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娣,付雪娇,王 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
辽宁省地处东北春大豆区的南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分积累,生态环境适宜春播大豆生产,是我国东北优质大豆重要产区,其中辽河两岸的中部地区地势平坦,有机质含量较高,是最适宜区。辽宁大豆具有籽粒大、品质优、商品性好等优势,备受国内加工企业青睐。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辽宁大豆产业发展,辽宁省先后制定了春大豆生产技术规程(DB21/T 922-1996)、绿色食品黑豆生产操作规程(DB21/T 1246-2003)、优质大豆(DB21/T 1282-2004)、风沙半干旱地区大豆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DB21/T 1389-2005)、辽西北风沙场旱冷凉地区大豆生产技术规程(DB21/T 1481-2007)等相关技术规范,对辽宁省大豆稳产、增产提供了保障。当前应不断增强对全省大豆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辽宁大豆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辽宁省大豆杂交育种研究工作开始于1956年。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大豆育种科研能力及水平得到快速提升,2000~2022年,辽宁省累计选育大豆品种259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32个(数据来源于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超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辽豆32于2015年获得了325.3 kg/667m2的超高产记录,居国内领先水平;高产广适多用途大豆品种辽豆15号是我国第一批国审大豆品种之一,是东北地区适宜区域最广和推广时间最长的大豆品种,居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以来,辽宁省大豆品种选育单位由以往的以科研院所为主,逐步呈现出科研院所与种业公司齐头并进趋势。审定品种由过去的单一普通类型的大豆品种,增加了鲜食专用型大豆品种,进一步丰富了辽宁省的大豆品种类型。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品质性状、抗病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在长期的大豆生产实践中,已在辽南、辽北和辽西3个生态区形成了3种不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增产效果明显,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具体3种不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如下:
1.2.1 辽南地区高产高效基本模式
高蛋白大豆品种+合理密植+控氮增钾+提高抗病性→稳产高产。
该模式以高蛋白、抗病、耐密特点的大豆品种为主,重点克服生产田中病虫害重、稳产性差等实际问题。
1.2.2 辽中辽北地区高产基本模式
高产或高油品种+稳氮减磷+防病治虫→高产。
该模式以高油、抗病、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等特点的大豆品种为主,重点克服生产田中病虫害重、倒伏重、不适机械化作业等实际问题。
1.2.3 辽西半干旱区高产基本模式
抗旱品种+抗旱播种+保苗栽培+保护性耕作+增氮稳磷补钾→稳产。
该模式以耐旱、抗病、稳产等特点大豆品种为主,重点克服生产田中保苗差、生育后期“秋掉”现象重、病虫害重、大豆群体生长量小等实际问题。
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大豆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大豆全产业链持续发展的源头。辽宁省大豆加工业十分发达,辽宁省大豆加工相关企业的注册量整体呈正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4月,辽宁省共有约1 000家大豆加工相关企业,并拥有大连华农、辽阳富虹、营口渤海等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年大豆加工能力达数百万吨,为辽宁省大豆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辽宁省大豆深加工与副产物高值化已经逐渐趋于系统化与结构化,延伸出来的商品近千种。大豆经加工后的主要产品包括豆油、豆粕和磷脂产品。豆油除作为食用油外,还可作为工业原料和生物燃料。豆粕是重要的饲用蛋白原料,是动物蛋白的主要原料,磷脂产品可用于食用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此外,大豆可直接食用,并被广泛用于制作豆酱、酱油等豆制品,豆粉、豆奶等蛋白制品,蛋白粉等添加剂,各类磷脂制品和医药、精细化工原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人均大豆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大豆加工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辽宁省大豆生产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1]。辽宁省玉米的种植面积一直稳居高位,花生取代大豆成为辽宁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大部分地块连年种植大豆,重茬现象严重,导致大豆病害较重,造成大豆品质受到影响、产量提升困难,全省种植大豆净利润一般为180~250元/667m2,而玉米和水稻的净利润能达到400~600元/667m2,种植大豆效益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大豆种植分散、商品量不集中,导致收获方考虑成本不愿收购,进一步拉低了大豆销售价格。
长期以来,由于对各类种质资源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深入,导致优异资源的育种利用率偏低及利用方法不正确,大量优异基因未得到有效利用或部分丢失,导致大豆育种遗传基础狭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不仅限制了常规优良品种的选育,也限制了特异专用大豆品种的选育[2]。虽然辽宁省也选育出了大批优良品种,但生产中存在专用型(用途、与特定种植制度相配套)品种缺乏、品种杂乱、退化严重、产量低、品质差及缺少区域主导品种等问题。
辽宁省大豆生产的机械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在播种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但针对目前推广的等距穴播高产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还没有较好的机械设备与之配套。大豆主产区缺乏专用的收获机械,主要依靠联合收获机,而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的大豆籽粒破损率较高,影响大豆的商品性,降低大豆单位面积的收益。
种植补贴在农民选择种植商品决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应抓紧协调完善大豆和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轮作试点补助范围和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奖励规模,促进产销衔接,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县扩大覆盖面,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着力缩小大豆玉米种植收益差,千方百计稳住净作大豆,充分调动豆农种植积极性。引导大豆加工企业布局到主产区,提升种植效益。
因地制宜找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适用种植模式,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快建设大豆生产保护区,改善大豆生产条件,建设成一批旱涝保收的大豆生产基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来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辽宁省的大豆生产许多主要采用“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每家每户用于种植大豆的面积平均过少,从而限制了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大豆百亩连片示范工作的推进,亟需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具购置补贴比例,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节本增收,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学谋划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科技人才和科研平台等创新要素,凝聚科技创新资源,制定有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根据新时期大豆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辽宁省大豆在品种、种植方面的优势,主攻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突破大豆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与产后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在“高产、高蛋白、宜机收大豆品种选育”、“大豆丰产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大豆科技特派活动,强化大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建设,优化各体系内部结构及相互间联系,切实做好豆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与培训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专家作用,开展对大豆生产技术的巡回指导。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大豆生产发展实际,尽快制定本地区大豆发展规划,加强指导和服务,扎实推进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