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一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解构主义作为对当代造型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潮,其对当代各个造型艺术领域的影响并非同时、同步的,其影响力的形成与转化路径关联紧密。建筑是对解构主义哲学影响力传播中最关键的一环,解构主义建筑率先阐释了解构主义哲学的重要观念,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实践将解构主义的重要观念显化为有规则可循的视觉表现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明确的设计方法论,以此将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力延展到其他造型艺术领域。可以说解构主义建筑在理论与实践、哲学与艺术、技术、科学之间搭建了桥梁,对其理论的形成与转化的研究对理解当代造型艺术中的“解构主义”风格的缘起与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代造型艺术的发展中,不同领域各有其对“解构主义”的理解和再表达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来源——解构主义哲学并非同步地影响了各个艺术创作领域。解构主义建筑在理论与实践、哲学与艺术、技术、科学之间搭建了桥梁,从哲学到艺术、从思想到实践,其中经历了从哲学理论转化为建筑理论,再由建筑领域将经过阐释和转化的解构主义理论影响力拓展到其他艺术领域的两次主要转变。
哲学与艺术同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哲学可以启迪创作者的思维,反之,艺术作品以更丰富的形式传播与发展了哲学思想。首先,从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看,几乎任何造型艺术领域的研究,都会引发对哲学相关问题的提问,如对创作本体的探讨等。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从哲学思想中寻找突破口,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将晦涩、抽象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来,如现代艺术的起点就是从对“艺术”这一概念的质疑上开始。另一方面,由于任何学科研究都需要运用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所以逻辑和知识论这两个哲学的领域与所有学科研究都有密切关联。虽说两者从思维层面的紧密关联从学科诞生之处就一直存在,但是真正将哲学思维成体系地付诸艺术实践,并衍生出独立的艺术理论体系,继而对其他造型艺术领域形成了持久、广泛影响的现象,只发生在了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转化中,这也是在诸多哲学流派中,解构主义对当代造型艺术的意义独特之处。
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冲突的加剧带来的民主进程的受挫,激发了社会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反思,进而形成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另一方面,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革命带来了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延伸了建筑的内涵与外延,使建筑的复杂性形态的实现具备了技术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把主流的现代主义风的衰退,建筑师在寻求思维和表达的突破时,对经典、权威结构体系的挑战、对意义的重构、对基于新技术的新方法与形式的探索等成了建筑研究中的热点,并从解构主义哲学中找到了理论支持[1]。解构主义建筑通过系统化实践阐释了解构主义哲学的重要观念,并将其转化为有规则可循的视觉表现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设计方法理论,以此将解构主义的影响力延展到其他造型艺术领域,在八十年代的国际设计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其热潮至今未退。以具有影响力的设计研究与创作思潮为基础,解构主义建筑可以说其在晦涩艰深的哲学理论和视觉表达方式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让解构主义成为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理论流派。
解构主义思维的第二次转化是从建筑设计理论向其他造型艺术领域的转化,这一次的转化将影响力辐射到了包括绘画、雕塑、产品设计、服饰设计等细分领域的造型艺术领域中。当代打上“解构主义”标签的创作分布于各个艺术领域,但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解构主义”其说是来源于解构主义哲学,更直接的来源应该是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包括理论中的重要观念、典型的外观特征与表现手法等。一般认为,解构主义建筑对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启示在于基于反传统和反秩序的主旨,运用“解构”思维和手法,作为对结构秩序和美学秩序的破坏与重组的策略,但解构主义建筑的风格特点是多样性的,并无一个固定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其发展与影响也是多元化的。建筑理论家和设计师将解构主义哲学用可实践的建筑语言进行了转译,不仅深远地影响了建筑领域,也对其他造型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对象之一是服装设计领域,解构主义思维极大地改变了70年代之后的服装设计观念,动摇了经典的服装审美规范与造型思维的主流地位。
近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上来看,随着在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人们对于创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跨界设计已经成了不可阻挡的大趋。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研究思维上的共通性,两者同为造型艺术的细分领域,需要遵守一定的审美法则和构成规律自不必说,相对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而言,建筑和服装从创作出发点到创作方法都具有明确的共性,因此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以对双方发展产生积极意义。首先,建筑与服装都是围绕人的日常生活展开的创作活动。建筑师理论家沃纳布拉瑟(Wеrnеr Вlаsе)把人类所处在的环境比喻为皮肤、衣服和建筑三种外壳,其中皮肤是自然界给予的礼物,而后两者是人类设计的产物。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了建筑与服装在创作出发点上的共性,即为人提供外在的遮蔽物[2]。在发展中,两者既承担了遮蔽、保暖等基本的物质功能,又满足了审美、文化的精神需求,还满足了地位与财富的彰显、群体归属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从设计方法角度看。与绘画等造型艺术相比,建筑与服装都强调技艺结合,关注人体工程学,对结构与工艺科学与技术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基于以上共同点,在当代科技对艺术影响日趋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与服装自然地成了当代创作者进行跨界探索的重要领域。建筑作为造型艺术中较早发展出专业理论研究体系的学科和其高技术的行业发展背景,在跨界创作中一般作为提供影响力的一方存在。服装行业作为接受影响的一方,不同设计师对建筑思维或形式的接受与转化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以下从设计思维、外观形式和技术手段三个主要接受影响的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梳理解构主义建筑思维是如何全面地影响当代服装设计创作的。
建筑与服装同为人类栖居的空间,虽然表现的尺度差异很大,但从创作本质来看,两者都是围绕与人相关的空间来进行表达的,也可以说,两者都是基于对人与空间的关系的探讨来做设计的。建筑与服装都具有内外双重空间,服装被誉为“流动的空间艺术”,即它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可以随人的活动而产生变化。服装的内部空间因其是隐形存在的,往往被人忽视,但内部空间是构成外部造型的隐性要素,也是影响人对服装舒适性感受的主要因素。[3]对空间意义的探讨是解构主义建筑研究的重点,解构主义哲学提出了打破传统二元对立文化观和思维方式的,解构主义建筑延续了这一思考,提出建筑应抛弃原有的意义分类。屈米的“事件”建筑理论就是这一思维的典型代表,屈米人物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造新的建筑理论构架[4]。而解构主义对空间意义的重新审视与探讨,对中世纪以来以贴合人体曲线来塑造功能性、装饰性为主的服装空间设计观念带了巨大的影响。在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中国国家馆邀请了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作品《无用之土地》与其他建筑设计师作品共同呈现对“平民设计,日用即道”主题的主题。作品将衣服埋进土里,过一段时间后取出,让自然与时间一起完成最后的效果,旨在通过传统手工艺及环保理念,探讨如何在最贴近身体的空间设计中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服装作为附着在人身体上的“软”建筑,虽然两者材质与尺寸不同,但对人的内心状态和生命品质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设计除了将自身意义地表达出来之外,还需要回归到对生活的关注,以设计促进“栖居”在内的人的互动。这一思想与屈米提出的用事件定义建筑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其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中,将空间对激发事件、人的活动的可能性作为设计关注的重点,动摇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构建思维和形式表现手段。
解构主义哲学是伴随着语言学中对结构主义的反对而诞生的,因此,对用于表达的“语言”体系的打破与重构成了解构主义思维的核心。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оbеrt Vеnturi)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指出:“建筑除了空间创造外,还有着无限丰富的表皮创造可能性。”①有别于传统的功能至上观念,建筑师开始将建筑视为根源于世界复杂性的有机结构,试图通过对复杂、多元的外观形态和空间体验来还原现实世界复杂性,这也为当代造型艺术带来了有别于极简主义的复杂性审美思维。建筑与服装的形式都是以材料作为物质载体的,建筑与服装的材料语言从类型到风格截然不同,但解构主义建筑的表皮材料语言展现出的审美思维与构型方式,为当代服装的材料肌理设计提供了大量创新灵感。服装设计师艾瑞斯·范·赫本(Iris Vаn Неrреn)以运用非常规材料和3D打印技术创造服装材料的立体肌理而闻名。赫本认为建筑学中的知识对于较小规模的材料开发大有启发,因此经常与建筑师合作开发在设计中要使用的非常规材料和技术,以此实现传统柔性织物难以表现的理性秩序与立体造型[5]。赫本的创作不仅止步于服装领域,她也为建筑领域带来了材料语言上的新表现。她应邀为2019年Lеidеn Nаturаlis生物多样性中心扩建工程设计了外立面装饰板,装饰板的表面肌理模拟了织物自然起伏的效果。赫本希望通过表皮肌理的柔性表达给建筑物增加些柔软度,让它看起来像衣服一样柔软。通过设计师的跨界创建做,建筑与服装原本泾渭分明的材料语言风格通过技术得以互相交融。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解构主义思维在建筑领域的生发,为了实现解构主义提出的多样化、非秩序化的结构与外观,过去针对欧几里得式的几何建筑形态的单一创作手段、审美原则、建构体系已不适用于今日复杂多样的建筑形态,高技术派建筑师开始大胆使用先进的科学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建筑方法,符合新科技、新观念发展趋势的“复杂”建筑形态正不断涌现。数字化手段的发展在建筑的复杂形态的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аnk Gеhrу)和扎哈·哈迪德(Zаhа Наdid)的数字化建筑创作推动了参数化设计思维在其他设计领域的运用,促进了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多元化运用。一方面,建筑师积极的跨界实践展现了技术的跨界运用可能性。如在世界设计领域享有盛誉的哈迪德,参与了多项时尚跨界项目,与Lаmеllае、宝格丽、Саsрitа等多个顶级珠宝品牌合作推出概念首饰,将突破常规的建筑理念和技术运用到其中,创作出的首饰也被称为“可佩戴建筑”。此外,哈迪德还与unitеd nudе合作推出了一系列3D打印的鞋履,极大地突破了鞋子的造型设计的原有规则。哈迪德成功的跨界设计激发了其他大量建筑与时尚领域的互动,为服装设计领域带了更多样化的创作灵感与实现手段[6]。另一方面,服装设计师也在创新需求的驱动下积极探索新技术的运用。其中以3D打印为输出方式的参数化设计方式引起了服装设计师的关注,如清华美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生蔺明净合作的作品“Intеr-fаshiоnаlitу(可能的互置),采用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将六边形的单元形模型按结构进行连续性排列,并利用参数化设计的生成计算方式对其进行形态变化实验,继而得出不同排列效果,最终通过3D打印技术来输出整套服装。这次合作完整地将原本运用于建筑领域的参数化技术与服装创作观念融合起来进行了创作表达,展现了服装设计领域对于新技术的探索热情与成果。
解构主义建筑在理论与实践、哲学与艺术、技术、科学之间搭建了桥梁,对其理论的形成与转化的研究对理解当代造型艺术中的“解构主义风格”至关重要。解构主义哲学对于当代造型艺术最大的启示在于引发了对创作本体的本质性思考和重新建构。解构主义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将建筑定义为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关于形式的一种知识,从“解构主义”在当代造型艺术领域中从哲学向实践的转化过程的梳理,可以得见人类文明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共同价值。在进行创新的探索过程中,当代创作者应该突破专业视野上的局限,积极向其他文化、艺术、技术领域寻求灵感,从建立共通关系的可能性到思想与方法上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探究造型艺术观念的生成来源和呈现形式,让不同艺术、技术形式之间产生新的交融。
注释:
①余德林,周明长.略论建筑结构、形式、表皮的统一——浅析卡拉特拉瓦、扎哈·哈迪德[J].房地产导刊,2014(2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