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友慧
摘 要:马克思深入社会现实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与黑格尔的国家观和黑格尔派逃避现实的做法冲突并产生尖锐矛盾,马克思由此转向对黑格尔的批判与改造,本论文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国家观,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关系的批判,并从马克思对他们的批判中分析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马克思对黑格尔矛盾观点的改造,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为马克思投入新的实践准备好了条件。正是在新的实践中,马克思思想进一步深化,产生和制定出新的世界观。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唯物主义;现实研究;新世界观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一直同普鲁士政府专制制度进行斗争,从《反对书报检查令》到《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再到《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深入现实生活中。由于《莱茵报》对普鲁士政府专制弊端的揭露和批判,使得普鲁士当局在1843年4月1日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失去了合法斗争的手段,而《莱茵报》的被查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意识上的某种程度的进步。马克思为了继续斗争将阵地转移到克罗茨纳赫,在此期间通过总结、消化《莱茵报》时期的经验,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批判,它为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革命民主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一、清算黑格尔法哲学
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与青年黑格尔派逃避现实不同,马克思更注重政治批判和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思想斗争紧紧围绕现实生活而展开的,对构成现实国家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深入了解,为马克思提供了新观点。
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作为“需要的体系”,其存在的利益矛盾在国家中总能得到解决,对君主立宪制存在理想化认识。马克思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了解中发现私人利益矛盾在国家与法中没有得到调和,并且出现了保持私有者的利益而牺牲法,国家和法沦为“私人利益的工具”。在这些现实实践中马克思对已开始突破的唯心主义进一步产生怀疑,而黑格尔哲学最集中的表达了对现存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唯心主义辩护,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自觉清算与批判。
黑格尔把家庭、市民社会同国家实际关系思辨的颠倒,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将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与现实的矛盾批判,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二、费尔巴哈新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清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重要任务,费尔巴哈的影响及其对这种影响的最终超越是其另一部分重要内容。
费尔巴哈把对宗教的批判推广到世俗的政治批判上,倡导创立一种新哲学,并在《关于郑雪改造的临时高腰》和《未来哲学原理》中,不但阐述了自己关于新哲学的本质观点同时更深入的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信条。费尔巴哈新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人的精神异化来揭露神学和思辨哲学,指出他们的根本特点是歪曲了主词(人、存在)和宾词(思维、属性)的相互关系。费尔巴哈对宗教和思辨哲学的批判中,把颠倒的主客体关系颠倒过来,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提供借鉴。同时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是借鉴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唯物主义方法,对现实政治国家作批判性分析,开辟了通往唯物主义的道路,最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形成。
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
黑格尔把国家看作为自在自为的现实的最高理性本质,把家庭和市民社会放在国家之前,家庭和市民社会没有独立性,国家是它们追求的目的,从属于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矛盾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得到解決。在马克思观点中,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真正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存在的方式,这种对黑格尔国家与家庭和市民社会关系的唯物主义颠倒,既体现了对现实事物与理念、逻辑概念关系的颠倒,也是对国家和市民社会本身关系的颠倒,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的认识和批判,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质。
四、君主专制与人民主权
黑格尔认为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行使,如君主专制、贵族制、民主制,都存在缺陷,都是片面的,只有君主立宪制是合乎理性而具有现实性的国家形式。黑格尔推崇的君主立宪制是以王权为首的,这种权力划分明显的暴露出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质,同时黑格尔对君主立宪制的赞扬中,表现了反人民的立场。马克思对这种荒唐保守的政治观点进行了批判,首先揭露了黑格尔把现实神秘化,唯心主义地论证君主政权虚假的“合理性”。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民才是真正构成现实的国家制度,国家的形式也来于人民即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国家是人的社会存在、社会现实。其次,黑格尔认为没有君主,人民就是无定形的东西,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这种歌颂君主制而反对人民,以君主主权来混淆人民主权的观点,指出主权本身不可能存在双重性,不是君主的主权就是人民的主权,同时君主主权于人民主权是完全对立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君主主权理论的批判中详细地论述了未来民主制度的理想,从理论上论证了“真正民主制”,通过它实现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的自由,是现任的最高实现性,构成了它向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基点。
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次批判改造
马克思指出并批判黑格尔主客观关系的颠倒使其不仅没有摆脱二元论,同时也窒息了革命的辩证法。黑格尔一方面承认在现实实物之外存在着某种独立的精神本原;另一方面承认理念之外的存在,思维和存在仍然是两个外在的系列。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同时,对辩证法的合理内容进行改造。关于矛盾的观点,黑格尔虽然承认矛盾,但没有说出对立的全部尖锐性,相反却满足于表面上解决矛盾。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讲的矛盾并不是现实事物本质的矛盾,而仅仅是作为理念本质表象的“现象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只有把矛盾归属于它的客观基础和根源,才能进一步区分矛盾、解决矛盾,在矛盾运动中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和规律性。马克思对黑格尔矛盾学说的批判的积极成果运用到后来的理论工作:从国际和市民社会的矛盾,进一步解释矛盾的根源——市民社会本身的矛盾,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矛盾,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殊对象的特殊矛盾逻辑,这些使马克思完成了历史观上的深刻革命。
马克思在离开《莱茵报》的这段时期,对在工作期间深入社会现实问题的工作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进而对整个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克服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想,由唯心史观转向了唯物史观。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产生怀疑,促使他从市民社会入手,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在国家和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这为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摸索到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唯物主义的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 张企泰,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卷)【M】黄楠森,庄福玲,林利.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