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向正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已进入系统提升、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传统的整治举措已无法满足新阶段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工作重要的思想保障,将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必须抓紧抓好,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会促进村民对该项工作的内生动力,有助于村民提升自身的精神风貌和健康水平,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要求为村民完善基本的居住设施,增加安全设施,改善村民卫生条件。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入手,满足村民对优美环境的需要,是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激发村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利推手,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等。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可完善共建格局,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点、示范村,在此过程中,实施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组织建设,促进民主决策,提高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村民自身发展动力。
改善农村社会氛围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能带动村民广泛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开展科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牢的语言,把红色精神和党的理论送入千家万户,让群众感受到党的理论的可亲可近、科学可用,增强村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升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更进一步提高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改善农村社会的氛围,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一些地方在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不足。要对村民广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文明习惯。
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投入经常被忽视。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投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关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各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色往往被忽视。有关部门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注重发掘农村文化的价值,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与环境和谐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吸引村民关注和积极参与,甚至会被视为形式主义,难以产生持续的影响。每个地区的农村文化、自然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乏特色,就难以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旅游业等带来新机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加强文化引领、文明乡风建设、法治建设、群众监督、科技创新,形成多方合力,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切实提高整治效果。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同创造的价值、信仰、风俗、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利用传统文化、科技文化、现代文化等多种方式,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推动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村民精神内核和道德规范的来源,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应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例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不仅能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还能够培养村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教育启迪。另外,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能够让村民更好地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帮助村民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进而更好地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文化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文化可以为村民提供行为准则和标杆。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勤俭持家”等思想,能够引导村民养成勤劳节俭、勇于奉献、爱护公共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文明乡村建设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关部门应加强文明引导,挖掘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利用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和推广,激发村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热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需要注意的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寻找独具特色的点,把这些点作为整治工作的切入口,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同时还要创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文化馆、文明实践所等场所,在展示乡村的特色历史和文化、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借此平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化解邻里矛盾,切实解决群众的闹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文明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文明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需要从心理、行为、观念等方面入手,培养村民的文明素养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二是加强文明规范建设。需及时制定相关的规范标准,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村民的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开展以文明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观念,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建设文化场所。建设文化广场、阅览室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村民文化,传递文明生活理念,从而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四是建设文明乡村。支持和鼓励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创新创业的精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法治对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法律可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公共环境的卫生、安全和整洁,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法律和制度可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法律执行机制,以保障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规章制度可以确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标准和要求,为整治工作提供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另一方面,制度可以明确相应的责任和处罚措施,对于污染、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进行惩处,帮助大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和约束各方面的行为,从而保障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宣传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可使村民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法律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坚持法治化原则,严格依法整治,健全法治宣传、培训和服务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广合法合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文明法治的社会氛围。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群众监督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有助于推进工作高质量开展。一是群众监督能够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行动力,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责任,主动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推动整治工作的开展。二是群众监督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纪律,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群众监督有助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最终形成社会共治,推动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开展。要发挥广大村民的监督作用,提高村民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能力。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群众监督的引导和支持,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倡导村民广泛参与,推进环境保护法治化,共同维护美好的乡村环境。
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是精神文明建设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要弘扬创新精神,开展科普学习教育,培育创新土壤,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动。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树立正向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比如,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等科技手段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法律法规等,以提升广大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可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农村环境。比如,采用智能化农机具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利用清洁能源,可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建设智慧农村,可提高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新精神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支持。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应用,使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村民。
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文明、幸福的乡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