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艳
(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甘肃天水 741000)
现阶段,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较为普遍,水质恶化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饮水用水,农村居民的饮水用水安全问题越发凸显[1]。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为例,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拥有常住人口约65.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75万户44.9万人,分布于全区16乡镇420个自然村,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数的69%,是典型的农业区(县)。根据近三年秦州区水质监测中心所做的1 300份水样水质检测抽查,结果显示,饮水安全达标率仅为90%。因此,结合全区农村安全饮水现状,迫切需要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做好水质检测工作,推行安全饮水工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农村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人们往往只是简单通过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以及颗粒物判断水是否可以饮用,对于水中的重金属、氮磷元素、大肠杆菌等有害物质无法通过感官直接判断,往往容易忽视。在长期饮用后身体出现例如牙齿发黑、脱发等现象,才会注意水质的问题,此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2]。因此,对水质进行检测,提前预知当地饮水用水问题,是饮水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础。
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部分为留守老年人和儿童,文化程度不高,安全饮水的意识较为薄弱。而乡镇政府也没有充分开展对饮水安全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群众没有相关知识也没有意识去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饮水安全。因此,加强农村饮水水质检测工作,不仅可以通过水质检测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可以督促乡镇政府以实际行动进行饮水安全的宣传,进而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意识。这也可以对政府水质检测工作予以监督,形成良性循环。
农村的农业用水和农民生活饮水通常为相同水源。在没有进行水质检测工作的情况下,粮食果蔬种植、鸡鸭牛羊养殖,这些农业养殖种植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农产品会富集污染毒素,最后流入市场,最终危害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还会间接通过农产品影响食品安全,对更多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农村水质检测工作至关重要。
秦州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为秦岭山地和黄土高坡地貌,地势西南高,东部低,多山地丘陵。气候干燥,年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50.1%以上,本区水资源不足,水质较差。由于气候干旱,水量少,许多农村地区有储水的习惯,如窖藏,这些水长期储存,属于死水,细菌等有害物质会逐渐增多,长期饮用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很多偏远山村还在吃井水,这些水源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进行饮用,水质难以保证。
虽然近年来秦州区大力推进人畜饮水工作,全区农村人饮工程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当一部分群众为减轻生活负担,宁可继续使用窖藏水或井水,也不使用自来水。特别是一些留守老人,由于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出于节约支出考虑,到户的自来水也仅供应临时使用,基本成了摆设,致使生活品质差,幸福感低。
近年来,秦州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经济也紧跟着走上了快车道,一些企业纷纷落户农村,为乡村振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增加效益,忽视环保问题,将废水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废气和废物也不经过无害化处理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当地的水源,影响当地农村的水质,导致重金属、细菌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水源通过生活用水,如洗脸、刷牙、洗澡等也会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内,从而引起疾病。排放到水源中的有害物质往往并不明确,需要逐一进行检测排查,给水质检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秦州区水质检测中心成立于2012年,现有工作人员6名,配备了相关的仪器设备,可承担40项指标的水质检测。同时,在13处“千吨万人”水厂建立了水质常规检测化验室,可承担水厂的日常9项指标检测。随着多年的日常使用损耗,加之未增添新的设备仪器,水质检测设备已日趋落后,陈旧设备故障频出。只能检测一些普通指标,没有办法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水质情况,检测一些新的污染物,留下安全隐患,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精确度较低[3]。
农村水质检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采购设备及管护、专业水质检测费用虽然有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但由于秦州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保障力不从心,致使农村水质检测工程的人均投资标准较低,建设标准也较低,不足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严重影响农村水质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4]。
秦州区水质监测队伍共有专业人员17人。除水质监测中心6名工作人员受过系统培训外,其余11个水厂配备的水质检测人员均为临时聘用人员,仅受过短期培训,缺乏水质检测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对水质检测的知识储备不够。经常在水质检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无法有效解决,致使水质检测的准确度下降,难以保证水质检测的质量以及饮水的安全性。
农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有限,对一些污染、破坏水源的行为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时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不懂得保护自身的饮水安全。例如,在水源地堆放垃圾杂物、放牧、野浴,种植农作物时施用农药、化肥过多。或者施用时间和方法不正确,导致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有些随雨水进入河流等,造成水源污染。
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宣传饮水安全和水质检测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保护好水资源。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着重向村民宣传保护水源和关注饮水安全,让村民们了解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会引发中毒和疾病。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危害更大,提高村民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有助于推进水质检测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通过工商、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对农村的企业和大型的养殖场进行检查,对发现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将废气、废水、废物排放的,按照环保要求,根据排放的数量和污染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并限期进行整改。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如再发现随意排放工业废弃物的,加重处罚,甚至勒令停业,确保这些企业按要求处理废物排放。
积极向上级财政申请专项资金,加大本级财政资金配套。同时,可加强与本地企业以及外来企业的合作,寻求创新合作模式,引导资本投入当地的水质检测体系建设当中。例如,可通过出借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吸引资金雄厚的企业参与到农村的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配套建设水质检测水质净化设施,积极推动农村的产业建设。农村水质检测体系的建设,还可以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通过养殖业种植业的产业发展与水质检测水处理与净化工程一体化建设,缓解水质检测工程的资金短缺难题[5]。
更新设备和改善检测环境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首先应该通过走访村民、卫生室、查阅档案等方式,充分了解当地的水质情况和常发疾病,预判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有针对性地购置检测设备。此外,还要对当地的交通情况、地形地势进行走访调研,选择适合的检测环境。
同时,健全硬件设备设施的维护制度。在日常运行中,加强对水质监测中心和各个水厂检测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建议市级水务部门建立线上平台,将各县区检测设备的型号、用途以及所属部门等信息在平台备案。这样有利于实现跨部门进行设备设施的相互利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及设备的管理效率,可节省非必要的重复的设备开销,同时也便于打造线上信息化的水质监测系统。
为了提高农村水质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农村水质检测的人才队伍建设[6]。一方面,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争取解决人员编制和待遇问题,招聘专业人员开展水质检测工作。另一方面,对现有水质检测人员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课程,邀请省市专家前来讲座,定期组织水质检测人员参加培训考核。同时,组织业务骨干人员积极参与各地水质检测相关的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检测水平,还要学习设施设备维护管理经验,全面提升检测队伍的专业能力,提升农村水质检测质量,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保障。
要做好日常农村水质的检测工作以及监督管理工作[7]。监管部门首先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明确监测中心自身的职责、规范以用监测流程,在制定监测制度的过程中,要确保水质监测制度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同时,提高对农村水质检测和监督工作的重视。明确内部奖惩措施,杜绝工作人员思想上对水质检测工作的轻视和行动上对水质检测工作的懈怠疏忽。
农村水质检测工作不仅仅在于对水质结果的呈现,还要关注水质出现波动后的应急监测管理制度[8]。水质检测中心需要和相关供水部门协作建立全面的供水监督体系,保证供水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消毒。建立应急监测和流动检测模式,有利于在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监测到。成立水质应急小组,负责紧急问题的处理,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合理安排轮换制度,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和数据传输共享,最终实现可以迅速高效解决水质恶化等突发问题的目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秦州区农村水质检测体系的发展完善任重道远。水务部门自身需要重视水质检测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饮水安全相关资金的投入并做好合理的规划。加强农村水质安全的宣传,使全区农村广大群众具有饮水安全的意识。同时,强化对专业检测人才队伍的培养,注重检测技术的更新,加强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护,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证农村饮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