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美 李转
结合我园吕梁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园的发展水平,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编织技能,我们开展了藤编技巧活动。
一、讲解活动
(一)一一对应的编法
瞳瞳:“我把绳圈都勾在上面了,教师原来编织器上的那些小疙瘩是用来勾住绳圈的呀!
小熙:“图片上就是这样的,我也会了,我用小手拉一拉绳圈,变得长长的就可以勾在上面了。”
瑄瑄:“教师,你看我勾得好不好看,这么多漂亮的绳圈。”
教师:“小哲你能告诉教师,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小哲:“我把绳圈从一边勾到了另一边,一个挨着一个,我用了黄色、红色、粉色的绳圈把它编好了。”
从幼儿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们的观察,尝试,试验,他们就可以成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有的幼儿会出现乱勾的现象,而不是一一对应地去完成,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找出所出现的问题,在观察中找到答案,从而得到发展。教师不要刻意地手把手去教育,而是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幼儿看来,通过自己也可以成功,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愿意去探索事物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操作,幼儿基本都已经掌握一一对应绳圈编法技能。
(二)上下交替的编法
除了一一对应的编织技能,我们还可以再怎么样进行编织呢?
通过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探索创设了情境,让幼儿进行熟练上下交替的编的技能。利用故事创设情境“贪吃的绳圈小蛇”——有一天,一条绳圈小蛇在森林里面散步,突然树上掉下来一个东西,它一看,原来是一个大网,堵住了它去寻找美食的路,小蛇很伤心,找到好朋友帮忙,怎么样才能过去这块网呢?好朋友想了一个好办法,爬上爬下、爬上爬下,就爬过去了,于是它用力地爬上爬下,不一会就爬过去了,找到了美食,它很高兴,最后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美食。
在此次上下交替的编法的系列探索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上下交替的编法,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用开放敏锐的心去感受,用细腻的心去创作。在这样生动且有趣的情境中,幼儿可以尽情享受、探索,发现和創作的乐趣。
二、实践活动
(一)幼儿初尝试
教师思考:如何讲解给幼儿呢?怎么样童趣化让幼儿易懂、易操作?于是我们创编了一个小故事。
(把拇指和食指穿到绳圈里,把绳圈撑圆,然后一个一个把钩子上的绳圈取下来穿过去,重复动作就收完了。)我们把这个过程比喻成鳄鱼吃小鱼的一个故事,把拇指和食指穿到绳圈里把绳圈撑圆,当成鳄鱼的大嘴巴,鳄鱼的肚子饿的扁扁的,它要吃小鱼,然后吃掉跟前紧挨的小鱼,(用食指拇指从骨子上取下,拉住穿过撑圆的绳圈里)吃到它的大嘴巴里,然后继续接着吃小鱼,(再把刚刚拉倒绳圈里的绳子在撑开,用食指拇指从骨子上取下,拉住穿过撑圆的绳圈里)它要把所有的小鱼都吃完,肚子要吃饱了。(一直重复之前的步骤)等全部收完,一个杯垫就完成了。
教师演示:拇指和食指当成鳄鱼的嘴巴——穿过一个绳圈的洞洞,撑大——张大嘴巴要吃小鱼——抓到一条小鱼吃掉——吃到肚子里——继续张大嘴巴吃小鱼。
为了让幼儿充满兴趣,教师就要让课程活动游戏化、童趣化,让幼儿易懂、易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幼儿对故事很感兴趣,都非常想操作,纷纷都要尝试“鳄鱼吃小鱼”。
(二)幼儿再次尝试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操作中兴趣高涨,轻松且有趣的活动氛围非常浓厚,他们对编织有了更浓郁的兴趣,幼儿们的编织作品很快就完成了。当他们亲手将自己的编织物悬挂在教室里、摆放在区域中,这种满满的成就感更促使他们热爱编织。
三、活动反思
在幼儿掌握了收编的技能之后,幼儿在区域活动练习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漏编、托绳之后不会进行操作等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商讨,怎么样避免这些问题,或者这些问题如何进行解决?
问题(一):漏编。
问题(二):绳子脱离。
问题(三):脱绳之后收编是乱的,找不到方向。
这些都是幼儿出现过的问题,在遇到问题(一)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幼儿在“鳄鱼吃小鱼”的时候要一条小鱼挨着一条小鱼的吃,不可以漏吃,这时候就要幼儿在编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提醒幼儿如果不认真的话就会出现漏掉的情况。
出现问题(二)的时候,幼儿如果在编织的时候出现手指比较累的情况,我们就让小鱼或者鳄鱼就在原来的位置先休息一会,等不累的时候在继续一条一条地“吃小鱼”。
出现问题(三)的时候,遇到脱离的小鱼,我们赶紧找到小鱼把它放回到原来的位置先休息,在观察是不是一上一下的,如果不是要及时地修改,这样才可以继续“吃小鱼”,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忙。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幼儿的错误率也降低了,在每天区域活动的时候,每天对幼儿进行指导,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同的知道方法。
看着幼儿每天都有哪些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而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引导,给予鼓励。我们的编织从刚开始认识编织器、绳圈到一一对应,再到上下交替编、收编这样一个过程,幼儿的编织技能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