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华子
摘 要:延安文艺诞生于延安时期这一中国关键历史节点上,其与党的其他政治工作相结合共同推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由弱变强,为中国共产党打开舆论宣传局面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延安文艺如何推动宣传体系建设为新时代如何加强舆论有着重要历史贡献
关键词:延安文艺;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
一、延安文艺舆论宣传建设的客观需求
(一)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动员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立志带领中华民族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救亡之路,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积极态度,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看到了长期受压迫的中国劳苦大众意图救国的巨大潜力,号召全民族共同抗战,吸引知识分子,团结进步人士,这一举动获得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强烈支持。毛泽东就曾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眾才能进行战争”。为了民族利益,从大局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选择以和平方式解决与国民党的斗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大大扭转国内局势,有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此,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全社会各民族积极主动参与到抗日救亡战争中来,广大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高举抗战救国的旗帜奔赴延安。
(二)国内外舆论导向,宣传中国共产党正面抗战形象
延安时期是中共的关键机遇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间开展政党合法性的特殊历史时段,政党的合法性对开展政治工作和号召感染民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达到能持续控制中国,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国民党对中共实行严格封锁限制,这种局面就使得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不全面不清楚,陕甘宁苏区就像是一个红色孤岛。因此国际社会看到更多是“共产党匪帮”这样的共产党形象,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不是一个个长着长胡须,像野蛮人一样咕嘟咕嘟的喝汤?”加之国内新闻报纸书刊等宣传渠道都被国民党制定了严格的管控审查制度,通过审核后丑化、妖魔化的共党形象被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为了扭转局面,更好的参加斗争,中共中央对国外记者与中国知识分子伸出橄榄枝,欢迎他们深入苏区,了解真正的中国共产党,打消民众的顾虑化解误会。
二、延安文艺队伍建设体制的创立
(一)针对苏区群众生活现状,针对性成立扫盲文艺队伍
延安时期,陕北地区交通闭塞。时任陕北苏区教育部长徐特立评价陕北民众受教育程度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僚、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率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里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这样的教育现状也极大限制了边区文艺、社团的发展。这其中首要的重点就是开展扫盲工作,1939年2月,《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指出要大力“发展民众教育,消灭文盲,提高成年人之民族意识和政治文化水平”。中共领导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识字运动,在苏区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旨在系统的解决文盲问题。边区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开办夜校,成立识字组,指导民众读书认字。例如《识字歌》“认字好认字好/识字好处说呀说不了/能看书能念报/天下大事都知道/写条条认票票……”便是把识字的好处融入了歌谣中。同时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延安民间文学艺术的潜力,将其与党的先进思想融会贯通,把革命任务与无产阶级思想渗透到其中,以便群众更好的学习了解。
(二)现实需要推动成立鲁艺
中国共产党抱着必胜的决心坚决抵抗侵华日军并积极主张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号召赢得了进步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纷纷奔向“抗日圣地”延安。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著名作家丁玲、周立波,诗人贺敬之等,作曲家马可、冼星海,美术家蔡若虹等,延安文艺队伍日趋壮大。为了满足战争形势和宣传层面的现实需要,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成立一所专门的文艺院校。毛泽东说:“我们需要文化艺术的队伍,这个队伍需要扩大,应该成立一个抗大、陕公式的艺术学校。我愿意以最大的力量帮助艺术学校的创立。”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就此诞生,这是延安第一个为抗日战争所培养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骨干的艺术学校,为延安文学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与延安大学合并,更名“鲁迅文艺学院”(简称“鲁艺”)。
三、延安文艺的舆论宣传及其成效
(一)有效回击反共舆论宣传,成功扭转中共形象
报刊在宣传战线中是首要的有力武器,是全党的喉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报书籍的出版发表,是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强调“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党应当充分地善于利用这些武器”。其中,党优先保证报刊内容的真实性,将事实阐述清楚,细节翔实,尊重来自个地方的声音,构建党良好的舆论公信力。加强正面报道,党广泛挖掘抗战中的英雄事迹,加大宣传和表扬用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此外中共将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国共两党重大事件也为我所用。《红色中华》就西安事变发表了《西安抗日起义 蒋介石被扣留》《西安抗日起义的原因》《为和平为停止内战而奋斗》等系列报道,为全国各界真实、准确了解西安事变,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通过学习联共党史提高党内理论水平,更好发展延安文艺
1938年9月,由斯大林亲自主持编写并由联共(布)中央审查通过后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正式出版。此书一经问世便迅速传入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同时翻译成多国语言并传入中国,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学习苏联实践经验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权威材料。毛泽东曾指出党内普遍理论知识储备不深,他说“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现在已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但还很不普遍,很不深入。”同样刘少奇也指出“中国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党内急需系统的理论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传入中国便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与理论提高的需求。此书被中共高度评价并指定为干部必读的“五本理论书”之一。李维汉指出:“学习马列主义,必须研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生与发展不可分离的世界革命史,特别是联共党史。研究联共党史,是解决精通马列主义任务的最重要的道路。”
(三)多种宣传学习举措坚实树立起党意识形态话语权
由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德斯图特·德·特拉西创建缔造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沿用至今,这一具象化的理论便成为人类社会长久以来所探讨争辩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影响主导整个世界历史长期演变前进的关键力量。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和群众导向的性质,是一个现代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马克思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重要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重视强调问题工作,将其化身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职责。毛泽东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问题,一以贯之的将其运用到中国革命战争中。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2]牛军. 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20.
[3](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4:170.
[4]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时期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5]陈鑫.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民众教育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6.
[6]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7]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提纲[C]//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 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257
[8]李文. 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9]《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33 页。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20 页。
[11]罗迈:《我们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解放》,1939年第79期。
[12]朱继东.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