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斯根琦
我曾去过阳朔,在那里遇见了许多急匆匆的游客。
在阳朔,跟团游为了压缩成本,不坐竹筏,选择游船,船程只有40分钟。旅行团美其名曰:豪华大气,站在船上的最高点,能够俯瞰漓江景致。而实际上,坐游船并不能体验多少阳朔的美,大多数自助游爱好者会选择朴素传统的竹筏。
我坐在简陋的竹筏上,摇曳不定。江水漫上来,沾湿衣裳,却不讨厌。水中倒映着似火的骄阳和硕大的叶片,形成交错重叠的光影。竹筏龟速前进,卖力摇桨的船夫累得冒汗,脸上是黝黑皮肤与细细深纹。
行进到浅水滩,船夫把船停到岸边。我加入到当地人在岸边嬉戏的团队中,一起光着脚,踩在滑不溜秋的石头上,听他们讲述阳朔的“野史”。专注于脚下的路,小心地走着,偶一抬头,能将深深浅浅、饱满葱郁的绿尽收眼底,似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远处传来一阵马达声,逐渐变得刺耳,白色游船驶了过来。船上人山人海,你推我攘,为了争得一个最佳观景位置,游客们吵得不亦乐乎。
突如其来的热闹打破了这幅山水画般的宁静。船夫有点不满,抱怨道:“急性子来旅游,比不上慢性子!”
只有不紧不慢的人,才能读懂阳朔的气质。在这个绿水漫堤、一叶成诗的地方,步伐从容一些,心态放松一些,才能体验到青山绿水带来的闲情逸致。
竹筏足足走了三个小时,才结束全程。而游船的乘客,已是第四批。我看着他们急促的脚步,噔噔噔地上船,真像是被赶的鸭子。不以体验为主题的旅行,风光再美,都像是旁观者的走过场。想跟赶鸭子旅行说再见,你需要放下疲于奔命的习惯,细细体会,慢慢感受。
林语堂曾在《旅行的享受》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的旅行非常虚假,只是为了让所见所闻成为日后炫耀的谈资。对于沉溺于社交网络的现代人而言,这种趋向更加明显。旅行已不再是私密的東西,而是展示自己品质生活的渠道。
在功利心和虚荣心的驱使下,旅行俨然成了一项被人观看的活动,来到某个城市,居然连某知名景点都没去过,特色美食都没尝过,被别人发现了,一定会贻笑大方,甚至被贴上“白走一趟”的标签。
是不是白走一趟,取决于自己。一个城市的著名景点再吸引人,如果无法引起个体的思索和感悟,也就了无意义。在旅行中,我们不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若真要给旅行安排必要的步骤,我觉得,像个流浪者一样随性地漫游,会是最佳选择。
旅行真正的败笔,不是遇到意外,而是乏味。列个小清单,去商场买昂贵的化妆品和首饰,寻找米其林三星餐馆,吃上一顿精致的菜肴,也许满足了欲望,却未必充实了心灵。而在紧密的日程之外安排一次漫步,像《午夜巴黎》的男主角一样,在陌生的街头走到筋疲力尽,或许真的会等到奇遇的到来。若没有到来,也不要紧。只要心灵足够丰富,哪怕行至最平凡的地方,也能发现其中的绚丽多姿。
在既有的观念里,一个人涉足的地方越多,他的世界就越丰富。可漫画家朱德庸却说,我没有环球世界的梦想。他认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外在环境更重要。他不去热闹非凡的景点,反而醉心于在陌生的街头永无休止地步行,而且最喜欢去无人问津的住宅区。在那里,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总能透过自己的解读,形成独家记忆。看似琐碎的素材,都成为创作灵感的来源。
如果你已经体会过慢旅行的好处,也经历过随性而劳累的漫游,不妨更进一步,向那些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学习,在喜欢的地方逗留、消遣,感受闲暇的快乐。
去台北旅行的时候,发着高烧。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都因为体力不支而无法前往。失望的我,想起了在泰国旅行时,广场上遇到的外国友人们。他们喜欢坐在一边晒太阳,喝着从特色小店买来的咖啡,托着腮,就这么无所事事,度过一个下午。
于是,我只能邯郸学步,在台北的街道上,找到一家颇有情调的咖啡店,坐在靠窗边的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干净利落的街景,温柔的台湾腔话语声与节奏轻快的爵士乐形成了特别的共鸣,在这种闲适的状态下,我发现,这段微妙的无聊时光,才是旅行中真正属于自我的时光。
到达陌生的城市,都会忍不住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急切地寻求这里的一切。若有旅伴,则会把一半的心思都放在交流和玩乐上。而看起来沉闷的独处,则让人摆脱了表象,返回内心。
回想起这场“无所事事”的旅行中的每一幕,来自民宿老板的嘘寒问暖,在垦丁差点儿被大风吹走的窘迫,以及猫空茶园那不好喝的苦涩青茶,种种细节,琐碎而真实,不全是美好,却带来淡淡的幸福感。
完成一次诗意的旅行,不需要太多钱,只需要一颗愿意停留的心。
(摘自微信公众号“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