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展陈策略

2023-09-04 06:37:19袁庆玲
参花(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参观者文化遗产博物馆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历史韵味和珍贵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宝贵的财富与精神寄托。当前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展陈方式与发展策略,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从而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展陈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的展陈过程中要满足三个条件,即自身的生动完整性、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体验性和人性化,这三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的基本属性。与传统展陈方式不同,这三个条件促使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能够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从而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时的生动完整性

比如舞蹈、戏曲、民间技艺与民俗活动等,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形式多是动态的,动态方式的展陈能更好地体现其完整性和生动性。因此,相比于静态的实物展示难以展现出其蕴含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适合运用动态的展陈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直观,进而提高参观者的关注度。若要为参观者呈现出印象更加深刻的展示效果,就需要非遗传承人的参与,可通过活态化的表演方式,有效激发参观者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使其主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1]以昆曲为例,这项艺术分为南昆和北昆,主要以地方方言来作区分,以苏州白话为主的叫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的叫北昆,对于这类非遗项目在展陈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进行对比。而要想进一步呈现昆曲的生旦净丑等人物角色、曲牌体以及表演者的肢体动作等,则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加深参观者的印象,使参观者进行记忆和区分。此外,想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昆曲之美,可以在博物馆内搭台进行表演,还可以请昆曲大师进行现场教学,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到昆曲的魅力,并积极投入到传播这一非遗项目的行列中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时的互动体验性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时,重点应放在如何拉近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上,除了要重视展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之外,更要注重参观者体验的趣味性。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陈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参观者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系统来感知和体验,创造联想空间,进行有效的展示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工艺技术类通常是互动体验性较强的项目,如南京云锦,进行制作工序的展陈时,可以将原材料准备、纹样设计和挑花结本三个步骤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同时邀请参观者共同设计纹样,配合云锦传承人的讲解,将云锦的制作流程展现在受众面前。此外,还可以引导参观者对云锦教学工坊进行现场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使受众加深印象,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做进一步的了解。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时的人性化条件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时要将观众作为主体,突破传统博物馆展陳的束缚,提高参观过程的趣味性,突出非遗相关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有着突出的地域差异。千篇一律的陈列方式会给参观者造成刻板的印象,使参观者体验较差。要想打破这种刻板印象,非遗博物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陈时就要重视运用人性化设计,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进行凸显,充分尊重参观者的情感体验,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吸引参观者的关注,增强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体验效果。因此,人性化的展陈可以通过有效激发参观者的参与积极性。[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展陈现状

(一)非遗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与展陈方式不合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内的展陈与博物馆的建筑形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非遗博物馆集非遗保护、宣传及利用等功能于一体,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文化综合体。虽然如此,但仍有很多非遗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及空间布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缺少关联。部分非遗博物馆过分追求建筑的规模,比如刻意追求建筑材料和建筑面积等因素。由于展馆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一些非遗博物馆在立项之初,未能有机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及其所展陈的非遗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非遗博物馆从建筑形式上应与美术馆或图书馆等场馆形成一定的区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一定的地域属性。就目前一些非遗博物馆的建筑来看,其未能体现地域特点,也未能展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而且现代展陈手法的过度使用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属性,并未将“传统”空间的意境营造出来。

(二)非遗博物馆的展陈缺乏与参观者的互动体验

非遗博物馆可以用展柜、展墙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未能区别于传统博物馆文物的展陈方式,这样就将具有活态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摆设,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活态性和传承性。活态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文物的显著特征,一方面需要传承人对其进行口手相传,另一方面还需要参观者对其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进行亲身体验。当前,一些非遗博物馆内未建立参观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空间,只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了简单仿制,参观者与非遗展品之间未建立相应的审美交流,无法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和亲和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未能运用合适的展示载体,呈现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合理的艺术化表达,对其功能的发挥形成了一种制约,缺乏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体验。

(三)非遗博物馆未重视活态化展陈

非遗博物馆是广大民众参与非遗活动的平台和聚集地,人们可以参与传统音乐、戏曲、舞蹈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就当前各大非遗展馆的实际展陈情况看,大部分展馆所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比较单一,多为静态展示,难以看到非遗展馆中活态化传承的场景。虽然有的非遗博物馆中也设置了互动和演示区域,但由于设置的门槛比较高,参观者无法进行深度参与,简单的表演形式无法建立非遗展品与参观者的互动性。目前,一些非遗博物馆存在非遗展陈准备不充分的情况,有时会临时请传承人进行相关演示或交流,这会打消现场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的积极性。[3]此外,一些民俗类项目只向观众展现了一点皮毛,未反映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难以激发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热情,从而无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展陈未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例如古琴艺术,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时,不应局限于其乐音,不能只为了让人们看到古琴实物,还应深度挖掘古琴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情感,以生动的现场展陈让参观者充分感悟古代音乐的魅力。所以,非遗博物馆要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方式,重视进行活态化展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的展陈策略

(一)合理构建非遗博物馆的建筑空间与展陈布局

实践中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需求,设计规划新建非遗博物馆的建筑形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中展陈的效果来看,传统大体量的建筑形式并不一定适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从成功的案例看,非遗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可以考虑总分式、散点式、街区式等建筑布局。非遗博物馆应通过建筑的外观设计与合理的空间布局,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展示的内在价值。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进行总分馆设计,以大型单体建筑为主,通过散点式的布局方式,或者改造一些富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老旧街区,并加以利用,这些都可作为非遗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目标。例如,山东省东营市对当地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旧房屋进行了统一改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融入利津县的老街集市上,用于宣传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假日期间,当地对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和相关文创产品展示,生动地展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貌,扩大了当地非遗的影响力。

(二)利用数字化创新非遗博物馆展陈互动体验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数字化技术融合背景下,非遗博物馆、参观者、非遗展品三者之间能够进行更好地融合。非遗博物馆的展陈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体验。非遗博物馆可通过动画、幻灯片及音视频相结合的数字化叙事方式对非遗展品进行展示,同时也可应用AI机器人进行辅助展示。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遗展品进行多元化的交互展示,将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珍贵价值展现出来,从而使参观者有较好的互动体验。实践中要引进专业的团队打造数字化界面,为参观者提供新的展品交互方式,先进的投影设备除了可以作为非遗展品展示的媒介之外,还可作为导航或信息类辅助。其他电子设备的应用,如智能手环和智能眼镜等,都能带给参观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其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的展陈方式,越来越受到参观者的青睐。非遗博物馆在展陈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方便参观者获取更多关于非遗展品的信息,有效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和文化认同感。参观者通过社交媒体工具,能够获取更加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VR技术的引入能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将非遗博物馆中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参观者能够获得极佳的体验感。[4]

(三)活态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是活态性,因此,非遗博物馆的展陈要让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的传承与保护不同,它是一种活态的传承,不仅要依靠传承人进行口手相传,还需要人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其文化魅力与深刻内涵。[5]例如,四川省境内的中国古羌城,不仅在非遗博物馆设计上融入了碉楼这一典型的羌族古老建筑元素,还在室内空间打造上纳入了羌绣、羌笛、羌年与羌医药等传统元素,在非遗博物馆中营造出浓郁的羌族文化氛围,为前来参观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物質文化遗产展陈的目的是要以自身所凝聚的文化价值作为基础,让观众通过近距离体验非遗的“过程”,对非遗进行深入了解,从而真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非遗博物馆的展陈要致力于打造“沉浸式”的互动空间,赋予非遗展陈空间不同的文化氛围,避免受众被动接收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陈的过程中,可构建非遗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与主题活动为主的展示体验体系,全面夯实提升非遗馆常态化职能,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体验环节的精心设计,能够让公众切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非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的展陈过程中有效传达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博物馆进行展陈的过程中,要合理构建展陈布局,并基于非遗文化特色定位展陈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进而让更多的人愿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州.非遗“本体特征”述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3):6-14.

[2]闫馨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探究[J].今古文创,2021(37):81-82.

[3]李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叙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

[4]霍纪超.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06):75-79.

[5]张金霞,高冬萌.非遗策展的“活态化”叙事与关联建构[J].艺术与民俗,2021(02):11-17.

(作者简介:袁庆玲,女,本科,山西博物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展览策划)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参观者文化遗产博物馆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青年文摘(2023年13期)2023-11-16 14:19:30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脑洞大开
数说InnoTrans 2018
露天博物馆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