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3-09-04 00:44金敬爱
参花(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馆朝鲜族文化馆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民族历史的真实见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但是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信息化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以笔者自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为基础,分析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所起到的实际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文物等具有实体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我们之所以要保护非物質文化遗产,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重要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深厚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三、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

文化馆的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在不断丰富起来,作为文化宣传单位,举办各类展览、培训,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辅导群众文艺骨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这一项职能自文化馆成立以来始终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人的传承尤为重要。

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喊口号。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干扰,需要文化馆为其保驾护航。

首先,文化馆有人。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领域、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不同于其他行业或领域的技术、技巧和方法,相互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要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拥有稳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得以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历史研究、传承普及、传承人培养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其次,文化馆有资金。文化馆作为公益一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例如免费开放专项资金,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等专项经费,在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起着坚如磐石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再次,文化馆有专业。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不同于歌舞团的专业表演人员,专业演员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能出“精品”,但是因为专业性过高,对于群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往往一专多能,善于为群众进行艺术辅导。这一点也恰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求。

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截至目前,全州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9项,省级名录项目90项,州级名录项目141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5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83人;有省级传承基地7个,传习所11个,州级传承基地37个,展示点22个。

笔者通过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及传承人名单后发现,除了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服饰、中秋节(秋夕)等民俗类项目的保护单位为“延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延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朝鲜族跳板、秋千”“朝鲜族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单位为“延吉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以外,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曲艺等项目类别的保护单位均为延边州各县市文化馆。例如“朝鲜族象帽舞”的保护单位为汪清县文化馆,“朝鲜族鹤舞”的保护单位为安图县文化馆,“朝鲜族长鼓舞”的保护单位为图们市文化馆,“朝鲜族三老人”的保护单位为和龙市文化馆。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两者恰为互补,文化馆文化普及的工作性质和群文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刚好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传承特点。

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民族特点鲜明,注重发展自己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是至今保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教材、民族节庆等民族特性的少数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自1960年建馆以来,始终认真贯彻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与相关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努力弘扬、保护、传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承基地+传承人,是保障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朝鲜族艺术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但由于老一辈传承人不断减少,加之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非遗项目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危机局面。

为扭转局面,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以拥有一支较高水平和相对稳定的专业辅导人员及管理人员队伍,具有较强的组织训练能力、编辑创作能力,具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和编辑创作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人才队伍等自身优势为切入点,积极筹备各类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的申报工作,并于2011年11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响钹舞传承基地”。紧接着2015年9月,被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基地项目类型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

受到了上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认可,有了正式的基地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起来更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注重人才培养,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壮大传承人队伍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传承传播构架,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的朝鲜族响钹舞传承人是代代相传的。1979年,当时的舞蹈演员李钟焕老师(第二代传承人)师从图们市金氏艺伎(第一代传承人),学成之后,便在馆内选拔专业技能突出的舞蹈演员进行授课、传承。其中,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先后创编、参演舞蹈《盛世长鼓》《长鼓情》等荣获当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朝鲜族民族舞蹈响钹舞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专业技能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

(二)培训教学+权威性,是态度

围绕打造全省最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基地的战略构想,按照推广、普及和传承、发扬的原则,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构建覆盖全州、全省、东北其他省朝鲜族散居地文艺骨干的培训服务体系,使基地建设充满活力,蓬勃发展,使朝鲜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类项目,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不断摸索,以“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民族舞蹈”为主旨,先后于2014年3月舉办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专题培训班”,2015年,培训班正式更名为“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类)培训班,作为品牌活动常年开展。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与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认真探讨,先后开设了朝鲜族民俗舞蹈,朝鲜族民族舞蹈,薛长鼓、刀舞等朝鲜族小道具舞蹈,以及“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现状与未来”“多元文化融合的朝鲜族传统舞蹈课程体系建构”等30余个课程,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朝鲜族民族舞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班直至2023年初已举办6期,培训范围由最初的州内、省内、东三省朝鲜族散居地区的朝鲜族馆逐步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等地的朝鲜族群众艺术馆、各地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青少年宫、朝鲜族协会等,每期都会有70余名舞蹈骨干参加。培训结束后,再由他们回到本地区开展阶梯式教学,这对培养朝鲜族民族舞蹈后备人才,广泛宣传、普及、传承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以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为切入点,常年举办中老年舞蹈免费培训班。在课程安排上,不仅有长鼓舞、顶水舞、甩袖舞、手鼓舞、丝巾舞、扇子舞等朝鲜族传统舞蹈,还穿插着蒙古族舞蹈、秧歌舞、肚皮舞等其他舞蹈形式,同时还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响钹舞”作为授课内容的重要部分,不仅面向广大零基础学员开设“基础班”,教授响钹舞步伐、摆手等基础技能,还组织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文化志愿者,以及馆办艺术团体开设“提升班”,为他们编排、辅导响钹舞节目,以便他们带着“响钹舞”走进社区、村屯,让更多的人了解响钹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亮点展示+影响力,是弘扬

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主动、直接地面向基层群众,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把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好地展示给群众。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以此为契机,2011年至今,承办了“吉林省暨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州暨延吉市文化遗产日非遗舞蹈类展演”“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演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活动——民间艺术团体专场、朝鲜族传统民谣专场”“悦动吉林——全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会演(延边专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演出。向广大群众展示了象帽舞、长鼓舞、响钹舞、鹤舞、假面舞、背架舞、扇子舞、牙拍舞、洞箫演奏、伽倻琴弹唱等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首届中国朝鲜族文化旅游节——大型民族原创广场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农乐舞”隆重举行,整场演出时长56分钟,以“传承中国朝鲜族优秀文化,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分为天地人和、农乐欢歌、薪火相传三个篇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舞蹈专业创编老师和辅导老师受邀担任第三篇章“薪火相传”的编舞和演出,带领各文化单位、传承基地、传承学校的1000余人,以歌舞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的起源、发展、传承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随着延边州“网红墙”和极富朝鲜族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受到全国各地游客青睐,延边州8县市文化馆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已逐步形成了“朝鲜族农夫节”“苹果梨采摘节”“辣白菜文化节”“虎豹节”等各县市的品牌节庆活动。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通过大大小小的展示活动,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在广场、在景区随时看到朝鲜族非遗文化,无须专程到博物馆等地参观了解,我们也能潜移默化地把非遗传播逐步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去。

(四)传统文化+新媒体,是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京剧、皮影戏等慢节奏的文化艺术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快闪、短视频等快节奏的文化消遣方式。在人们普遍刷手机快速浏览信息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近两年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线下培训活动和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顺应文化馆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时间推出了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宣传平台,先后推出了“拥抱新时代·舞动新生活”线上舞蹈培训、世界名曲鉴赏、群众文化活动动态等板块,满足了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文化艺术的需求。特别是在线上舞蹈培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内容上首选朝鲜族民族舞蹈、小道具舞蹈,穿着朝鲜族民族服装加上与之配套的妆容和发饰,最后在教学视频录制场景上,以朝鲜族民俗园等民族传统建筑为背景,使整个教学视频的画面更加唯美、更有代入感。

六、结语

“非物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建立保护平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扩大社会面推广力度,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渗透到群众文化生活中来,在传承中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安启龙.文化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分析[J].文化产业,2022,242(25):127-129.

[2]巩兵兵.文化馆在地域性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功能[J].丝网印刷,2022,330(10):88-90.

(作者简介:金敬爱,女,本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舞蹈>)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艺术馆朝鲜族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J+生活艺术馆
大爱有光
“悦”艺术馆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云”生活艺术馆
KORE A TOWN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