟的功能应用、便捷的操作规程、较低的入驻成本和开放的共享姿态,促进不同机构之间深度聚合和高效协同,实现重大主题报道充分发挥直播优势,突发事件报道凸显“快”的优势,软性新闻话题展现“活”的特点。

传播渠道深度整合、高效分发。“现场云”在内容分发运营上给予入驻用户全方位的托管式服务,通过新华社强大的内容分发网络,各媒体报道可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实现落地。新华社还联合各媒体自有终端、新华社系列终端,以及互联网强势流量终端,实现立体化推送,进一步提升新闻直播“联合舰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从传媒业界向更多垂直行业延伸。2020年4月,“现场云”企业版发布,中国安能等一大批企业入驻,在推动媒体内部融合、媒体间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媒体和产业间融合发展,帮助企业全面提升传播效能、有效塑造品牌形象。通过“现场云企业版”,企业可轻松玩转云直播、云发布、云销售等,节省运营成本,提升运行效率。“现场云”正在持续拓展与中央部委、央企国企等开展常态化机制性内容共建,进一步构建优质信息资源生态圈。

猜你喜欢
新华社用户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