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为媒:近代画家王亚南的旅台活动考论

2023-09-01 07:28黄茜
书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海派

黄茜

关键词:王亚南;旅台画家;海派

前言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王亚南(图1)”的词条写道:“王亚南(1881—?),字雅南。江苏江阴人。工诗词、善属文,擅画能书,兼工古琴。画颇类吴昌硕,画品在白龙山人王一亭伯仲之间。早年曾在故都教画。后又载笔东游扶桑,为彼邦艺林所推重。民十六丁卯孟冬,挟艺游台,与连雅堂成莫逆交,寄寓北投无名庵,与台省文士,常有诗画雅集之约,极一时之盛。著有《王亚南先生文坛画集》。”[1]王亚南与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同名,过往常有资料将他们混为一谈,但所幸近来史料的不断出土,画家王亚南的生平逐渐被还原,尤其是王亚南与台湾的关系还有很大的言说空间。

学界对画家王亚南的研究并不多,专论更是寥寥无几,且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台湾地区,尚未得到大陆学界的重视。因此,本文以近代画家王亚南为研究对象,整理并论述他旅台期间的诗画活动,指出他的个案研究不仅能在史料意义上补充目前学界对王亚南生平梳理中的空白,同时亦能丰富大陆旅台画家群体的相关研究。

一、王亚南的三度旅台

1927年,王亚南漫游日本东京后返回中国大陆,同年10月赴台。王亚南抵台后不久,日据时期台湾发行量最大的《台湾日日新报》刊登专文《王亚南画伯:花卉》,并配有王氏画作,向台湾公众宣传王亚南的画艺水平。未过多久,王亚南就在台湾开办个人画展的巡回展览。1927年12月15日、16日,王亚南在“台湾日日新报社”的台北社址所在,举办个人画展,媒体宣传王氏画作是“实于代表浙派中,含有新味”[2]。1928年1月6日,王亚南在台北举办第二回画展,地点换到了更具规模的台北博物馆。台北两场画展的圆满结束,为王亚南在台湾的影响力打下良好基础。王亚南2月11日在台中博物馆举办画展,2月19日在屏东图书馆办画展,2月27日在嘉义公会堂办展。王亚南的个人画展收获了台湾文化人士的一众好评,笔名“哑僧”的诗人作有《观亚南先生画展赋呈》一诗称赞王亚南的作品,“丹青向闻魏武裔,只今又见亚细王”[3],诗人化用唐朝擅长绘画的将军曹霸的典故,衬托王亚南的画艺水平。(图2、图3)

1928年5月,王亚南的第一次旅台之行正式结束,长达7个月的台湾之行,王亚南可谓享尽风光。离台前夕,他在诗中写道:“我爱蓬莱岛,英华萃艺林。”[4]毫不掩盖喜爱之情,为后面的台湾之行埋下了伏笔。

1930年1月,王亚南再度赴台,此番是为了“避寒养病”[5]。但因为他的名气之大,上门向他求画之人依旧不少,甚至1930年5月台湾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对王亚南蝴蝶兰画作的题诗热潮,相关作品刊登在《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等大型报刊上。此次文化盛事,日据时期台湾著名爱国文人、史学家连横记载道:“蝴蝶兰,为台湾珍卉……曩年江阴画家王亚南载笔来南,曾写数幅携归江左,并属南人士题咏。”[6]在此次题画诗的创作热潮中,一部分台湾诗人发挥了遗民之思。例如,赖尚逊将蝴蝶兰拟人化、神格化,并将其接续到屈原的《楚辞》,巧妙嵌入遗民传统:“香王流落山灵秘,是古遗民犹蕙服……休为花底秦宫谤,持作江潭楚辞续。”[7]陈寄斋为蝴蝶兰接入了郑思肖的典故,哀叹屈原的曲笔幽思和宋末遗民的退守无据:“灵根耗寄生无地,不独伤心郑所南。”[8]吴子宏则是接入了明末遗民常用的“残山剩水”意象:“残山剩水家何在,枯木寒涯梦不温。”[9]来自祖国大陆的画家牵动了台湾诗人的故国之思,他们在兰花、屈原、郑思肖等遗民意象之间产生敏感而又细腻的联想。

王亚南此次在台休养仅四个月,1930年5月他便从台湾乘船返回上海,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台湾之行。总的说来,相比第一次的台湾经历,第二次来台的王亚南遭受疾病和战争局势的干扰,渐生退隐之心,参与活动的频率大大降低,但台湾文化界对王氏的热情并没有因之而减少。

1931年,王亚南再次来台。学者连景初提到王亚南的第三次旅台,本意是“欲振恤长江水灾,分道海内外,各义卖其作品,以捐献救灾,先生担任福建及台湾方面之义卖,迨其抵台,适逢九一八事变发生,未遂初衷,怏怏而归”[10],旋即于1931年12月离台。行事匆匆,王亚南的第三次台湾之行在活动内容上遠不如前两次丰富。

二、海派绘画的在台影响

从王亚南的三次旅台经历来看,他在台湾文化界收获了相当的关注度。但是原因何在?笔者推测,与台湾文化人士历来关注海派绘画有关。

“海派”是中国绘画史上深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它兴起于19世纪的上海,在商业经济的冲击下形成独特的画风,曾一度占据近代中国画坛的主流。日据时期,台湾社会中也有海派绘画的拥簇者。以该派的代表人物吴昌硕为例。台北文人魏清德曾有诗专门歌颂厦门菽庄吟社主人林尔嘉书房中的吴昌硕画作:“草篆入梅高古,流泉峭壁难攀。顽石山房得此,此间不是人间。”[11]魏清德还通过上海的友人和神州国光社求得吴昌硕的墨梅画作一幅,后于1923年3月25日在《台湾日日新报》上刊出,供公众欣赏。1925年11月2日,《台湾日日新报》刊登专文《吴昌硕》,介绍吴昌硕的绘画、篆刻作品。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在台北举行,台湾文化界人士感叹“缶庐吴昌硕且老,然而上海陈一亭,北京陈半丁诸大家,尚称霸于艺林,惜乎其作品,少移入台湾,无由激发青年之意志”[12]。既然十分艰难才能接触到吴昌硕等名家的真作,相类画风的作品在台湾受到欢迎也就成为当然。根据当年台湾媒体的报道,王亚南曾拜书画名家赵之谦和朱梦庐为师,同时备受陈半丁、吴昌硕的赞赏。[13]这些与王亚南有师生关系的画家均是近代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王氏画作自然具有海派绘画的典型特点,画风上与吴昌硕等大家有相通之处。像购买王氏画作十余幅的许丙,直言他如此热衷的原因是“素醉心于吴昌硕,王一亭一派画风,而王亚南氏之画风,与之仿佛”[14]。说明在王亚南旅台之前,台人对海派画风就十分了解,已经能自行判断作品风格的相近与否。以上这些从台湾报刊摘录的文字虽然没有使用“海上画派”或是“海派”等字眼,但讨论的对象大多是被后世公认为海上画派的代表,故而他们对该派的中意不言而喻。因此,相比李霞、吴芾等旅台的闽籍画家加强了闽台画坛的关系,以王亚南为对象的个案研究,揭橥了20世纪海派绘画对台湾文化界的影响力,丰富了海派绘画与台湾的关系论述。

结语

旅台期间,王亚南的足迹遍布台北、台南、嘉义、台中等地。若考察王亚南在台湾交往友朋的职业构成,既有当地画家,如邓大聪,也有书画爱好者、收藏者,如魏清德、王少涛等人,还有连横、赵云石等以诗名见著的文人。如此庞杂的交友情况,一方面得益于王亚南自身乐于交友的名士性格,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他行旅台湾期间的名气之大,吸引了众多台湾文化人士与之来往。但在众多的酬唱诗中,台湾友人还是习惯以“画伯”“画师”称呼王亚南,证明在诗、画、琴这三样王亚南所擅长的艺能中,留予台湾文化界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画家身份。

1932年11月,王亚南因病在上海去世,随后消息传到台湾,嘉义的鸦社书画会和台南的《三六九小报》自发组织王亚南追悼会,将怀念之情寄予文字。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曾在《三六九小报》工作过的张振樑将王亚南作品收集并整理出版,邀请曾与王亚南有过交往的王开运作序,1969年在臺湾出版《江阴王亚南先生诗画集》。王亚南在台湾文化界受到的关注和欢迎,反映了台湾民间对海派等祖国美术流派的关注。研究王亚南赴台期间的诗画活动,既补充了两岸在文学、美术等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也为当今两岸的文化来往提供现实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晓军.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42.

[2]王亚南画伯开个人展,十五十六两日间在本社三阶[N]. 台湾日日新报,1927-12-15(4).

[3]哑僧. 观亚南先生画展赋呈[N]. 台湾日日新报,1928-02-08(4).[4]王亚南. 宜春楼席上呈嘉社诸吟坛[N]. 台湾日日新报, 1928-03-21(4).

[5]蒋阎合作难望持久,中华艺术依然振兴,南画家名于时者大有人在,中华名画家王亚南氏谈[N]. 台湾日日新报,1930-01-29(4).

[6]连横. 雅言[M]. 南投:台湾省文献会,1992:96.

[7]赖尚逊. 题蝴蝶兰赠亚南画伯[N]. 台湾日日新报,1930-05-24(4).

[8]陈寄斋. 敬题王亚南先生蝴蝶兰画[N]. 台南新报,1930-05-23(6).

[9]吴子宏. 蝴蝶兰为王亚南先生作[N]. 台南新报,1930-06-10(6).

[10]连景初. 民初游台画家王亚男[J]. 台南文化,1969(1):82.

[11]润庵. 竹湖观樱记(六)·顽石山房悬吴昌硕墨梅[N]. 台湾日日新报,1917-2-26(4).

[12]美展谈谈[N]. 台湾日日新报,1927-10-29(4).

[13]王亚南画伯:花卉[N]. 台湾日日新报,1927-11-25(4).

[14]王亚南氏画展次日大盛况,辜许氏等买占[N]. 台湾日日新报,1928-01-08(4).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Q 海派的“海”是哪个海?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剪纸
海派文学与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赏石艺术流派——沐浴书香,静听海上石语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浅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海派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路径