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梁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等[1]。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关研究[2-3]发现,治疗效果与药物对HBV清除能力、机体免疫应答能力有关。HBV侵袭后,机体会产生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其强度、范围、性质决定了HBV感染后病毒的消长及病变程度。细胞因子由细胞分泌,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可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7(IL-17)是γδT细胞、Th17细胞重要效应因子,具有较强的促炎作用[4]。研究[5-6]指出,在慢性HBV感染中,机体会出现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现象,且以Th17升高为主,而Th17及其IL-17A、白细胞介素-23(IL-23)等效应分子高表达可促进肝脏炎性反应发生发展,且与肝纤维化有关。DNA检测虽能了解病情变化,但定量检测复杂且费用较高,而血清检测具有快捷、低廉等优势,了解IL-17、IL-23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IL-23水平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预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呈阳性提供参考。现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HBV-DNA水平分为阴性组(HBV-DNA<1×102IU/mL,36例)、低载量组(1×102IU/mL≤HBV-DNA≤1×104IU/mL,28例)、中载量组(1×105IU/mL≤HBV-DNA≤106IU/mL,22例)、高载量组(HBV-DNA>1×107IU/mL,13例),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7];(2)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呈阳性;(3)心肺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精神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药物性、酒精性、其他病毒性肝炎;(2)妊娠与哺乳期女性;(3)自身免疫性肝炎;(4)血液系统疾病;(5)临床资料不全;(6)恶性肿瘤。
1.3 方法 采集患者入院时肘静脉血液约5 mL,离心分离,3 000 r/min,半径8 cm,时间10 min,取血清,使用西门子ADVIA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7、IL-23水平;使用美国ABI-7300 PCR分析仪、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水平。
1.4 观察指标 (1)比较4组入院时外周血IL-17、IL-23水平。(2)比较4组入院时肝功能指标。(3)分析IL-17、IL-23与肝功能指标、HBV-DNA水平的相关性。(4)偏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呈阳性的影响因素。(5)分析IL-17、IL-23不同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呈阳性的危险度。
2.1 4组外周血IL-17、IL-23水平比较 4组外周血IL-17、IL-23水平比较,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外周血IL-17、IL-23水平比较
2.2 4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4组AST、ALT、GGT、ALP水平比较,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阴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入院时外周血IL-17、IL-23水平与AST、ALT、GGT、ALP、HBV-DN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相关性分析
2.4 偏回归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测是否呈阳性为因变量,将患者入院时外周血IL-17、IL-23水平作为自变量,对自变量进行赋值(以99例的平均值为界:≤平均值=1,>平均值=2,IL-17(≤265.42 pg/mL=1,>265.42 pg/mL=2);IL-23(≤111.45 pg/mL=1,>111.45 pg/mL=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IL-17(>265.42 pg/mL)、IL-23(>111.45 pg/mL)水平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呈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5 偏回归分析
2.5 危险度分析 以入院时外周血IL-17、IL-23水平的平均值为界,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高水平、低水平,结果显示入院时外周血IL-17、IL-23高水平患者HBV-DNA呈阳的危险度是低水平的1.651、2.255倍(P<0.05)。见表6。
表6 危险度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宿主免疫功能紊乱是慢性乙型肝炎HBV持续感染患者肝组织损伤的关键,免疫异常与细胞因子及其网络有关,细胞因子网络由致炎、抗炎因子构成,两者过度表达所引起的炎性过程即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8-11]。因此,积极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情况及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对临床早期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IL-17主要由细胞分泌产生,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家族包括6个成员的配体、5个受体,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为IL-17A,即IL-17。IL-17与多种炎性疾病紧密相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液中也能检测到IL-17。陈诚等[12]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水平的血清IL-17通过抑制肝细胞内皮细胞发育调节基因-1(DEL-1)表达,能促进HBV感染,引起肝组织损伤。本研究发现,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载量增加,其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IL-17A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募集,可促进肝脏炎性反应发生,而肝星状细胞膜表面可高表达IL-17受体,IL-17A也能刺激肝脏库普弗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等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肝星状细胞,加重肝细胞炎性反应、纤维化程度[13-16]。IL-17虽然能介导抗病毒反应清除病毒,但也会引起干细胞损伤,加重病情,其主要与中性粒细胞趋化、参与炎性反应、放大炎性反应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外周血IL-17>265.42 pg/mL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呈阳性的危险因素,故而积极监测其水平变化对临床早期预测、及早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IL-23是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由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在炎性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调节T淋巴、自然杀伤细胞的生长发育及作用[17]。有学者研究[18]发现,在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23表达水平均高于免疫控制期,故认为在免疫激活状态下,IL-23可能通过IL-23/IL-17轴作用于Th17细胞,从而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并认为IL-23是造成Th17/Tregs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本研究中,随着HBV-DNA载量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23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发展,且入院时外周血IL-23>111.45 pg/mL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呈阳性的危险因素,可见,IL-23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紧密相关。HBx蛋白可诱导NF-kB活化,从而通过Erk-p65/p50信号转导通路促进IL-23分泌,而IL-23可刺激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患者肝脏、外周血中Th17细胞分泌IL-17,加重病情[19-20]。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入院时外周血IL-17、IL-23高水平患者HBV-DNA呈阳性的危险度是低水平的1.651、2.255倍,说明,积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HBV感染患者IL-17、IL-23水平变化,对预测HBV-DNA呈阳性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IL-17、IL-23呈异常表达,且与HBV-DNA具有相关性,故而临床可积极监测其水平变化,以早期预测HBV-DNA呈阳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