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红
(赤壁市博物馆 湖北 赤壁 437399)
楚剧《李三娘》是一出广为流传的传统戏,笔者早年在剧中饰演刘承佑这一角色。在剧中,刘承佑也叫“咬脐”,顾名思义,这是因为其母李三娘生他时,他自己咬断脐带。李三娘身世凄苦,受兄嫂欺负,丈夫刘志远被逼从军远走,李三娘在忍饥受压的情况下于磨坊产子,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咬脐”,幸有好友杜老伯相助,将“咬脐”送至邠州刘志远那里,“咬脐”才得以生存下来。本剧的前半部分中,“咬脐”是襁褓中的婴儿,如道具一般,然而,他却是全剧很关键的人物,对故事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后半部分“咬脐”以小将军的身份出现时,剧情就显得紧凑、激烈起来。
“咬脐”出场时的年龄是十六岁,父亲刘志远此时已成为屡建战功的大将军,“咬脐”被其爹派出射猎,作为小将军形象出场时,笔者按照老师所教的一招一式进行表演,随着一声“啊嘿”的内白,笔者以快圆场步冲至中场,并接以甩打带、搓步跺立完成亮相,眼神刚毅坚定,身手迅速敏捷,力求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接下来是一套完整的小走边,加翻身、蹦子、卧云、掏翎等动作,为的是塑造一个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文武双全、英武帅气的小将军形象。然而,“咬脐”这个角色属于娃娃生应工,尽管他有稚气的一面,但于笔者来说,毕竟属于女演男,一开始把握角色的时候,笔者的表演难免稚气有余、英气不足。为此,笔者除了反复观摩和练习,练熟练顺一连串动作之外,还非常注意表情的运用,终于,在一次练习当中,笔者注意到了节奏的重要性,一下子像开了窍一样,结合之前的各种练习,终于拿下“咬脐”这个人物出场时的关键性“戏份”,使表演基本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程度。
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程式化,上面所谈主要是以程式化动作来塑造人物。关于这方面,剧中还有一段让笔者印象较深,当“咬脐”听完李三娘的述说后,受托带信的他欲立即查明真相,搞清事实,此刻,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邠州,只见他扬鞭策马、疾驰而行。此处,笔者用的是快圆场、马趟子等传统程式,完成这段路途迢迢、归心似箭的行程。这些动作看似简单,然而,它要求演员既要表现出急切的心情,又要以台上三五步表现跨越万水千山的情景,同时,还要注意动作的稳定、圆润和唯美,要达到这些要求,演员就要把其作为基本功来训练,以达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
塑造角色性格,光靠某种单一的手段难免显得单薄,还需调用其他表演手段,比如念和唱等。还是以“咬脐”出场为例,一出场,角色就念了“晓出凤城东,分围浅草中。旌旗遮日月,白马骤西风……”这几句,演员要在边念边做的过程中表现人物气贯长虹的英姿。在接下来的与甲、乙小军的对话中,一个小军说腹中饥饿,一个小军说要赏点心吃,只见“咬脐”不假思索地轻松答道:“有”,并以“每人赏你三分银,前面有个杏花村。沽美酒解愁闷,休得要扰害黎民”四句唱词作解释,强化了人物天真稚气、诙谐,甚至有点淘气的性格特点。可以说,一个简单的人物上场,演员分别用了唱、念、做等方式塑造人物,这是戏曲的独特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
毋庸置疑,唱在戏曲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剧中的“咬脐”这个角色的唱腔比较多,要演好这个角色,唱显得很重要。其唱腔主要由楚剧高腔、仙腔组成,其中,“清板”所占比重较大,对演员的嗓音、唱功等要求比较高,为了唱出其浓厚的韵味,首先,演员要熟悉唱腔,仔细揣摩人物性格和情感,以及当时的情景,结合这些处理唱腔的轻重缓急,比如,在“咬脐”询问李三娘情况时,由于双方第一次见面,互不认识,于是,就平铺直叙,如拉家常般进行处理,从“举目抬头仔细观看”到“其中有什么冤屈事”,都唱得较为平缓,到最后唱到“你且来来来上邮亭对笔者讲,一一从头说端详”时,稍微加快速度,整个唱段基本属于对话叙述式,在此做平缓的处理一是剧情的需要,二是便于合理分配唱腔表演力量,以达到该一笔带过时就一笔带过,该浓墨重彩时就浓墨重彩的效果。同样,在向刘志远介绍打猎情况时,也是轻松自如地进行表演,从而叙述性地快速带过。当“咬脐”唱到要替李三娘捎书带信,并表明要查出忘恩负义之人的态度,以及指责刘志远“不该说笔者的娘亲早死去,你停妻再娶”等快板时,笔者着重注意吐字发音、咬词的准确度,做到明确表达词句含义,句句铿锵、字字清晰。当“咬脐”描述李三娘衣衫褴褛地在雪地汲水,唱到“可怜她头上哪有得戴,身上哪有得穿”时,用的是思儿调,速度很慢,笔者抓住腔式、板式的特点,也抓住人物的情感特点,细细描摹,努力做到情真意切、以情感人。唱法上,笔者采用的是音断气不断的手法,气若游丝般地用抽泣声伴随行腔过板,然后再接后面尾腔的方法表达角色哽咽的状态以及悲恸的心情,不仅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还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每每至此,观众无不动容。在唱腔上,笔者做到了轻重有节、张弛有度,在效果上做到了抑扬顿挫、起伏自如,显得有嚼劲。
正是有了这些对角色的处理,“咬脐”这个人物在剧中的分量才凸显出来,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人物关系的表现上,还是在剧情的转变上,以及全剧最后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上,“咬脐”都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笔者在演了许多古装戏之后,还出演了一出现代戏,这就是赤壁市歌舞剧团创排的原创楚剧小戏《茶廉道》,笔者在其中扮演梅干菜这一主要角色。该剧以轻松活泼的风格反映了乡村振兴的题材,巧妙融合了茶文化与廉文化,弘扬了正气,宣传了廉政文化,推动了乡村振兴,吹起一股芬芳的乡土之风,沁人心脾。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青桥村茶园的“茶廉道”上,“茶兴集团公司”老总武青桥上任后,为宣传廉政文化建设了“茶廉道”,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后来,他们修建茶博文化园的想法遭到邻村江桥村人的反对,村民争着将此项目建在自己村,众人派梅干菜给武青桥送了贵重的“茶王砖”,可项目计划仍未改变,江桥村人想砸了“茶廉道”,梅干菜却想先用计来说服武青桥。于是,“茶廉道”上演绎了一场清风正气与歪风邪气的较量。在此较量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出梅干菜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她是一个自私刁钻、泼辣大胆的农村妇女,而从剧中赋予她的角色名“梅干菜”也可品味出其性格特征。梅干菜是一种菜品,而且常作为烧肉、蒸肉的配菜,在武汉地区的俗语中,如果用它来形容人,常常说的是此人有霉里霉气、死缠烂打的习性,于是,这个角色一开始给笔者的印象是泼辣旦的形象,于是,笔者就准备用泼辣旦的表演规范来演绎这一角色。然而,在具体的排练、塑造过程中,导演老师不断启发笔者努力塑造角色,而不要被行当锁死,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去行当化,从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出发,演活、演像“这一角色”,这就让笔者领悟了平时老师们常说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角色,没有适合自己的行当”这句话的含义。有了对梅干菜这一人物总体性格的把握,接下来就需要运用戏曲的基本技巧和手段来演绎和诠释角色了。
说到戏曲表演,人们常提到“四功五法”,其中,“四功”指的是“唱、念、做、打”这些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是戏曲演员赖以生存的法宝,本文就从“唱、念、做”三个方面分别谈谈笔者对塑造梅干菜这一角色的体会。
“唱、念、做”中,“唱”排在第一。在排练过程中,笔者按照唱功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正腔圆、节奏准确、声情并茂等要求自己。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标准,笔者从体验角色入手,挖掘人物内心,这就需要对剧情、剧中人物和人物关系十分熟悉,为此,笔者反复研读剧本,琢磨剧本中特殊的戏剧情境。笔者在研读剧本时,着重从分析事件入手,确定剧中人物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并重点依据人物关系来推敲情节的发展方向和人物内心的活动,熟悉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也在脑海里活起来,如此就能准确把握唱腔的轻重缓急及演唱情绪等,从而把握好角色的表演。
从剧本来看,这是一个以欢快、活泼为基调的现代农村生活小戏,再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对于梅干菜这个人物的唱腔来说,总体应把握其明快流畅、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特点,以凸显她快言快语的形象特征。在通过唱腔来塑造人物这一方面,笔者十分注意对人物上场的第一段唱腔表演的琢磨,因为这一段必须开门见山地把梅干菜的人物形象特征传达给观众。在表演“武青桥茶兴集团来掌舵,欺负人呀还有多……”这一段“探亲家”小调时,既要表现出她生气、着急地要去找武青桥说理的心理活动,也要表现出她要摆脱村民的跟随与劝阻村民的情景,如此一来,才能从唱到表演、从内到外把握角色,从而顺利地完成开场人物的塑造。在接下来的唱段表演中,笔者结合戏剧情境进行理解和表演。比如,在唱“戴高帽不是谁都行,你人好心好通人情……”这段四平调时,笔者就把握好她故意夸武青桥时快言快语、伶牙俐齿的特性;在唱“乡村振兴好政策,不落一个似春风……”这段应山腔时,笔者的理解是,要表现出梅干菜与武青桥辩理,一步步把话挑明的心理状态……在情境中把握角色,在风格上保持一致,笔者就是这样通过唱腔塑造人物的。
“千斤话白四两唱”,这句话的意思是念与唱同样重要。在念白的表演中,笔者努力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凸显人物个性。导演在安排梅干菜这一人物念白的时候,没有采用武汉话进行表演,而采用了黄陂话,这一安排既符合农村妇女的形象,又适合笔者对人物语言的把握,因为笔者自己就是地道的黄陂人,熟悉黄陂语言,黄陂话说得比较顺畅。在这一点上,笔者以两点来举例说明。比如,“茶廉道上美景添,不禁让人好艳羡。多亏领导有方法,你功不可没盖过天!”这一段台词不仅押韵,还是一段有节奏的念白,必须掌握它的韵律节奏、轻重缓急,并结合表演动作来表演,才能表现人物此刻讨好献媚、快言快语的情景。再比如“嘿嘿,我这嘴可不是一般的嘴,我红的能说成黑的,黑的能说成白的,死的能说成活的,不死不活的说得他脱水。”这一段台词在节奏上几乎是一气呵成,要表现出梅干菜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撒泼、威胁的情景,这些地方都很好运用念白塑造了人物。
在身段动作表演的做功方面,由于这是一个现代戏,笔者按照生活动作舞蹈化、程式动作生活化的原则进行处理,没有死套程式,而是深刻地体悟人物,认准行动目的,融进情感意境,力图将生活化入程式进行表演。比如,在表演“戴高帽不是谁都行”这一段时,为了在现代戏中融入更多程式化的动作,突出戏曲载歌载舞的特点,结合剧中天热需要扇扇子的情境,导演特意安排了扇子这一道具,运用开扇、收扇、转扇、抛扇等技巧,既有效运用了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又进行了生活化的表演,增添了表演的舞蹈感、画面感和戏曲美感。在这一方面,剧中还有很多体现,比如运用十字步表现梅干菜、武青桥在茶廉道上行走的过程,用双脚跳来表现梅干菜气急败坏的情景,在与拿着棍棒的村民们一起表演的过程中,还运用了十字步、搓步等技巧,既有舞蹈的美感,也有画面感,达到了演人不演行的效果。
除了以上几点外,在人物塑造方面,演员还要进行综合的理解和创造,融入和把握其他诸多因素,笔者深知,塑造一个角色就如同烹饪一道美味的菜一样,除了主材、辅料要搭配合适外,还需要各种佐料以及适宜的火候,要想让“梅干菜”这道乡土农家菜的味道越来越浓郁、品质越来越好,需要自己在生活中不断历练和精进,让自己的表演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咬脐”和“梅干菜”这两个角色一个古典、一个现代,一个是生行、一个是旦行,一个是童稚少年、一个是成年少妇。这样反差巨大的扮演经历让笔者收获了以下感悟:一是深刻地认识到从小打下古典戏曲基本功的重要性,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走得远。二是运用体验派、心象学等理论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复杂性、多元性,让表演层次更丰富,逻辑更严密。三是将古典与现代表演特点更好地进行融合,既保留戏曲的美感,也增添人物的鲜活度,这样才会更加适合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达到常演常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