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

2023-09-03 06:39:02黄千千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13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

黄千千

(中共启东市委党校)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在精神产品的获得、精神产品的参与、精神产品的享受与精神产品创造机会上的丰富和平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行理论探讨,既是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又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诉求进行探索性应答。

一、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现实又对我们提出了“如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崭新课题。从理论、实践、价值三重维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蕴,是深入理解其逻辑展开的内在要求。

(一)理论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辩证统一

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既有全民性,又有全面性。全民性是指富裕的主体是全覆盖的,即城市和乡村的全体人民;全面性则是指共同富裕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即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所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一方面,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是基础。古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提出通过社会生产“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些都表明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前首先要通过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来达到物质生活富裕,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才能逐渐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式并不完全受物质条件支配,它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中蕴含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追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所以我们党始终注重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频共振以增强全体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自觉。

(二)实践逻辑: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走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路线,是新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一种空间的全域性,这种全域性不仅指不同地区,也指城乡之间。因此,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让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差异性的地域空间发展为功能互补、资源协调、和谐共生的地域共同体。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全体居民可以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价值逻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价值追求

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而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最终旨归是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物质上实现了脱贫,精神上更要脱贫。新时代是城乡全体人民“三感”需求增长的时代,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表现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也表现在精神层面获得尊重、认同。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元,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日益增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阐释与价值追求,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遵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升全体人民的“三感”。

二、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本质上就是通过空间、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治理等维度的融合来解决城乡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需要和供给等方面的不平衡问题。

(一)以城乡空间融合构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城乡空间融合不是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上同一化,而是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空间关系逐渐融合交叉,形成功能互补、要素互动的整体发展格局。城乡空间融合下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将乡村的绿色文化、乡愁文化融入城市,同时将城市的工业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入乡村社会发展中。一方面,以城乡一体化打破二元对立的空间管理,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依托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为广大乡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多样化文化产品与服务,乡村则以绿水青山为基础向城市提供农产品、生态文化服务供给等,以此保持城乡经济、文化发展格局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城乡良性互动化解空间融合产生的矛盾冲突。通过城乡空间在物质、精神上的双向互动,促进城乡居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解决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发展机会、精神供给上的不平衡问题,全面加快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

(二)以城乡产业融合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城乡产业融合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的人力、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有机流动和调整,能有效缩小城乡物质发展差距,进而弥合城乡精神生活上的鸿沟。城市和乡村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同优势,城市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广阔的市场,可以为乡村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乡村则拥有土地资源和农业产业基础,可以为城市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因此,通过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优势产业与特色文化融合,培育发展“农业+文创”“农业+旅游”等新业态,加强优秀农耕文化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拉动精神文化消费,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三)以城乡文化资源融合激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城市化发展一度使大量文化资源被市场机制引向城市,导致乡村文化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城市。尽管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乡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但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必须通过城乡文化资源融合来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集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激发乡村居民的内生动力,让城乡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文化资源融合可促进城乡之间文化交流、碰撞。将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入农村,让农村居民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将农村自然资源引入城市,支持城市建设,增强以城带乡功能。文化资源融合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文化资源融合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自信。城乡文化资源融合既保护和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新的文化元素,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以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融合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服务不够全面,阻碍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有机融合则为精神文化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提供了保障。公共文化设施融合是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城乡区域中实现一体化和全覆盖,将城乡空间融合中的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城乡同步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提升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的目的在于实现城乡居民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机会、结果的平等化,让所有人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针对城乡地区因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差异,可不断完善“城—县—乡—村”分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普惠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将文化建设与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相结合,解决城乡居民精神供给、精神交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五)以城乡治理融合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品质

城乡治理融合的核心是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新格局,不断优化城乡治理结构。一方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自治、法治、德治共同发挥作用,这对城乡居民的精神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升城乡居民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城乡治理融合可以让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城乡居民等多元力量协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中持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人民在心理生活、文化生活、信仰生活三个层面上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通过精神生产、精神供给、精神交往、精神消费的系统联动与优化调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为我们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指南。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前行的价值遵循,蕴含着全体人民为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不断奋斗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思想宣传、文艺作品创作中,特别是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小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教育中,用好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等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针对低俗、媚俗、庸俗等文化乱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不仅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进行积极引导,还要对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信息裹挟的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错误思潮进行批驳。政府和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以正面舆论引导公众,提升人们的鉴别能力。

(二)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精神生活重塑

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一是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修身立德、正心明道的力量,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中因材施教、分而化之。由于城乡居民在生活条件、文化程度、职业发展、精神需求表达和文化活动参与上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故而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政治、道德、实践等教育过程中全面施策,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全面而系统地涵养道德素质和提高精神境界。

(三)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供给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借助一定文化载体的输出,这就必须有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加持。一是着眼于城乡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加大创作扶持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样态中深刻把握人民群众变化发展的需求,提质增量,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的精神文化产品;相关单位要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种类,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新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多推出既“专家叫好”又“市场叫座”的好产品,打造深入人心、有精神引领力的文化品牌。二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精神文化产品利用云端等便捷方式走进寻常百姓家。三是与时俱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精神文化产品中,不断凝聚社会共识,增强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四)同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精神生活呈现不平衡性。因此,要兼顾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全方位考虑城乡居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根据地区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最优分配,构建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文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水平,努力消弭城乡、群体之间在分配和享有精神文化产品上的机会和结果上的差距,让所有人都享受到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乡村较城市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加大对乡村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将当地文化特色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再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选择和选址,同时要切实提高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场所的使用率,推进乡村文化发展,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