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君,邵兴永
(任城区农业农村局,山东济宁 272000)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稻米是全国人民主要的食粮。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世界主要粮食进口国,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就成了重要问题。多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技术和推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稻产量和效益都大幅提高。但是日益增大的粮食安全需求仍然对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挑战,比起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仍有需要提升的空间,比如和秋田小町米相比,我国水稻品质还相对不足,而且在产业化组织程度、研发能力、装备技术、扶持力度和服务体系方面也存在差距。因此,这都需要对现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整地、播种、机械排灌、植保、收获等作业的精细化水平。
在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支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水稻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卓有成效,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和无公害大米的生产水平提高,发展势头较为强劲。品种质量优势凸显,高品质大米甚至开始走向世界,产生了大量的地标性品牌。比如黑龙江五常大米、德惠小町米等。大米不仅洁白晶莹、质地密实,而且芳香四溢、口感好,营养含量较高。比如,任城区2017年以来为扩大任城区大米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引进筛选推广了12个米质达国标二级米以上的优良品种,创办了“运河岸大米”品牌。在农业残留方面,一些优质大米品牌也明显降低。
产量逐年提高,2022年我国早稻产量继续增长,增长量超过10.6万t。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每亩增产可达11%,增收可达300元。产业模式持续深化,经济效益显著,比如任城区引进“稻+”种养模式,示范基地发展到23家,近5年推广1900 hm2,比水稻-小麦模式增收7552.5万元。20 hm2以上的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38家,近5年优质稻米种植面积达1.24万hm2,比常规稻种植亩增效益310元,累计增加效益5766.0万元。应用“稻+”绿色生产技术,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方9个。比常规育秧、人工插秧模式增加经济效益263.54元/667m2,增收9961.81万元。机械化生产可以节约成本达到1200元/hm2,降低幅度达45%左右,节约工时40 h左右,种植期缩短10天。
以任城区为例,2014~2022年,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水稻2.52万hm2,机械化生产面积大幅增加。同时,生产机械化装备快速发展,各环节生产机具装备齐全,拖拉机保有量大量增长。此外,还大量配置了植保无人机、喷杆式喷雾机、动力喷雾器和粮食烘干机等设备。通过土地流转和平整等措施,土地的宜机化作业条件也明显改善。催芽采用机器作业辅助人工作业,并且引入了一些智能化设备。育秧过程推广机械化,工厂化育秧初见规模。机械化整地率达到100%,机械化插秧正在代替传统人工插秧,田间植保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收率也达到100%。
农民素质不高,学习先进农机农艺的难度较大,制约了技术创新和发展。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先进机械的推广和普及,很多先进机具难以实际应用。经营服务组织发展滞后,还停留在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也放大了耕地宜机化程度低等问题。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导致机耕道路、排灌沟渠和相关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等政策支持还需要加强,先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2.2.1 育秧环节对秧苗控制不严,存在伤秧、缺秧、栽插穴数不均等问题,先进的工厂化技术投入设备和成本较高,而且工序技术方面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2.2.2 整地环节不注重免耕保护,秸秆还田技术没有广泛应用,整地质量略显粗糙。
2.2.3 种植环节农机农艺技术不匹配,机具使用效益不高,土地宜机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加之农民的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限制了机械化种植的投入。
2.2.4 植保环节,绿色种植理念还需要普及,先进的无人机和喷雾设施使用较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还相对较大。
2.2.5 机械化收获环节可靠性不高,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机械,加快高、精、新水稻机械产品开发步伐,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技术规程,提升标准化水平,使之能够统一配套。通过示范点进行技术研发,为农民提供技术一体化服务,强化质量和安全监管,落实生产安全责任制度。产学研、农科教紧密协作,全力推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建设,做大做强农机农技企业,为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强化稻米生产标准,统一监控生产环境,让稻米生产标准逐步覆盖所有产区。坚持“分区规划、集约经营”原则,发挥各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逐渐采用统一标准进行种植。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完善沟渠、林网、灌溉配套,比如引入滴灌和喷灌技术,打造旱能浇、涝能排、路相连的农田。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实现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陡变缓,方便大型农机作业。
加大经费投入,推动智慧农业等建设,逐渐推动水稻全程生产机械化。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在税收和信贷等方面提供支持,实现产业聚集效应。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认知,加大技术培训,通过微信、中国农技推广app等平台答疑生产问题;通过农技培训、田间课堂、电视讲座、科技下乡和广播宣传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装备。因地制宜进行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先进技术的应用,为机械化推广提供优质的环境。
3.3.1 浸种催芽环节的机械化。加强优质品种的选育,选择津稻263、圣稻20、临稻20等本地优质品种,经过风选和筛选之后,使用重力精选机调整各项参数指标分离,将不良种子淘汰。可引入智能催芽室提升感知能力,配合程控、控光、控温、灭菌技术,提升催芽率。
3.3.2 机械化育秧。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晒土后进行机械粉碎过筛,消毒处理后,一次性完成施底肥、播种、覆土,控制土壤温度、水量、肥量。育苗后安装喷灌设备,使用微喷灌等先进技术。
3.3.3 机械化整地。引入秸秆还田技术,使用先进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
3.3.4 全面推广机械化插秧,提升机械精密程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该方法成本可节约800元/hm2,产量可提升10%。
3.3.5 机械化植保。充分发挥其雾化好、射程远、高效低成本、防治能力强的优势,使用大中型喷雾机和无人机代替人工喷雾。
3.3.6 机械化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改变秸秆焚烧方式,一次实现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理杂质、清选包装以及秸秆粉碎还田,同时还应采用机械化技术进行烘干。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建立健全标准化种植体系,改进各个生产技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