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德(海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山东 烟台 265100)
瘤胃酸中毒是反刍动物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常发于饲养管理水平低,日粮结构不稳定,劣质饲料原料较多的牛场。病牛以消化障碍、机体脱水、酸血症和运动失调为特征,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机体衰弱死亡,严重阻碍养牛业的发展[1]。
日粮结构不合理、饲喂方法不当、滥用饲料添加剂、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均可引起牛瘤胃酸中毒。牛属于反刍动物,粗纤维类饲料的消化依靠瘤胃中的益生细菌、真菌和纤毛虫等完成,通常情况下粗料和精料比例在(2~4)∶1 较适宜。精料饲喂过多会引发消化不良,长期积食使得玉米、麦粉、稻谷等精料在瘤胃内高度异常发酵,产生大量乳酸而导致酸中毒。有些放牧牛或散养牛基本不使用精料,因此很少发病。对于舍饲牛群,变更饲料时要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不能由高粗料突然转向高精料,否则会造成瘤胃高度发酵,精料转化为大量有机酸而中毒。养牛过程中,如果饲料混合不均匀,部分牛采食粗料多,部分牛采食精料多,采食精料过多者易发生酸中毒。还有些牛场因饲养管理不当,牛误入料库,一次性进食大量玉米、饼粕、面粉等精料,也会引发瘤胃菌群失调,从而出现酸中毒。还有些牛场青贮饲料饲喂过多,造成乳酸累积,或为了保证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经常在饮水中加入酸制剂,或饲料中拌入丙酸类的酸化剂,久之易出现酸中毒现象。总之,精料摄入过多会引发消化障碍,或者摄入的酸类物质过量时,就会导致牛瘤胃酸中毒[2]。
根据病牛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本病分为轻症酸中毒、中症酸中毒和重症酸中毒三种类型。
轻症酸中毒一般症状较轻,牛只通过调理会很快康复,病程也相对较短。病牛前期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不足,反刍频率下降,瘤胃蠕动减弱,之后频繁嗳气,胃内臌气。随着疾病的发展,部分牛表现腹痛,不断用后腿踢腹部或频繁回头看,粪便松软或腹泻。如果及时减少精料的饲喂,病情会很快缓解,一般3~4 d 后能自行康复。
重症酸中毒的病牛前期表现食欲废绝,精神不振,鼻镜干燥,反刍基本停止,常有空嚼现象,口腔中不断流涎,夜间休息时还表现磨牙,粪便稀软,有时呈水样,味道酸臭。体温一般不升高,有时还会偏低,在37.5~39℃。但在炎热季节,病牛在太阳下暴晒后体温能上升到40℃以上,同时表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听诊瘤胃的蠕动音消失或减弱,叩诊检查能听到明显的钢管音。有些牛还因精饲料沉积在瘤胃底部而出现积食现象,用手触摸能感知到柔软面团样。
重症酸中毒病牛表现为步履蹒跚,左右摇晃,站立不稳,眼睛反射迟钝或消失,瞳孔对光反射也表现迟钝。由于走路受到影响,病牛经常卧地不起,即使强行驱赶也无济于事,时不时回顾腹部。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开始出现神经症状,或向前狂奔,或向后移动,或原地转圈,持续性兴奋,视觉也出现障碍,用牛角抵墙。兴奋阶段过后重新卧地不起,机体衰弱,不采食,后肢瘫痪,最终角弓反张而死。
预防本病需加强巡场观察,定期配合使用碱性药物,严格控制牛的日粮组成结构,杜绝滥用抗菌药物,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同时做好牛场的综合性管理。
巡场能及时发现病牛的异常,从而能够在早期进行用药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建议饲料变更期间每天至少早、中、晚各巡场一次,其他时段每天至少巡场两次,巡场时仔细观察每头牛的行为表现,发现异常牛第一时间检查诊断。本病多发于规模化饲养场,一是规模化饲养场牛群个体数量多,容易受社群行为影响,体格强者易争抢到适口性佳的精料并食入过量,很容易出现酸中毒。二是规模化饲养场通常饲喂多以精料混合粗料为主,混合过程中难以确保精料分布均匀,加上部分牛有挑食行为,从而导致该病发生。集约化养殖场如果兽医巡场精力有限,建议饲养员、清粪人员等一线岗位员工辅助观察,从而最大程度预防本病。
缓解酸中毒的药物成分有小苏打、氧化镁等,这些都是在市场容易购买到的饲料添加剂。小苏打成分为碳酸氢钠,是强碱弱酸盐,能较好地中和瘤胃中的有机酸。氧化镁一般使用2.5%的溶液,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拌料或灌服。有些饲料中已经含有碱性成分,因此在制作饲料前应详细查看配方成分,如果已经含有则无需再额外添加。使用自配料的养殖场,精料占比一定要严格控制,临时补饲豆渣、泔水等时,建议添加小苏打、氧化镁等。在使用剂量上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瘤胃菌群的平衡失调。
本病直接发病原因是牛短时间内摄入了过量淀粉类精料[3],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既要控制日粮的总量,也要控制精料和粗料的比例,精料一般不要超过总日粮的35%,同时根据牛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具体品种类型进行调整,犊牛期可适当提高比例,进入育肥期后应以饲草为主,适当调低比例。
抗菌药物对瘤胃菌群有一定破坏作用,如果滥用就会导致菌群失衡,从而导致产淀粉酶、蛋白酶等有益菌活性受抑制,这样精料的消化就会出现障碍,长期积食在瘤胃底部会发生酸化。还有些抗菌药物会促进淀粉快速分解为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等,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引发酸中毒。因此,临床一定要科学使用抗菌药物,不随意增加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
微生态制剂是一种以益生菌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添加剂,我国饲料添加剂目录中允许使用的益生菌种类有植物乳杆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酿酒酵母菌、丁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等。这些菌有平衡瘤胃微生态体系的作用,尤其是可对产气能力强的有害菌进行营养和空间的竞争,从而使其数量和代谢水平控制在安全阈值范围内。微生态制剂所含有益菌包括定植菌和非定植菌两种,定植菌,顾名思义口服后可以在肠道黏膜进行黏附,并能进行一段时间的自我繁殖和代谢,较难和肠内容物一起随粪便排出体外的菌,包括粪肠球菌、乳酸乳球菌、丁酸梭菌等,一般建议一周使用1~2 次即可。非定植菌以芽孢类和酵母类为主,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等,这种微生态制剂需每天使用才能达到理想预防效果。
牛场应慎用有机酸,尤其是经常有病例出现的牛场,有机酸主要在清理水槽和防控口蹄疫疾病时使用,一定注意使用剂量。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定期对瘤胃菌群进行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调整。精料和粗料混合饲喂的养殖场一定确保二者在混料机中搅拌均匀,同时根据牛的强弱适时分圈,防止出现强者抢食精料的情况。定期对牛围栏进行加固,防止部分牛逃圈后进入仓库偷食精料的情况发生。发现病牛第一时间隔离治疗,治疗越早,治愈率越高,对生长发育影响就越小。如果有其他慢性基础性疾病,则建议做好瘤胃的反刍观察,防止该病继发。
轻症病牛一般无需用药,通过减少精料的摄入量可逐步缓解症状,发病期间加强病畜的活动,多晒太阳,有条件的可进行瘤胃局部按摩,以防精料沉积而积食。重症病牛可采用排酸法、碱中和法和机体调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排酸的常见措施是瘤胃切开术,将瘤胃切开后人工排空胃内容物,减少有机酸摄入机体的量,之后再用3%小苏打或温水对瘤胃进行反复洗涤,尽可能中和或冲洗掉瘤胃中残留的乳酸。最后向瘤胃中放入适量的灭菌液体石蜡或菜籽油,以帮助病牛下泻,排出肠道内残留的有机酸。瘤胃冲洗后为了尽快恢复瘤胃的生理机能,可再置入少量青绿干草,条件允许时可取健康牛的胃内容物适量进行接种,使得菌群微生态体系尽快重新建立。手术后要做好抗感染和后期护理,同时静脉输入钙剂、葡萄糖生理盐水、小苏打水等,以纠正酸碱平衡和补充丢失的水分。
瘤胃酸中毒是养牛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内科病,尽管本病没有传染性,临床多为单发,但如果处理不好,给牛场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大。临床务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日常管理过程中定期参加行业培训会交流,逐步提升管理水平。病牛治疗一定要尽早,对症用药和对因用药相结合,治疗期间还要加强单独护理,根据疾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将其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