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伟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实现运营效率提升,资源配置优化,管理目标实现,所实行的各项约束调整的方法、计划等。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全面落实,需事业单位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及自身运营管理状况,搭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指引,各职能部门实现协同合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及质量,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优势,助力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即为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完善的措施,对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各项经济活动,实施管理控制,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维持事业单位稳定运营。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制定、监督管理、评价报告等全过程,全面覆盖事业单位各项运营管理活动。通过闭环监督管控,实现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从源头上规避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强化事业单位廉政建设水平。其次,实现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能够助力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提升员工自我约束意识,避免事业单位内部产生权力失控风险。最后,搭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能为员工提供必要保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落实,引导员工树立正确思维理念,在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进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积极投入到事业单位建设之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组织结构规划环节,往往需要遵循财政局针对内部控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但实际岗位设置方面因人员不足等原因,尚且存在组织架构完善程度不足的问题;同时,单位决策层领导人员缺乏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了解较少,无法在实践过程中给予专业帮助。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偏重于财务领域,且由财务部门主导推进,其他业务部门配合积极性不高。在规划环节,对于内部控制实施部分关键岗位并未实现合理划分,出现问题时极易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现象,难以保障工作落实流程的规范性。
实际上,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层受滞后管理思维制约,对于预决算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前期预测环节与单位战略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存在预算目标偏离实际规划的问题,难以为后续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提供良好指引[1]。预算编制手段单一,仅对上一年度预算数据进行简单的调增调减,导致预算编制结果不符合事业单位运营管理需求,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预算编制手段应用不足。在具体预算执行环节,并未落实全流程监督管控,预算执行存在随意性。尤其在预算调整环节,因授权审批制度未落实,部分单位存在“先调整、后审批”的现象,严重降低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在开展决算工作时,并未充分落实前期准备工作,忽视了固定资产盘点,往来款项清理不够及时,使得决算报表准确性不足,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针对合同管理,受传统管理模式、理念等的影响,不少事业单位对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合同金额、支付款时间等方面,在双方责任的划分、合同条款的设计等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多是只约定了大体的职责范畴,并未详细到具体责任人。而且在合同条款设计时,多是参考和照搬相似项目合同模板,对具体项目所处经济形势、项目特点等的考虑不够周到,削弱合同约束,出现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追责,相关部门、单位间相互扯皮、推诿,成为遗留事件,既增加单位运营负担,也会影响到单位其他日常业务的开展。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监督机制缺失,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无法保障合同管理中各员工工作行为的规范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预算执行力,难以及时察觉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财务资金安全性不足。
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同时并不具备自身开发信息系统的能力,因此在当前内部控制落实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纸质文件留痕模式,导致事业单位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力度不足,信息数据传递时效性与准确性难以有效保障。各职能部门受运营目标不一致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状况,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2]。此外,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员工老龄化问题,现有员工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内部控制落实需求,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足,不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数据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价值发挥。
事业单位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进现代化管理思维,摒弃传统陈旧滞后不利于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思维的优化创新。贯彻落实新政府会计准则对内部控制建设相关要求,提升事业单位全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实现组织架构的优化完善,为内部控制实施营造良好氛围[3]。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保障其权威性,为内部控制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对于部分关键岗位,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从源头上避免员工违规行为产生,保障各项工作实施合法合规。
1.推动预决算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在预算管理落实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强调预算管理的全程性与全员性特征,即单位各部门成员应当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为预算编制夯实充实的信息数据基础。在预算编制方法选择环节,应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上一年度项目执行情况、本年度投资计划、编制方法灵活性等因素,确保编制形成的预算方案有利于执行。在实际执行环节,应确保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预算执行的各个节点,强调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控制刚性,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倘若面临外部环境重大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的预算调整,需明确调整原因,严格遵循审批流程,对于不符合规定的调整申请予以驳回。此外,事业单位应当将决算与预算置于同一高度,实现会计核算基础的有效规范,保障决算管理真实全面。组建工作小组,充分结合事业单位实际运营管理状况,多部门协同合作,实现决算与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的自动衔接,推动决算工作顺利开展[4]。合理利用决算分析结果,深入发掘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为下一阶段工作开展提供指引。
2.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1)完善风险识别机制。事业单位需实现风险清单法、风险分析图法等常见风险识别方法的合理利用,基于自身运营状况,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识别风险。对各项风险信息进行汇总,建立风险数据库,包含风险层级、描述、因素、岗位、部门等要素。(2)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明确风险产生原因及影响程度后,可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在实际的风险防控工作落实过程中,根据风险等级,准确评估各类风险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帮助事业单位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将风险防控提升至事业单位战略规划层面,保障事业单位维持健康稳定运营。
1.提升合同管理质量
首先,事业单位需设置独立合同管理机构,配备具备法律、金融、税务等知识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充分明确合同管理职责分工,对合同签订范围、权限及金额等内容作出规定,同时将合同起草、谈判等工作交由专属业务部门负责,由管理层进行审批后,法务人员基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财务部门对金额及政府采购系统填报一致性进行审核,最后由合同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存档。其次,事业单位应当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搭建合同管理云系统,实现合同电子档案管理。最后,实现合同执行跟踪机制,动态化监督业务合同各个环节,促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
2.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需实现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置审计部门,并保障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将内部控制落实纳入审计范围之中,有效拓展监督职能,将监督重点置于事业单位权力运行关键点以及内部控制实施薄弱环节,落实“三重一大”、合同管理等专项督查工作,促进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监督效能,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保障事业单位维持健康稳定运营[5]。(1)建立风险导向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当实现监督活动有序落实,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价值,设置审计部门,配置专业审计人员,保障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对内部控制落实成效进行准确评估,明确其中存在的缺陷环节,及时进行改进优化。在监督方案制定时,可借助风险数据库信息,充分明确关键控制点,将监督关注重点置于权力运行关键点、内部控制薄弱点以及问题易发风险点,推动后续监督工作有序落实。组织事业单位人员充分学习《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保障工作流程规范合理,从源头上规避违规行为的产生,强化事业单位廉政建设。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需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接受内外部监督,以抽检的方式检查各职能部门内控实施成效,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工作,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2)拓宽内外部监督渠道。事业单位需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落实,将内部实施成效纳入考核范畴之中,考核主体为内控领导小组,基于事业单位实际运营状况及内控实施现状,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评估其工作落实成效,明确内部控制实施面临的阻碍,督促整改工作有效落实。定期或不定期问责,切实提升相关人员重视意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有效落实。此外,还需对整改工作落实成效进行监督评估,形成闭环监督体系,切实提升事业单位内控质量。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对事业单位相关政务信息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督促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优化,助力事业单位实现健康发展。
1.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
基于事业单位运营管理及工作开展需求,开发设计信息系统中公文流转、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登记等功能模块,切实提升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水平,有效降低员工工作负担。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间数据资源共享,打破传统模式下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有效衔接发票查验、预算管理等模块,促进数据传输时效性提升。依托于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丰富事业单位内部沟通渠道,提升员工沟通意识,全面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沟通存在的不足之处,建立科学合理的沟通机制,保障信息传递时效性。此外,还可与财税、银行等系统实现对接,推动事业单位收支业务一体化运行目标的充分实现。
2.强化复合型人才储备
为保障各项工作落实成效,事业单位还需强化自身复合型人才储备力度,引进现代化经营理念,摒弃传统管理思维,全方位分析现行工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员工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多层次、立体式培训方式,助力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同时实现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全面覆盖法律、金融、税务等方面,引导员工积极参与,实现知识储备优化更新,更好地满足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实需求,助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质量提升[6]。
随着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国家对事业单位运行规范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实现价值增长的有效工具,应充分融入到单位内部管理当中,从各要素、各环节分析单位内部管理的问题与缺陷,通过组织结构优化、制度建立、制度执行、定期考核等多种手段,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位;同时,强化全员风险防控意识,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为票据管理质量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确保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开展合法合规。此外,还需实现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提升,强化资源共享,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促进内部控制价值的充分发挥,助力事业单位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