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向平:时代的节奏与韵律

2023-09-03 13:22
现代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作曲音乐学院音乐创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作曲家邹向平老师出生于成都的一个音乐家庭。其父邹鲁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青年教师,主要教授视唱练耳、作曲与和声学等课程。其母李千与父亲是同窗,曾师从中国著名声乐教授郎毓秀先生。在如此氛围的点滴滋润之下,邹向平老师从五岁便开始学习钢琴。1964年他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师从郑爱菲老师继续习琴。后由于文革原因,中断学习呆在家中,时常由其父亲辅导音乐学习。1970年4月,他和当时的万千学子一样,被分派到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上山下乡,后于1971年春应征入伍,服役于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77年至1980年,是邹向平老师音乐学习之路上的转机之年。这期间,他经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先生的介绍,在沈阳音乐学院分别跟随杨余燕、张守明老师学习和声、作曲。1981年春,三十而立的邹向平老师退伍转业,成为一名四川音乐学院的钢琴伴奏老师。

常听人言道:“在攀登人生阶梯的旅途中,我们不怕慢,只怕停!”当邹向平老师回到四川音乐学院工作后,看到恢复高考时,学院里的莘莘学子,个个求知若渴的情景,那个骨子里就勤奋、热爱音乐的他,学习热情又再度被点燃。虽然在这之前,时代命运耽误了他,没能在他适时的年龄,让他有机会成为高校学子中的一员,但他怎能甘于他的音乐学习之路就此慢下!就此止步!于是,他花费了近四年的时间,在工作之余认真在职进修,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作曲系本科的全部课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他直接考取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硕士研究生,并在学习期间分别跟随何国文、刘文晋、高为杰、李一贤、俞抒、刘瑞芝等教授,继续提升其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业务水平。1989年7月,邹向平老师研究生毕业,成为作曲系建系以来,培养的首位复调专业硕士,并留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此担任作曲理论及作曲教学工作。1997年后的两年,邹向平老师再接再厉,在分别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访问作曲家研助金和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的高级访问学者研助金后,他远赴美国迈阿密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和讲学14个月,并在1999年回到成都继续任教至今。

邹向平老师的音乐创作,始于他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担任文艺兵时期。也许是从小一直学习钢琴,也受家学和父亲邹鲁的影响,他的乐感以及音乐灵气非常好。再加上,从1977年起,他陆续接受了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里各“学院派”专家,对其关于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写作的严格训练,所以他的音乐创作起点比较高,音乐体裁中的器乐曲、室内乐、大型管弦乐以及歌剧等体裁,常是他音乐创作的主要方面。1992年,邹向平老师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鱼凫祭》,荣获“黑龙杯”全国管弦乐大赛特别奖(该作品后来还获得台湾第二届华人作曲家征曲比赛佳作奖),从此他便开始在我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中崭露头脚。1995年,邹向平老师以其研究生阶段就已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侗乡鼓楼》,一举获得喜马拉雅杯—中国风格钢琴曲国际比赛第一名。这部作品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尤其是器乐曲创作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经问世,不仅惊艳了全国专业音乐创作圈,还引起多个音乐理论研究学者、评论专家及各类学术论文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成为钢琴家们竞相演奏和参加各类钢琴大赛时,常选到的中国当代钢琴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之后还在2004年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此处,笔者引用中国当代著名音乐作品分析专家、音乐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资深博导李吉提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中,对该曲的原文评价:“《侗乡鼓楼》能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经典并不是偶然的,它的确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品牌特点的现代钢琴作品。作品表情的即兴性、结构的模糊性;作曲家对材料的精致加工、以及音乐的典雅气质和中国韵味等,很自然地流露着作曲家个人的情怀。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他特有的专业艺术兴趣与品位、以及他创作中闪耀着的理性光辉!”。

新世纪以来,邹向平老师的音乐创作愈发成熟且多产,其音乐的个性,则更加鲜明且独特。他的音乐语言、音乐创作技法更为丰富新颖,善于以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实现对作品的当代化表达,成为其之后音乐创作的重要特质。2005年,他的大提琴独奏曲《川腔》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同年,他的室内管弦乐作品《帮、打、唱》,获得第十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优秀奖。2011年,邹向平老师受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幻想的色彩》,首演于第39届香港艺术节。之后,他受日本广岛“东京亚洲音乐节”委约,创作钢琴三重奏《记忆-I》并在日本首演。此后,他还陆续创作了八重奏《暮烟》、管弦乐作品《剑韵-为杜甫诗意而作》、钢琴四手联弹《蘷》,钢琴作品《风雨桥》及三幕歌剧《钟馗别传》等作品。

作为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教至今的资深教师,邹老师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温和亲切,他的外表儒雅帅气,总洋溢着艺术家风度翩翩的独特气质。2000年的金秋,笔者有幸成为了邹老师的在校学生之一。实际上,在那之前的大约一两年间,也是笔者在读本科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音乐周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邹向平老师的人物及创作专访。要知道,《音乐周报》一直是中国音乐圈最重要的专业报刊,尤其在那个纸媒大行其道的时代,其刊发人物或报道音乐事件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更为惊喜的是,当知道我读硕士期间的复调老师,将是那个我曾在报纸上看到的“明星”老师时,那份学生心中的欣喜之情,简直不言而喻!

平日里,邹向平老师的教学非常认真,那课前课后分发的一叠叠各种乐谱的谱例、一摞摞各种学习的相关资料,常成为我们课前课后的标配。课堂上,邹老师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老师,只要没有什么事等着去办,学校里规定的一个半小时的课,常会被他上成整个上午或下午。邹老师的课堂教学,多是通过启发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学习,从不自顾自地给学生蒙头灌知识。其英语水平特别好,尤其专业音乐英文的听说看译,简直不在话下,笔者也曾有幸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与邹老师共同翻译了一部他从国外带来的复调音乐专著,遗憾的是由于版权原因,其出版事宜只能悻悻作罢。

邹向平老师从来都是提携后辈育英才,亦师亦友共前行的工作态度,学生们私下里常“议论”邹老师是个见不得学生闲着的老师,对于这种“议论”,笔者也是深有体会。其实,邹老师只是我读研阶段的复调老师,非我的硕士导师。但是,我在读研的几年间,愣是被他喊去上了他当时所授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管弦乐配器法》等全部课程。就连我工作以后,每遇他开新课程时,他都会主动喊我和一些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们接着去听课。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其教与学对个性化要求都很高,所以,在那个学生数量不多的年代,作曲系学生们的专业小课,基本都是在各个老师们的家中完成,这也为我们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更近距离了解老师的机会。邹老师对待学生常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每上课时,不仅会给学生们备有零食茶点,还时常在课罢,带着我们这些学生们去打牙祭。邹向平老师也很关心学生们的专业成长,每每学生们遇到专业困难、职业发展困境时,他常会出手帮助、倍加提携。2008年,笔者正在北京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出差路过北京的他,在得知当年我同时还报考了中国音乐学院时,立刻带我去拜访了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知名博导高为杰先生,并热情地向高先生引荐我这学生(后因为汶川大地震,笔者未能参加当年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入学考试),其提携后辈的师者之风,实在让我这学生倍受感动!笔者知道,諸如此类的事情,像我这样在学业、人生路上,获得邹向平老师帮助提携的学生,在他身边还有很多很多……

邹向平老师理性与感性并存,一直保持着对音乐事业的执着与热情。笔者相信,邹老师会顺应时代的节奏与韵律,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感人、更有温度的音乐作品。

猜你喜欢
作曲音乐学院音乐创作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George Gershwin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