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以来,文物工作在探究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为了解决目前文物保护项目经费不足的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加大了对文物保护项目的投入力度,项目经费在文物保护单位财政拨款中占比逐年增加。面对近几年财政收入下行的现实,财政收支矛盾日益激增,对专项资金加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重视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最大程度地保障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从内部控制角度,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力度,优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专项资金使用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内。
专项资金在事业单位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决定着事业单位事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贯彻执行,是保障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财政资金收支矛盾的大背景下,项目资金一般是优先保障民生支出。专项资金使用更要突出优化性和精准性,保证文物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专项资金具有专门性和针对性,如果在管理中出现挪作他用或者扩大支出范围等情况,出现单位资金综合管理混乱,不能起到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也不利于以后年度项目资金的申请。同时,文物保护资金使用得当,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就可以稳步提高,不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能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不仅是项目资金使用的要求,也是对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内部控制是一个规范的体系框架,只有在专项资金的调研、可行性分析、预算编制、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价的全过程中参与进来,才能监督好项目资金的流向,提供较为可靠和真实的财务数据,切实保证专项资金使用落到实处,避免出现专项资金流失和闲置的情况。只有提升了整理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才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将专项资金管理好、利用好,发挥好专项资金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文物的活化利用。
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资产安全,这与专项资金的意义不谋而合。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是为完成某一特定目的具有特殊用途的专项资金。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在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在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专项资金虚报、挪用、侵占和流失,违背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下拨的初衷,与社会发展和人民期盼背道而驰。加强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才能从源头上改变专项资金乱用混用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资金的安全性。
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体现各级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是文物是否可以长期留存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将该项资金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才是文物保护项目资金存在的应有之义。事业单位应该用好内部控制这把双刃剑,既能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好,也能保护单位内部人员和保证专项资金安全。事业单位应主动改变财务管理现状,加大内部控制在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力度,提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中,对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只是停留在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上,是一种事后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实际上,内部控制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是一种全面性、全过程、全覆盖的管理理念,是治理和效率的制衡。它应该贯穿于文物保护项目的全程,不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点。内部控制理念上的落后,导致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在实施中内部控制工作大打折扣。文物保护项目资金使用不尽如人意,资金浪费或资金短缺现象出现,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对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有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认为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导致专项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但是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专项资金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混乱。部分单位预算流程和收支流程控制缺位,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度相对滞后。专项资金绩效跟踪评价体系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评价作用。
专项资金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目前,专项资金从建立项目库到项目结束都没有用内部控制的理念来约束。项目库建立中,重视资金到位情况,忽视项目预算编制,有的甚至没有科学的立项依据和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预算编制与业务脱节严重,预算编制往往是通过财务部门编报,一般采用增量预算编制确定资金数。科室之间没有有效沟通,导致资金预算与项目概算分离,造成项目资金不准确,出现资金闲置或浪费现象;预算执行率问题突出,存在预算执行率偏低或为完成预算执行率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随意扩大项目资金使用范围,为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支付项目资金,项目资金密集支出等情况时有发生。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花钱必问效的意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目前,随着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重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增长较快,专项资金管理对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会计制度对专项资金的核算作出了规定。但是,限于事业单位人员少和部门少的现状,缺乏专业的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往往是财务人员兼职。财务人员内部控制专业能力不强,内部控制的要求很难落实到位。事业单位部门少,不能完全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和轮岗制度,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执行大打折扣。
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通过全面有效的监督措施来保证的。外部监督作为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的重要形式,没有起到专项资金管理应有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中,专项资金内部控制评价不到位,专项资金评价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偏差及时纠正;有的事业单位甚至是内部控制评价部门也归属于财务部门,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事业单位外部监督不力,主要体现在财政部门和社会力量没有参与到专项资金的审计中。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中,一般国家级或省级资金会有相应的事务所进行跟踪审计,但市级专项资金主要是财政部门监督,较少有事务所进行跟踪审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之资金量的不断增加,加快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一是文物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长期驻扎工地,与单位人员就专项资金管理上存在沟通不便、信息不对等的特点。二是信息化建设能将专项资金管理的制度和流程理顺,借助信息化可以实现审批留痕、全过程追踪,可以及时处理专项资金管理上的漏洞,同时也可以优化问责机制,落实到人,不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1.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
重新梳理单位内部组织架构,各部门明确职责,避免职责交叉,突出岗位制衡。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将执行与决策、决策与监督、执行与监督等部门相互分离。财务部门也要及时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记账会计逐渐向业财融合会计的方向转变。内部组织架构要在运行中不断调整,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和高效性进行评价。
2.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工作机制,是提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先要坚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形成各部门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防止专项资金发生舞弊和错误。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重大资金支出,需要实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制度,必须有相关会议记录。鉴于文物保护项目的专业性,可能无法实现关键岗位的轮岗制度,应采取抽查记录、盘点资产等替代性内部控制措施。必要时,要对专项资金采取专项审计。
3.加强核心人员培训和沟通
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是需要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通力协作,才能使专项资金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当前专项资金管理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用人方面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同时要对财务人员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一方面,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对新的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和内控规定要不断学习。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法规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规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风险。另一方面,要主动提供财务人员学习的机会,不定期地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学习,提高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绩效评价,结合绩效考核指标,对财务人员作出评价,检验财务人员工作成果。
4.深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在贯彻执行中出现问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加大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宣传力度,能提高广大职工的重视程度,也可以明确职能部门分工职责,避免在职责履行中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专项资金管理可以绘制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控管理文件,制作成宣传册发放给每位职工;也可以通过单位网站专栏,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发布,供大家学习查阅;还可以在单位内部举办专项资金管理政策解读讲座,强化内部控制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1.加强项目资金的预算控制
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对项目进行梳理,明确项目的编制依据、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在建立项目之初,就要对项目进行科学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整合各部门力量,做好预算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新增项目预算应尽量使用零基预算法,保证预算编制的新鲜度。预算编制应重点关注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项目能够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强化预算审批流程,需要政府采购的项目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要求进行采购。未达到采购标准的项目,也要符合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购买。对涉及固定资产的项目,要录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加大项目预算执行力度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刚性,对预算执行工作要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单位应建立项目资金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在收入方面,应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单位账户中集中管理,严禁有账外账。建立收入分析和对账制度,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减少资金风险。在支出方面,专项资金具有专项性和独立性,应在预算要求的列支范围内支出,严禁有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行为。加强支出审批控制,项目支出要逐级审批,重大事项要集体决策。财务部门要全面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加强预算分析控制,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3.落实项目资金绩效评价
文物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最终要落到项目资金绩效上。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应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在项目库建立初期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应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细化绩效评价指标,设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形成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以绩效结果为导向,做好文物保护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
4.落实项目资金监督管理
建立项目资金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规范合理。项目资金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进行项目资金的全过程监督。项目支出是为特定目的发生的支出,要避免专项经费被挤占和挪用的情况发生。项目实施完毕,应将全部结余资金上缴财政。避免公用经费列支到项目经费中,随意混淆资金用途。由于项目资金涉及金额较大,极容易出贪污腐败现象。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支付流程,查验票据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保证专款专用,让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5.提高项目资金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项目资金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各部门沟通,规范审批流程,实现审批决策留痕,为项目管理提供依据。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以梳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为基础,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立岗位职责,必要时可以加入专家进行咨询质证。专项资金信息化建设必将让资金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支持,要想提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提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降低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中的风险,就必须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在单位层面,要增强事业单位内部架构,建立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用制度来约束管理;在业务层面,要加强各项业务的控制和监督,不断完善业务流程,理顺业务考核和监督方法,保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