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琳 安徽省皖江船舶检验局
作为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主要的职能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事业单位提高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绩效管理不但可以保证单位各项决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而且能够帮助单位更好地规范和调整管理制度、方针,是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从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统一、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调整不及时、结果应用不全面等问题,影响了绩效管理效用的发挥,基于此,针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绩效管理指的是事业单位不同层级和各个部门的职工以绩效目标为基础,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计划的制定、落实、考核、评价、应用等各项工作当中。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目标是提高内部工作效率,激励各个部门职能的发挥,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1]。
1.提高决策准确性
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为各类决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事业单位在落实有关决策、方针时,通过绩效管理工作可以对内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广泛的收集,从而避免单位制定的决策过于随意或者盲目,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为后续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提高管理水平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绩效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事业单位运营目标的实现,帮助单位创造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绩效管理工作的规范落实,事业单位可以对自身运营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在各个项目进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在事后对管理成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从而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2]。同时,单位可以将绩效管理工作跟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合理的考核来规范和约束各部门行为,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合理应用,既能促进人职工作积极性,也能防范弄虚作假、贪污腐败等风险,为单位管理方针、计划等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许多事业单位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性目标,使得绩效管理工作浮于表面,影响了考核管理效果的发挥,许多职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其在单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缺乏认同。比如,一些职工认为绩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与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关联,习惯了粗放的管理模式,对于绩效管理部门的考核存在抵触情绪;许多职工对于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吹毛求疵。另外,一些单位缺乏对考核工作的重视,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未能明确具体的工作完成标准,影响了绩效考核管理效用的发挥。
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绩效监督还是以事后管控为主,未能全面深入到绩效考核目标设定、指标选择、权重计算以及执行过程方面,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往往是事后才复核出问题所在,无法第一时间帮助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调控,绩效考核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另外,部分事业单位虽然有实施绩效监督工作,但受管理人员思想认知、领导意见等多方因素影响,监督工作缺乏独立性,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容易使职工出现抵触情绪,影响绩效管理所具有的激励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当前许多单位采用的绩效管理模式过于落后,虽然可以为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绩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许多单位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过于粗放,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考核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激发职工的潜力,也无法准确地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评估,比如,单位制定的工资激励制度不够科学,对职工的工资核算不够准确,也未能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使得许多职工对管理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单位的健康发展。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许多单位还停留在工资核算这一基础层面上。一方面,许多单位制定的管理模式过于单一,绩效考核过程不够规范,考核制度与单位的实际情况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限制了其效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一些单位没有及时进行绩效评价结果的公示,未能根据结果帮助员工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不利于单位绩效管理机制的持续优化。
事业单位职工要深入了解绩效管理在单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意识,定期参加绩效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培训,明确绩效管理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关联[3]。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机制,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引,保证单位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都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单位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通过配套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应用,激发单位所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单位公共职责的履行当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将个人利益和单位的长远发展联系到一起,从而使绩效管理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共同为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事业单位在制定绩效管理方案时,要以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为基础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设置,为具体工作的实施提供指引。绩效管理人员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对绩效管理目标进行调整,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明确单位的长短期发展愿景,制定出五到十年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绩效管理工作中的根本目标[4]。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时应当坚持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方面,绩效管理目标应当体现单位应当发挥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向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职工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绩效管理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单位各个层级的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目标的设置工作当中,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有效的平衡,确定出一致的绩效管理工作目标。此外,为了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目标的可实现性,事业单位要对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分析,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部门的工作性质、绩效管理目标的设置等情况,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从而保证绩效目标能够在各个部门和岗位高质量的实现。
事业单位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绩效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方法的创新,通过配套绩效激励机制的应用,提高所有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配套激励机制的应用,事业单位可以激发所有职工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共同为单位社会公共职能的发挥提供助力。通过科学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单位所有的职工都能够更加积极高效地落实绩效管理工作方案,自主进行绩效管理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学习,促进自身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能。在对绩效激励机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结合激励对象的岗位职责、工作成果、个人水平等制定出针对性的激励方案,包括职务晋升、培训机会、薪酬奖励等,激发所有职工参与单位运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单位要将绩效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估结果进行有效对接,激励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水平,从而共同为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提供助力。
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有效激发所有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从而推动单位内部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各个部门和岗位职工后续工作提供指引,并对其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建立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将单位职工在平时岗位职责履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作为基础,保证绩效考核流程和内容的规范性,从而为绩效管理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同时,事业单位在完成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以后,要通过有效措施强化各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单位要设立专门的绩效管理小组,不但要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还要对各个单位和岗位在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进行明确。小组成员要对单位内部所有职工的绩效管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结合绩效考核评价中识别出的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逐步提高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5]。事业单位在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时,各个部门职工要共同参与到指标体系的完善过程中,结合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发展需求提出指标优化意见,从而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同时,各个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对考核指标进行进一步量化和具体化处理,从而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供保障。
事业单位在履行自身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加大各项工作的落实力度。首先,事业单位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其细化为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工作人员职能的履行提供依据。为了保证绩效管理效用的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要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工的薪资待遇进行有效对接,通过配套奖惩措施的完善,激发单位职工落实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其次,单位要以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绩效管理工作计划的编制,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引,从而使各个部门和岗位职工都能够高效有序地履行岗位职能。单位不但要加强对各项工作执行过程的管理,而且要对绩效管理结果进行科学应用,通过绩效管理的反馈,使各个部门和岗位职工都能够清晰了解自身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改。最后,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各类数据的分享和应用,从而为绩效管理计划的高效落实提供助力。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绩效管理工作的成效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事业单位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国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事业单位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单位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并利用这一系统对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各个部门要及时将自身绩效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上传到系统当中,通过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使各个部门可以及时对数据资料进行调阅和应用[6]。绩效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及时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和加工,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同时,事业单位在对绩效指标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整体规划进行调整,准确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并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以免出现绩效目标体系与单位整体战略规划不一致的问题。
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能过于单一,不能选择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以免影响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对绩效管理办法进行动态优化,科学分析单位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据不同部门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制定出差异化的绩效管理方案,从而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够公正客观地反映各个部门实际的工作情况。同时,事业单位在对绩效管理办法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对各项业务的重要程度和主次关系进行全面梳理,针对重点业务要采取合理的手段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而针对重要程度较低的业务,在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的过程中,要采用简单便捷的考核办法,从而保证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作为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可以对职工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对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积极更新绩效管理理念,确立根本目标,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激励机制的优化、管理办法的调整、执行力度的加强、信息系统的搭建等措施,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为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