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海
摘 要:中国共产党有9800多万党员。由于党员人数众多,给我党治理带来诸多挑战,如管理执行难题、党员质量难题、团结统一难题、利益协调难题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通过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加强思想建设保持思想一致、加强政治建设增强团结统一、协调各方利益扩大执政基础等措施应对,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挑战;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党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大党独有难题的理论命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情实际的新判断新思考。这是着眼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要论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高瞻远瞩的战略眼界和攻坚克难的战略自信。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自觉和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主动和战略自信。
一、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与各国政党比较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比德国的总人口数量还要超出1000多万,党的基层组织506.5万个。
据相关统计,目前党员数量超过1000万以上的现存世界政党共有10个;如果按照100万人以上来统计,则符合条件的现存大党有39个;如果按照50万人以上统计,符合条件的现存大党包括50多个。印度人民党自称有1.8亿名党员,中国共产党有为9804.1万名,美国民主党有4718万名党员,印度国大党有4500万名党员,美国共和党有3572万名党员。(以上党员数据来源于统计政党的网站,以2022年为基准。100万以上的政党的数据未能精准,因为部分政党的党务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党员的数量和规模是相对的,对世界主要国家来说,50万以上的党员规模已经算得上是大党了。许多欧洲主要国家的执政党党员规模也就10多万,但是却对世界政治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党员人数众多对我党治理带来的挑战
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毫无疑问,当前面临的管党治党形势与环境,与新中国成立初期500万党员大不相同,与改革开放初期3700万党员也不尽相同。由于党员数量多、队伍规模庞大、组织体系复杂,这必然为管党治党方面带来管理难题。
(一)党员人数众多带来管理难题
党员人数越多,覆盖的管理对象就越广,投入的管理精力就越多,付出的管理成本就越高。中国共产党严密且庞大的组织体系,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但党的组织层级多、管理链条长,也对中国共产党加强组织管理提出了现实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内部,构建了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组织体系,再通过广泛分布在各领域、各行业的基层党组织,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网络。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组织层级多、党员队伍庞大,党中央无法准确把握大政方针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一般多以上报、抽查、督查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干部有可能会考虑到自身政绩,以及应付上级检查考核的需要,变通乃至扭曲中央政令,导致党中央权威和利民政策难以切实落地。譬如,不按规定动作随意执行民生政策;在工作中不遵循实际情况和群众所需,刻意扭曲事实;或者上下级之间打好关系、暗度陈仓,致使中央政策的執行效力“大打折扣”。显然,这些行为和现象既造成了党中央权威的流失,更损害了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
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耕的时代,传统的组织结构与新要素的快速流动形成鲜明的反差,广大党员往往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数据的轰炸,对自上而下的会议精神、政策信息等反而会反应迟缓,这些同样会使得部分党员难以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最新精神以及“国之大者”,进而影响党中央权威落到“最后一米”的执行效力。
(二)党员人数众多带来质量难题
中国共产党要发挥组织力量,不仅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党员数量持续性地增长,固然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标识,但也使保证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艰巨。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增加党员数量上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党员队伍质量。只有管理好庞大的党员队伍,确保党员质量,中国共产党才能以“先锋队”的姿态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党员人数的绝对值和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都在逐年攀升。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5365.4万名,占54.7%;女党员2930.2万名,占29.9%。工人和农民仍是党员队伍主体,占总数的33.3%。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虽然对组织的规模发展有着迫切的要求,但始终对党员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既积极吸收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也不断把不合格的党员清除出党的队伍,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近亿名党员的组织规模,确保党员质量才能发挥党员数量优势。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每位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进行管理,并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加以约束。但就全党来说,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党员、干部监督不到位,管理缺位、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同时,无法彻底排除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想借入党捞好处的可能性,一些党员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甚至腐化变质,给党带来了重大的风险隐患,客观上需要加强党内集中性整治,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
(三)党员人数众多带来团结统一难题
党员数量庞大,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党员思想认识存在差异,如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如何形成党中央的权威、如何强化全党对党的忠诚,如何加强思想引导,强化对党员的约束,如何严明政治纪律,如何加强组织管理,寻求最大公约数,是我党面临的现实难题。
党内统一思想难题。思想上的统一是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前提。“我们党是一个大党,统一思想历来不易。”从数量上来说,九千多万党员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中差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党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重新建构了党员群体对于利益概念的认知,催生了各种社会思潮,使党员在思想道德、价值理念等层面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愈发明显。
实现团结统一难题。政党内部的凝聚力是保证大党生存发展的前提,但组织规模越大,越可能出现政见不一、党内分裂的现象,导致大党内耗和凝聚力的下降。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有的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理想信念“总开关”常年失修,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有的热衷于搞“小圈子”“拜码头”“搭天线”,搞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等,这些问题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四)党员人数众多带来利益协调难题
随着党员规模的扩大,党员的成分势必更加复杂,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党内存在大量思想问题和利益矛盾,某些矛盾涉及党员、干部多,同其他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协调处理难度很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冲突,形成包容性的机制,凝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教派、不同阶层党员的共识,是我党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当前,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互联网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等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新兴行业,中国社会结构加速分化,“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新就业群体,如何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组织优势亟待思考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平衡好诉求总量和个性意愿之间的关系,从两个方面来凝聚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是始终动态追踪并实现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新的意愿和要求;二是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科学管理,以此确保党真正做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面对党员人数众多的应对策略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确保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一)健全党的组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
管理9800多万党员的大党需要严密的组织体系来支撑。我党组织有党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不同层级的党组织有着不同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组工作条例和党的工作机关条例,把中央和国家机关建设成为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地方党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中间段”,“要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党委工作条例,把地方党委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基层党组织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严把党员入口关、畅通党员出口关,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既要从入口处突出政治标准和政治意识,也要在壮大党员的过程中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比如,根据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特点、活动半径灵活组建流动党支部,厘清并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职责,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沟通;创新组织动员模式,引入数字化治理,构建扁平化动员体系,以此提高党内决策的执行效力;压实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职责,妥善处理和归置不合格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领导统筹好各类监督主体以加强全面监督,将监督贯穿到政策的部署之中,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同时利用好巡视这把“利剑”。
(二)加强思想建设保持思想统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明确强调:“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把9800多万党员团结起来需要紧抓党的思想建设,以科学思想武装全党,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全党的力量来源,理想信念的坍塌是最根本的坍塌。对于党员个人来说,精神上的滑坡会突破道德底线,走向违法犯罪。理想信念的确立,不仅仅需要朴素的感情支撑,还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针对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得过且过状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統一意志、统一行动,破除少数党员和干部的“心中贼”,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团结统一首先是政治上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政治上路线正确,才能实现全党的意志统一,团结全党力量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政令畅通,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更好地应对各大难题,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也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拓宽民主渠道广泛征集意见。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执政,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必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在监督理念上,要加强党内民主教育,培养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要求干部在广开言路、广泛倾听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决策;在监督方式上,党员干部要认识到“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对这么大一件事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是难免的”,拓宽和畅通“建言献策”和“他人批评”两个渠道;在监督载体上,要提高组织结构弹性,让互联网“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认真听取和采纳来自群众的正确合理的意见。
强化政治监督。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都要贯彻严的要求,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重视、警醒、知止。教育、引导、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更加自觉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协调各方利益增强党的代表功能
中国共产党之大,不仅体现于党员人数多、组织体系全,更表明其代表的社会主体广泛,工作布局全面。党要号召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在解决民生、确保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强化政治认同,厚植执政根基。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追踪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新的意愿和诉求,把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新”在哪里、“变”在哪里,并对多元诉求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引导,增强政策的包容度和覆盖面,出台并执行符合“最大公约数”原则的政策主张和行动方案。
通过党组织引领下的基层协商治理实践,找到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执政根基,基层党组织不能“闭门”搞党建,涉及基层民生问题的重大对话和讨论,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城乡社区治理一线工作者、驻区单位代表以及村(居)民代表等参加,收集并综合群众诉求,作为上级党政部门决策依据。同时,面对群众中不同的声音,党组织可以依托党员、居民代表、城乡社区骨干等群体,以“多跑、多听、多谈”的柔性方法开展群众沟通工作,最大限度地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