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英,王明安,夏锡彬,尹翠翠,李维凤
(楚雄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市农业产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仍需考虑农业产业还面临结构单一、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业生产经营效能低下、三产融合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品牌效应不凸显、农业基础设施结构性问题突出等新问题,提出重新整合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构建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产业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走农业产业特色化和精细化道路等建议,理清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实现全市农业产业兴旺持续发展。
楚雄市农业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粮食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蔬菜、水果、畜牧、食用菌等农产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得以有效供给。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四是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丰富。五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六是“农业+”“文化+”“旅游+”等农业产业多业态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农、林、牧、渔、教育、文化、康养与旅游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乡村康养、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观光等新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楚雄市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是当前三产有机融合度不高。三产融合只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拼凑,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种植与加工厂的简单合作,缺乏实际落地执行。二是缺乏农业产业的必要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资金和公共设施等关键要素的供给缺乏,农村优秀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的严重流失使农业产业难以获得必要的人才支撑。三是农业产品品牌化效应不凸显,品牌观念差。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的观念,忽视品牌经营,既缺少必要的投入力度,又不重视宣传推广,使品牌知名度较低,同时缺乏核心价值,农产品的价值在于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增加消费者黏度,但目前楚雄市绝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独特的核心价值,难以吸引消费者。四是品牌定位不明确。目前楚雄市农产品品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常常出现“一品多牌”情况。五是农业基础设施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水利等基本建设投资领域,其他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则严重不足,且投资渠道比较分散,涉及到农业投资的相关部门多达十几个,各部门之间对农业投资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很难使农业投资资金发挥规模效应,导致农业投资效率难以提升。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潜能。一方面要坚持“三权分置”,推动农村集体承包地制度改革,促进承包地向高效率的农村经营主体集中;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宅基地改革,在保护农户土地权益的前提下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将农村土地要素向农业新业态新产业集中。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严格遵循“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严格保护”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体制。三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短板,增强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吸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生力军”。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首先要实现农业产业农用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推动农业产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次要通过生物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二是发展“生态高值功能农业+大健康”。将生态高值功能农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入口,借助消费者对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实现对消费者的健康综合管理。三是建立生态高值功能农业的三产串联机制。通过生态高值功能农业赋予农产品独特的健康价值,打造种植业的新亮点,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可在独特的生态高值功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观光和体验区,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养生疗养等,从而进一步衍生生态高值功能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等相关高端服务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动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发展。二是切实开展绿色农业行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进一步强化农药减量控害、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畜禽废污的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废污综合利用的有效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畜禽废污治理与综合利用的长效体制。三是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补偿机制,适当合理地对采纳绿色生产方式的经营主体和农户给予补偿与奖励。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资源要素聚集于社会化服务,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和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实现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二是鼓励多元化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建立农业专业或综合性服务公司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类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村级组织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类专业大户,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功能互补、利益共享、融合发展。三是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依托。在农户等经营主体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科学技术与实际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面临的重大“瓶颈”,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二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供给水平,构建以农业科技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培养新型农业创新人才,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作用。
一是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以区域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为基础,不断深挖农业特色资源。二是培育具有特色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特色农业生产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实现特色农业的产业集聚,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全面推进品牌兴农。
一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能够充分获得产业增值收益,探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产业联合体在借助市场力量的同时,必须顺应民意,维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积极性。二是在不断完善“公司+农户”机制的同时,要大力推广“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模式,还要创新“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分工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构建农业产业联合体,推动多种主体、多种要素深入融合,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合起来打造农业产业的抱团取暖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